1943
苏珊•万托赫
题记:苏珊•万托赫的流亡小说《难路》,以朴实的手法、细腻的笔触,记录了河南大学坚持八年敌前办学的风雨历程,把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史实,客观地呈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她像一颗流星,划过中国人民革命历史的长空,短暂而耀眼。本号选录部分章节陆续推送,此为其中一章。
我的家乡
常道伟先生是前清部长的侄子,同时又是延安红色边区人民政府的教育秘书(大学的马校监和警察局的夏局长当然对此一无所知,但也有了一些猜测)。他现在是小县城难路里大学的德语教师,正坐在学生写的作文前,用红色墨水批改着语法错误。他的心思并没有放在批改作业的笔端,而是希望在姑娘们和小伙子们并不熟练的字里行间,找寻这个国家年轻人的思想脉络和他们的命运。这里是他读到的几篇作文。
第三学期学生,陶清河的德语作文:
我的家乡在河南的辉县,那里有高山、大河,土地肥沃,还产许多优质水果,所以我热爱自己的家乡。但现在我的家乡被日本人占领了,我已经五年没法回家了。
女生刘沛生写的德语作文:
我家在河南内乡。家里没有多少地,地里长着大麦、小麦、大米、豆子、棉花和土豆。我父亲十年前去世了,但母亲还在,我只有一个哥哥。他是个乡下人,在家务农。我家里穷,因为家里没钱,地也少。
二十五岁的文学院女生唐若婉的德语作文:
我的家乡在河南的一座小城。我们家在城郊有农田,地里种了萝卜、豆子、花生等等。我的父母八年前去世了,我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妹妹。大哥是做生意的,二哥当兵去了,我妹妹住在姑姑家。伯父是个工程师,三年前他去了内乡,在那里修建一座河堤。
因学业优秀而被表彰的学生芮文宇:
我的家乡在河南叶县,那后边有一条大河。我们住在一座小村庄的南边,家门口有两株大胡桃树,我们经常在树下玩。我家里有七口人,母亲、大哥、大嫂、妹妹和我的小侄女,还有一个女佣。父亲一年前去世了。母亲五十一岁,特别喜欢我的侄女,总是给她讲故事。只要母亲高高兴兴,全家就总是欢声笑语。
我的妹妹在师范学校上大学。她很幸福,根本不知道世事艰辛。我大哥30岁,每天都在田庄里干活,很辛苦。我家很幸福也很欢乐……
理学院的杜兴仓,一个爱上了女同学的男生:
今天晚上我和同学聊天。他说:“我很难过,不想活了。”“是啊,”我笑着说,“我也一样。”要是我们没课的话,会在河堤边散步。堤坝边有许多绿树,树上有鸟儿在歌唱。男生和女生在水边洗漱。太阳照,河水流,暖风吹。这一切多么美好!一个漂亮的女生也在水边梳洗,她的脸庞是那么的美丽,像一朵盛开的花朵。
五年级的医学生刘岐山得了轻症肺结核,他写的德语作文:
一个朋友说:“你们的日子真好。”他是位老师,家乡被日本人占领了。他既没钱,也没饭吃,生活不幸。他只有几件衣服。“我是个叫花子,没有希望了。除了呼吸的空气和喝的生水,我一无所有,”他哆嗦着说道,“你们大学生真幸福。”
但我的同学却说:“我们的日子不好过,也不幸福,每天都有八个钟头的课,而且还经常忍饥挨饿。”
这些都不重要。我愿意为学习付出辛勤的汗水,因为幸福就在汗水里。
常道伟久久地坐在学生的作文簿前。他觉得,自己的学生们双脚在家乡田地生根。他们虽然是难民,但不是什么流亡者。他们是生活在自己国家的人民,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什么才最重要——那就是麦子和大米,家庭和幸福……
常先生想起了自己在旅途中认识的西方大城市里躁动不安的年轻人,心中几乎感到了一种对他们浮躁人生的同情。而在我们贫穷的河南,这些男孩子和女孩子没有电影院、汽车和电灯,更不知享乐与财富为何物,但他们所传承的文明,却是千金不换。
作者:(奥)苏珊•万托赫(中文名:王苏珊)
现代大学网
在这里,读懂大学
westudying.com
iuniversity@qq.com
版权说明
为著作权人的作品提供网络推广服务,以提升其价值影响力。部分信息选录自相关书刊或网站,如有异议请发电邮洽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