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科普专家
2024.11.25 / 王雅芳
血栓
血管中的隐形杀手
本期科普内容责任人丨王雅芳
血栓,这一看似陌生却与我们健康息息相关的概念,实际上在医学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轻微的肢体肿胀到致命的肺栓塞,血栓以其隐蔽性和危险性,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血栓的定义、形成原因、类型、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为您揭示这一血管中的隐形杀手。
HEALTH SCIENCE
血栓
血管中的隐形杀手
HEALTH SCIENCE
一、血栓的定义
血栓,简单来说,就是血液中的成分在血管内部异常凝结形成的固体块状物。这些块状物可以阻塞血管,导致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血栓的形成与血液流动、血管壁状态及血液成分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血栓的形成原因
血栓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血栓形成原因:
血流缓慢:长时间卧床、久坐不动、活动受限、静脉阻塞、肥胖或怀孕等情况下,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
血管内皮损伤:创伤或手术、静脉穿刺、化学刺激、留置导管等容易形成血管壁损伤,为血栓形成提供了条件。
血液高凝状态:像恶性肿瘤、孕期、激素治疗、创伤或下肢髋部、腹部、盆腔手术等,都容易出现血液高凝状态,促进血栓的形成。此外,年龄增长、生活压力、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也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三、血栓的类型
血栓根据其形成部位和成分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血栓类型:
白色血栓:通常发生于血流速度比较快的部位,如心房、动脉、心脏瓣膜等。主要由血小板和纤维素所构成,呈灰白色,质地较硬。
混合血栓:多见于静脉延续性血栓的体部,呈现为网状结构。由血小板、纤维素以及纤维素网络的大量红细胞交替排列而成,颜色呈灰白色和红褐色层状交替。
红色血栓:主要发生于静脉内,尤其是混合血栓逐渐增大并阻塞血管腔时,血栓下游局部血流停止,血液发生凝固形成。主要由大量红细胞所构成,呈暗红色,质地较软。
透明血栓:发生在微循环血管内的血栓,主要位于毛细血管内。主要由嗜酸性同质性的纤维蛋白所构成,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四、血栓的症状
血栓的症状因其发生的部位和严重程度而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血栓症状:
局部肿胀、疼痛: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可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等症状。
组织缺血症状:如动脉血栓阻塞血流,可导致组织器官发生缺血或淤血。脑血栓可导致脑梗死,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心肌梗死可导致心脏功能受影响,出现低血压休克甚至猝死。
呼吸困难、气促:如肺栓塞时,可出现呼吸困难、气促、胸痛、咳嗽、咳血等症状。
其他症状:如不明原因的眩晕、心悸、晕厥等,也可能是血栓形成的信号。
五、血栓的诊断
血栓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进行体格检查,观察有无局部肿胀、疼痛、皮温升高等体征。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D-二聚体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评估血栓风险和可能存在的血栓病变。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CT扫描、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影像学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血栓形成、血流动力学以及血管通畅性等情况。
六、血栓的治疗
血栓的治疗原则是根据病情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血栓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开放手术取栓和血栓抽吸术等。开放手术取栓是通过手术将血栓从血管中取出;血栓抽吸术则是通过介入方法将血栓吸出。
介入治疗:包括导管溶栓和机械吸栓等。导管溶栓是将溶栓导管插入到血栓内,持续泵入溶栓药物使血栓溶解;机械吸栓则是通过吸栓装置将血栓吸出。
七、血栓的预防
血栓的预防关键在于识别高危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血栓预防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适量运动,避免长时间卧床或久坐不动;均衡饮食,多食用高蛋白、易消化、低盐低油的食物;戒烟限酒,保持心情愉悦。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血栓风险。
针对高危因素的治疗:对于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控制病情进展。
特殊人群的预防:对于长期卧床、手术恢复期、创伤、肿瘤等高危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
结论
血栓作为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隐蔽性和危险性不容忽视。通过了解血栓的定义、形成原因、类型、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让我们关注血栓,关爱生命,共同守护我们的血管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血栓风险,是预防血栓发生的有效手段。
HEALTH SCIENCE
健康科普|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