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无知只有当它被遇见和财富相伴,才会把人贬低。穷人为贫困所抑制;他的劳作取代了知识,占据着他的思想。反之,无知的富人只为欲望而生,与牲畜相似,一如我们日常所见。此外,还须责备他们,没有利用财富和闲暇,从事为他们提供最大价值的工作。
二
我们阅读的时候,别人在为我们思考;我们不过重复他的思维过程。这就像学生习字时用毛笔描摹教师用铅笔写出来的笔画。因此,我们阅读时,被免去了大部分思维劳动。所以,当我们从进行自我思考转到阅读,便有一种可感受到的轻松。但是,阅读时我们的头脑实在不过是别人思想的竞技场。所以,往往发生这样的情况,谁要是读得很多,几乎整天在读,只是间或从事无思想的消遣,渐渐就会丧失自己思考的能力,——正如一个老是骑马的人,最后忘记怎么走路一样。很多学者正是这样的情况:他们把自己读蠢了。因为持续不断的、一有闲暇就重新开始的阅读,比持续不断的手工更容易使人精神瘫痪;因为后者还可以沉湎于自己的思想。正如一根弹簧由于一个异体的持续重压最终丧失它的弹性一样,精神也会由于异己的思想的不断侵入而丧失自己的弹性。又如吃得太多会坏胃并因此损害整个身体一样,精神食粮太多也会塞满并窒息精神。因为读得越多,所读的东西在精神上留下来的痕迹便越少;它就像一块黑板,上面层层写了许多东西。所以,这就谈不上反刍:但是,只有通过反刍,才能把所读的东西化为己有。如果不断地阅读,后来不再对所读的东西加以思考,它就生不了根,大部分会丧失掉。总而言之,精神食粮无异于肉体食粮:吃进口的东西几乎吸收不到百分之五十:其余部分都经过蒸发、呼吸及其他方式消失了。
除了以上所说,留在纸上的思想一般并不比留在沙上脚迹更多;一个人看得清楚他所走的道路;但是,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什么,则必须使用自己的眼睛。
三
任何一种作家素质,如说服力量,词藻华丽,比较才能,表现上的雄浑或泼辣,或简练,或优雅,或流畅,以及俏皮机智,惊人对比,言简意赅,朴质无华等等,我们都不能通过阅读具备这些素质的作家而获得。但是,我们却因此能够在我们身上唤起这些素质,使它们为我们所意识,如果我们已经作为禀赋而潜在地具有它们;我们能够看见凭借它们而完成的一切,能够更其乐于或勇于利用它们,能够根据例证判断运用它们的效果,从而学习它们的正确用途;由此看来,我们肯定首先是在行动中才具有它们。那么,这就是阅读教导写作的唯一法门,因为它教导我们如何利用自己的天赋:也就是说,永远只是在具有天赋的先决条件下。反之,没有天赋,我们通过阅读只能学到冰冷的僵死的写作手法,从而变成肤浅的模仿者。
四
为了保护眼睛,卫生督察应当规定,印刷字体小到有一个不能跨越的最低限度。(一八一八年我在威尼斯,那时真正的威尼斯项链还在制造,一位金匠对我说,做这种项链的人,三十岁就会变瞎。)
五
正如地层一排排保存着过往时代的活物一样;图书馆书架上也一排排保存着过去的谬误及其阐述,它们像前者一样,当初曾经非常活跃,名噪一时,而今却僵硬、呆板地摆在那儿,只有文学上的古化石学家才屑于一顾。
六
据希罗多德说,薛克斯一看见他的一望无涯的军队,不禁大哭起来,因为他想到一百年之后,所有这些人没有一个还会活着:那么,看见书市上厚厚的图书目录,想到十年之后,所有这些书没有一本还会活着,谁又不想大哭一场呢?
七
在文学中跟在生活中没有两样:到处会遇见人类不可救药的群氓,他们成千上万地存在着,充塞一切,玷污一切,像夏天的苍蝇。所以,无数的坏书,这些丛生蔓延的文学莠草,它们从小麦吸取养料并把它窒息而死。就是说,它们攫取了读者的时间、金钱和注意力(这些理应属于好书及其高尚目的),而它们之所以写出来,不过是为了赚钱或谋职。因此,它们不但无用,而且肯定有害。我们当今整个文学有十分之九没有别的目的,只是为了从读者口袋里骗取几个塔勒而已:为此作者、出版者和评论者紧密地勾结起来。
使那些文人,混饭吃的作者,粗制滥造的作者对时代的良好趣味和真正修养得以售其奸的,正是一种狡黠的、下流的但又未可小视的恶作剧,他们搞得把整个上流社会用缰绳拴住,训练他们一致地阅读,就是说所有人始终读同一读物,即最新读物,以便在他们的圈子里有交谈的资料:为了这个目的,便用得上坏小说及出自昔日名笔的类似作品,如前些时施平德勒、布尔沃、欧仁苏等人的作品。但是,文学读书界竟有义务始终阅读最平凡头脑(他们只为金钱而写作,因此永远成千上万)的最新作品,而对于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罕见而卓越的心灵的著作,则仅闻名而已——还有什么比这样一个文学读书界的命运更其悲惨的呢!文学报刊特别是一种精心炮制的狡计,用以剥夺文雅读者的时间,这些时间本来应当为了有益他们的修养,用来阅读这一类纯正作品的,结果反倒为那些平凡头脑的日常拙作所浪费。
所以,就我们的阅读而论,有所不读的艺术是十分重要的。那就是,那些任何时刻拥有更多读者的货色,最好因此不沾手,例如政治性或宗教性的小册子、小说、诗歌等等,尽管它们轰动一时,甚至在它们最初和最后几年一版再版:不如让我们记住,谁为傻瓜而写作,谁总找得到广大的读者,让我们把用来读书总嫌短缺的时间专门来读各个时代各个民族超越其他人类的伟大心灵的作品吧,这些作品的名声已经说明它们的价值。只有这些书才真正培养人,教育人。
坏书我们决不会少读,好书也不会多读:坏书是思想的毒药,它腐败着心灵。
读好书要有一个条件,就是不读坏书:因为人生苦短,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
八
已经写过不少书,或论古代这一位大家,或论那一位大家,读者读这些书,并不是读大家本人;因为他们只想读新出版物,因为臭味相投,他们觉得当今一个平凡头脑之肤浅乏味的胡诌要比大家的思想更亲切更合口味。但我感谢命运之神,她当我年轻时引我读到奥·威·施莱格尔的一句优美的箴言,从此它便成为我的指路明灯:
勤读古人吧,真正的古人本身;
今人为他们所说一切并不值一文。
哦,一个平庸头脑和另一个何其相似!他们多像从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他们每一个在同样的场合讲同样的话,毫无二致!此外还有他们卑下的个人目的。一个愚蠢的读书界就读这些家伙毫无价值的胡诌,只要它是今天印出来的,而大家们则被搁置在书架上。
难以置信的是,读者竟如此愚蠢和荒谬,他们把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各种最高尚最罕见的大家放着不读,偏要读每天出版的平庸头脑的粗制滥造,它们像苍蝇一样每年数不尽地孵化出来,——只因为它们是今天印出来的,油墨还没干。这些作品毋宁应当在它们出生之日就给扔在一旁,置之不理,正如它们在几年之后并从此永远无人问津一样,只能作为对于过去时代及其胡诌的一桩笑料而已。——因为人们不读各个时代的最佳作品,永远只读最新的东西,作家们便停留在流行观念的狭小圈子里,时代便越来越深地沉陷在它自己的粪土之中。
九
各个时代都有两种文学,彼此平行,互不相涉:一种是真的,一种则似真实假。前一种成长为永存的文学。它由那些为科学或诗而生的人们所推动,严肃而沉静地走自己的路,但却非常缓慢,每一百年在欧洲几乎创作不出一打作品,然而它们却永存着。后一种由那些靠科学或诗吃饭的人们所推动,在同伙者的鼓噪之下飞快地发展着,每年给市场提供好几千部作品。但是,几年后人们会问:它们哪儿去了?他们那么早、那么响当当的声誉哪儿去了?所以,可以把这一种称之为流逝的文学,把那一种称之为固定的文学。
十
如果把阅读它们的时间同时买来,那就算真正买到了好书,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把买书和占有它的内容混为一谈。
要求一个人把他所读过的一切保存下来,就像要求他把他所吃过的一切留存在自己体内。他肉体上靠后者而活,精神上靠前者而活,并因此变成他现在的样子。但是,正如体内只吸收与之同质的东西,每个人只保存对他有兴味的东西,即适合他的思想体系或适合他的目的的一切。当然,后一种情况人人会有;但是,与一个思想体系相同的东西,却很少人会有:所以,他们对什么都没有一种客观的兴趣,他们所读之物没有一点附着在他们身上:他们什么也没有保存下来。
“重复乃学习之母”。任何一种重要的书应当立即读两遍,一半因为到第二次才能按照前后关系更好理解其内容,只有知道结尾才能懂得开端;一半因为到第二次才在每个地方体会出与第一次不同的情调与兴致,从而留下不同的印象,仿佛在不同的照明之下看一件物品一样。
作品是一个心灵的精华:所以,即使这个心灵是最伟大的,他的作品总比与他本人交往要有意义得多,从根本上补偿了后者的不足,——不,远远超过了它,把它抛在后面。即使是一个中等头脑的文章,也可能很有教益,值得一读,而且饶有兴味,正因为它们就是他的精华,是他所有思考和研究的成果,果实;——然而,与他本人交往,却未必使我们满意。所以,我们可以读我们毫不满意与之交往的那些人的书,因此高级精神文明转过来,又渐渐促使我们几乎只是在书本上,而不再是在人身上找到乐趣。
对于心灵来说,的确没有比阅读古典作家更大的愉快了:只要手中捧着他们任何一位,哪怕只捧半小时,人们立即就会觉得爽快、轻松、纯净、高尚、强壮起来,仿佛饮过新鲜的矿泉。这个效果是源于古代语言及其完美呢,还是源于其作品历千年而不衰的心灵的伟大?也许二者兼而有之。但是,我还知道,如果古代语言的学习一旦停止(现在就有这种危险),就会出现一种新的文学,由如此粗鄙、平淡而恶劣的涂鸦之作构成,这是得未曾见的;尤其因为德语虽然仍保留古语的若干优点,却由当今“现代”无耻的胡写作家们勤奋地有步骤地损坏着荼毒着,以致逐渐贫困化畸形化,沦为一种可怜的俚语了。
有两种历史:政治史和文学艺术史。前者是意志的历史,后者是智能的历史。所以,前者一律危言耸听,甚至非常可怕:大量的恐怖、忧虑、欺骗和凶杀。反之,后者处处令人心旷神怡,宛如绝缘的智能,即使是在描述错误见解的时候。它的主枝是哲学的历史。本来,哲学是历史的主调低音,这个低音甚至响成了另一种历史,还可以从基础上引导见解:当然是这种历史在主宰着世界。所以,历史经过适当理解,本来就是最强有力的物质力量;可是发生作用非常缓慢。
十一
在世界历史中,总有半个世纪是很可观的,因为它的物质不断向前流动,总有些事情在发生。反之,在文学历史中,同样的时间却根本不算什么;正因为什么也没有发生:因为粗陋的尝试与它无关。这样,人还呆在五十年前那个地方。
为了说明这一点,不妨拿行星轨迹的形象来设想一下人类认识的进步。那么,且以托勒密的本轮代表人类在每次重大进步之后不久往往陷入的歧途,本轮每转一周,人类仍然位于它进入歧途之前的地方。可是,伟大的头脑真正引导人类在那个行星轨道上前进,却并没有每次跟着那个本轮转。由此可知,为什么名垂后世是以丧失同代人的喝彩为代价而获得的,反之亦然。——例如,费希特和谢林的哲学,最后以黑格尔的哲学漫画到达顶峰,就是这样一个本轮。这个本轮是从康德最后画到那儿为止的一个圆圈开始的,后来我又在那儿接着把它继续画下去:但是在这段时间里,上述假哲学家及其他几位却在转他们的本轮,现在刚刚转完,跟着他们一起转的公众这才意识到,他们原来就在他们当初出发的地方。
与这个事态进程相关的是,我们看见大约每三十年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时代精神要公开宣布一次破产。这就是说,在这段时期里,一再发生的错误会加重到在其荒谬行径的压力下崩溃下来,同时它们的对立面也随之增强了。于是情况发生转化:现在常常是一个相反的错误接踵而来。按其周期性的循环来表示这种事态进程,应当是文学史恰当的实用性的素材:但是,文学史却很少关心这一点。此外,由于这段时期相对短暂,其资料往往难于从遥远时代搜集:所以,人们可以极其方便地在自己的时代观察事情。如果想从实际科学中来举这方面的例子,就可举维尔纳的《海王星地质学》一书。不过,我仍坚持上面已经举过的、离我们最近的例子。在德国哲学中,紧接着康德的光辉时期,乃是另一个时期,人们不是说服而是致力于压服,不是做到彻底、明白而是致力于浮华、夸张,特别是晦涩难懂;甚至于不是寻求真理而是耍阴谋诡计。这样,哲学便根本不可能进步。最后便是这一整个学派及其方法的破产。因为在黑格尔及其同伙身上,一方面既是信口雌黄的厚颜无耻,另方面又是胡吹乱捧的厚颜无耻,连同想整个做得冠冕堂皇的明显意图,达到如此巨大的规模,以致最后大家的眼睛不得不盯在整个坑蒙拐骗上,经过某种程度的揭露,上面的保护收回去了,捧场也就没有了。这是所有曾经有过的哲学垃圾中最卑劣的一种,以费希特和谢林为先例,他们也被它拖进了名誉扫地的深渊。由此显示出在德国紧接康德之后一百年的上半叶整个哲学界的不够格,可同时人们还对外国夸耀德国人的哲学才能,特别是自从一位英国作家带着恶意的嘲讽,把他们称为思想家的民族之后。
但是,谁想要从艺术史中证实这里提出的本轮说的普通模式,只须观察一下在上个世纪,特别是它在法国的继续发展中,仍然兴旺的贝尔尼尼的雕塑流派,它所表现的不是古代的美,而是普通的自然,不是古代的单纯与优雅,而是法国舞场的礼仪。经过温克尔曼的指摘,接着发生向古代流派的回归,它便宣告破产了。——本世纪头二十五年还从绘画中提供了一个证据,这段时间原来仅仅把艺术当作中世纪宗教虔诚的手段和工具,从而选择教会题材作为它的唯一主题;现在这些题材已为缺乏那种信仰的真正严肃性的画家们所采用,但是他们经过上述迷误之后,却以弗朗赛斯柯·弗朗西亚,彼特罗·裴鲁基诺,安基洛·达·菲索尔等人为楷模,甚至比继他们之后的真正大师们更重视这些画家。关于这种迷误,并因为在诗歌中同时流行过类似的尝试,歌德写了《教士游戏》这篇寓言。连这个流派后来被认清是以奇思怪想为基础,也一样宣告破产了,接着发生了向自然的回归,显示在各种风俗画和生动场景中,尽管有时流于平凡。
与人类进步的上述过程相适应,文学史就其大部分而论,乃是一个怪胎陈列室的目录。这些怪胎赖以最长久地保存下来的酒精是猪皮。另方面,也不需要在那里寻找少数顺产:它们仍然活着,可以在世界上到处遇见它们,它们作为不朽之作带着永远新鲜的青春气息出现。只有它们才构成前一节所说的真正的文学,它的角色不多的历史我们从青年时期起,就从所有有文化的人们口中,而不是从教材简编中学到了。——近来流行阅读文学史的偏执狂,为了能够侈谈一切,而不真正了解任何什么,对此我推荐利希滕贝格最值一读的一段,见旧版第二卷第三百〇二页。
我倒真希望,有朝一日有人试写一本悲惨的文学史,写一写各个民族尽管把最高的自豪置于他们所拥有的大作家和大艺术家身上,而在后者生前究竟是怎样对待他们的;让我们看看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善与真是怎样不得不对每次猖獗一时的假与恶进行那场无休止的斗争;描述一下每个艺术部门中几乎所有真正的人类启蒙者、几乎所有大师们的殉道事迹;给我们讲讲他们除开少数例外,得不到赞赏,得不到同情,也没有门徒,一直在贫困和不幸中潦倒下去,而名誉、荣耀和财富却注定为其不称职的同行所占有,于是他们落得这样一个下场,仿佛以扫出门为父亲狩猎野物,而雅各乔装打扮在家中骗取父亲的祝福;还应谈到,尽管发生这一切,他们对于事业的爱却使他们保持正道,直到最后这样一位人类的教育者的艰苦斗争大功告成,不朽的桂冠向他招手,这对他意味着:
沉重的甲胄化为羽衣,
痛苦短暂,欢乐永续。
选自:《叔本华随笔集》,绿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