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告别》①:亚洲第一位诺奖女作家,为什么是她?因为她是韩江

文化   文化   2025-01-13 06:31   浙江  

陪你读1000本书 | 第386本


没有人能真正抛开过去的影响,每个人都是从往事的废墟上生长出来的。

时间像是一条串起来的线,我们从一头走到另一头。而过往就像一个尾巴,跟着我们,潜移默化我们。

凝视它,向它提问,《不做告别》正是韩江表达的永不告别的坚定决心。

世界很大,文学更大。今天是我们陪你读书的第2738天,共读的是第386本书——韩国作家韩江的作品《不做告别》。

《不做告别》

韩江因“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露人类生命的脆弱”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

10月10日,获奖消息揭晓后,韩江随后表示出于世界仍处于战争阴影而拒绝为自己获奖开新闻发布会,但已经答应瑞典学院前往领奖。

此前我们已经一起共读过韩江的作品《素食者》,故事里角色英惠与仁惠的遭遇唤起了大家的共鸣与愤懑,也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规训与暴力的部分。

近期,韩江在瑞典学院现场作了题为《光与线》的获奖演讲。

在她的诺奖发言中她提到:我的书通常需要一到七年才能完成,为此我付出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个人生活。

这种代价却正是吸引我投身创作的原因——能够沉浸于那些我认为至关重要且迫切的问题中,甚至愿意接受这种交换。

每当我创作一部小说时,我都需要忍受这些问题,生活在它们之中。

当我到达这些问题的尽头时——这并不意味着我找到了答案——便是写作的结束。

到那时,我已经不再是最初的自己,而是从这种改变的状态开始新的创作。

接着是下一个问题,像链条上的一环,或像多米诺骨牌,彼此叠加、连接、延续,推动我去写新的东西。

在创作我的第三部小说《素食者》时,我花了2003年至2005年的时间,徘徊于以下痛苦的问题中:

韩江

一个人是否可以完全纯洁无瑕?我们能拒绝暴力到何种程度?一个拒绝成为“人类”这一物种的人会经历什么?

于是在小说《素食者》中,故事的主人公英惠为了拒绝暴力选择素食,最终她甚至除了水以外不再进食,认为自己已经变成了一株植物。

讽刺的是,她为了“拯救自己”而快速走向死亡。

英惠和她的姐姐仁惠——实际上是共同的主角——在毁灭性的噩梦和创伤中无声地尖叫,但最终仍然在一起。

我将最后一幕设置在一辆救护车内,因为我希望英惠在故事的世界中仍然活着。

车子在炽绿的树叶下的山路上疾驰,警醒的姐姐凝视窗外,也许在等待回应,也许是在抗议。

韩江《失语者》

这部小说始终处于提问的状态:凝视与抗拒,等待回应。

创作第五部小说《失语者》时,我又更进一步。

如果我们必须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究竟是什么样的瞬间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一位失去语言的女性与一位正在失明的男性,在静默和黑暗中行走,直到他们孤独的道路交汇。

我在角色展现柔软的那一刻试图询问:是否正是通过凝视人类最柔软的部分,感受那不可否认的温暖,我们才能在这个短暂、暴力的世界中继续活下去?

而在这个问题结束后,我希望写一部迈向光明与温暖的小说。

但我意识到,内心深处有某种东西阻碍着我写这部小说。

我九岁时,一家人在1980年1月离开光州。

几年后,当我无意中在书架上看到一本《光州照片集》时,我已经十二岁。

我趁大人不在的时候翻阅了它。

此后,这成为了我关于人类的一个根本问题:人类为何对同类施加如此暴行?在我的心中结成一个我无法解开的结。

后来,在写成《少年来了》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在某些时刻确实感受到,过去在帮助现在,死者在拯救活着的人。

那本照片集留给我的问题长久萦绕:人类为何如此暴力?

然而,为何人类又能与如此压倒性的暴力相对抗?

作为一种被称为“人类”的物种,这意味着什么?

为了在人类暴行与人类尊严这两座深渊之间的空白中找到通向未来的道路,我需要死者的帮助。

韩江生于1970年,韩国光州。

她是个喜欢待在漆黑的角落中空想的小女孩,长大后她走进了历史的黑夜。

她的作品是对现实的诗意转拓,却不以美消解苦难,而是直戳最痛的伤疤,用文字描绘着身体上暴力所留下的痕迹。

在她的代表作《少年来了》中,韩江正是以历史事件1980年的韩国民主运动的光州事件作为背景创作的。

在完成《少年来了》,并于2014年春天出版这本书后,韩江做了一个关于靠近海边的低矮坟堆里的骨头的梦,写下这个梦后,韩江觉得这也许是她下一部小说的开端。

韩江

这部小说再度以暴力和大屠杀为主题,以1948年4月3日发生在韩国济州岛的民众抗争事件——济州岛大屠杀为背景。

这是韩国现代史上受害惨重的悲剧性事件。

而韩江的梦也正是小说《不做告别》开头。

2017年12月,韩江在济州岛租了一间房,在接下来的两年间,她在济州与首尔之间来回往返。

在济州的森林里、海边以及村路上漫步,感受着每一刻济州强烈的天气——风、光、雪和雨——她渐渐捕捉到这部小说的轮廓。

韩江

韩江阅读了关于屠杀幸存者的证词,仔细研究资料,然后尽可能克制地、毫不回避那些几乎难以言说的残酷细节,写下了《不做告别》。

这本书最终在她梦到那些黑色树桩和汹涌海水后的七年间问世。

《不做告别》讲述了小说家庆荷自从写了一本描述屠杀的书之后,就开始做噩梦。

她曾经计划和摄影师朋友仁善一起拍摄和梦境有关的纪录片,但后来仁善为了照顾母亲而回到济州岛。

冬季的某一天,因意外住院的仁善,请求庆荷立即前往济州的家里照顾她的小鸟。

庆荷在暴风雪中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仁善的家,她在那里看到了仁善的家族史,那是七十多年前在济州发生的平民大屠杀:济州岛大屠杀。

韩江

在这期间,仁善的父亲因失去全家人而悲痛欲绝,但还得在监狱里度过十五年;

她的母亲则同时失去父母和妹妹,连哥哥也生死未卜,只能和姐姐两个人相依为命。

屠杀之后,仁善的母亲为了寻找哥哥的行踪,数十年来没有放弃,一直进行着抗争……

在小说无尽的暴雪中、孤立的黑暗房屋中、在微弱的蜡烛下、在光与暗之间、在成千上万永恒缓慢下降的雪花中,她们恳切地思念已经不在这里的人。

去直面过去的伤痛,来拥抱当下的路。

韩国前总统文在寅曾表达自己在读了《不做告别》后久久不能释怀。

他说:聆听真心传达的故事,深深体会到了事件的失落与痛苦。

韩江特有的细腻描写,若梦似幻,饱含隐喻,令人感动不已。

承受了家人冤死、人生坍塌的亲情之爱太过痛苦,太过恳切。

只有极致之爱,才是找到湮没真相的希望。

韩江

韩江则这么看待自己的这本小说:如果说写《少年来了》时,噩梦或死亡深入我的内心经历,那么写这部小说时则是自己从死亡走向生命的经历。

我认为这本小说拯救了我。

韩江用她细微但坚定的声音书写历史的创伤,也以一颗敏感的心承受着直视痛苦的折磨。

她把生命里最敏感细微的感受安放在文字里。

她在写作中用心去感受温柔、温暖、寒冷和痛苦。

韩江

她注意着她的心跳加速,注意着身体需要食物和水,注意着行走和奔跑,注意着风、雨、雪落在皮肤上的触感,注意到牵手的感觉。

她试图将自己作为一个血液在体内流淌的凡人所感受到的那些鲜活感官注入到句子中,就好像在释放电流一样。

当她感觉到这种电流传递到读者时,她感到震撼并深受感动。

在这些瞬间,韩江再次体验到将人们连接起来的语言之线,以及她的问题如何通过这种有生命的电流与读者发生联系。

韩江

于是,当我们看见韩江,阅读她的小说时,那些她所摸索的、那些或许被长期遮蔽的问题又重新被人们审视:

我们该如何书写苦难与暴力?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如何与混沌的世界相处,我们应该决绝地离开,还是转身送上一个深深的拥抱?为什么世界如此暴力和痛苦?然而,世界为何又如此美丽?

明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不做告别》的故事,一起探寻这段隐秘的历史,摸索着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

敬请期待明天的共读!


了解谷主麦家的读书计划

👉麦家:我要用20年时间,陪读者读完1000本名著

👉麦家:写在“家人”超百万之喜悦时


领读人 · 蓝蝴蝶

爱好文学的撰稿人,天堂是图书馆的样子。

主播 · 金姿

喜欢看书与电影,希望用声音温暖文字温暖你。



欢迎关注「麦家陪你读书」视频号,每周与你分享谷主麦家的读书感悟、文学思想、最新动态,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文案编辑:何佳丽
视频编辑:缪梦涵

运营:馬車夫斯基

图片:文中插图来自公共版权网站,非商用


 点击阅读原文,读书打卡每一天

麦家陪你读书
【麦家:我要用20年时间,陪人读完1000本名著】 每天15分钟,每周共读1本书,这里是一个拥有“百万”家人的读书平台。 读书就是回家,读书也是打开内心最便捷的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