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客家人邱仑阔和他的客家民俗博物馆
自盘古王开天地,有龙腾西蜀,一脉向西,乃邛崃山脉,另一脉朝东,乃龙泉山脉。两山之间就是一个偌大的平原。平原河渠密布、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四川盆地示意图
龙泉山脉周边是一条狭长的浅丘陵地区,这一区域常被民众称为——东山,它也是成都平原的东边界。
明末以前的历朝历代,盆地及周边人丁兴旺,百业昌盛,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粮仓。南宋鼎盛时期,“买卖昼夜不绝”,四川人口已达1500万人,是南宋钱粮的重要倚重。然而,到了明末,赋税、徭役加重,又逢天灾、瘟疫加之战火绵延,民众生活苦不堪言。
明崇祯十七年 (1644年)吴三桂开关引清军入关,多尔衮率清军入驻紫禁城,随即清帝迁都北京。但此时的大清国并未完全掌控中华大地。
顺治二年末,顺治帝任命李国英为四川巡抚,然而当时清军只占领了川东北地区,李国英只好把四川的军政机构均设于川北重镇保宁府(今阆中)。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廷四川巡抚高民瞻再次率军攻入成都。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王朝的四川巡抚机关才从保宁迁往成都,四川巡抚佟凤彩始在成都重建官署,开始对全川的统治。
明朝末年,户部记载四川有人口400多万,但是到了康熙二十四年,再统计,发现偌大的四川全境内竟然仅存9万余人!
明末清初的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是导致四川人口锐减的历史背景。
为了发挥“千里沃野” 的自然条件,恢复和发展四川的经济,清政府实行了鼓励湖广人入川开垦和发展生产的措施——招民入川垦荒、插占土地。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的湖广填四川。
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
朕承先帝遗统,称制中国,自愧无能,守成自惕。今幸四海同风,八荒底定,贡赋维周,适朕愿也。独痛西蜀一隅,自献贼蹂躏以来,土地未辟,田野未治,荒芜有年,贡赋维艰。虽征毫末,不能供在位之费,尚起江南、江西,助解应用。朕甚悯焉。今有温、卢二卿,具奏陈言:湖广民有毂击肩摩之风,地有一粟难加之势。今特下诏,仰户部饬行川省、湖广等处文武官员知悉,凡有开垦百姓,任从通往,毋得关隘阻挠。俟开垦六年外候旨起科。凡在彼官员,招抚有功,另行嘉奖。
康熙三十三年岁次甲戍正月初七日诏
”湖广填四川“不只是移民可以插占土地,官府还会为刚刚迁移过来的农民提供种子、耕牛、免征税赋……在清廷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动下,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先后有大量的民众,扶老携幼向四川迁移,他们有的走水路、有的走旱路进入四川。当时成都平原东缘的东山浅丘陵地区便成为客家移民插占土地的一方沃土。
迁徙入川的客家人在成都东山聚居地的大致范围是:龙泉驿、金堂、新都、青白江区毗河以南地区。约20多个乡镇、50余万人。
成都东山客家分布图
客家人四海为家、吃苦耐劳,敬祖睦宗,爱国爱乡,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在成都东山区浩大的客家群体中,龙泉驿区西河街道有一位名声远扬的乡贤——邱伦阔先生。他是一位七十多的老人,但他人老心不老,常年活跃在客家民俗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活动中,为弘扬传统客家文化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80年代邱伦阔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西河客家乡民,但是他秉承客家人吃苦耐劳踏实能干的传统,开幺店子,卖猪肉、当厨师……将勤补拙砥砺前行,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有所斩获,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企业家。
随着龙泉驿西河街道城镇化建设的开展,原来农村里的客家老旧民居、坟茔逐年被拆除,许许多多农耕时代的工具、日常生活用具散落民间,有的甚至被毁坏……,源于对客家民俗文化的情怀,2002年邱仑阔先生把企业交给儿子经营,他带着传承传统文化的初衷,走上了传承客家民俗文化之路。开始收集散落在民间的老物件,只要听说有要拆迁的人家,无论多远,他总是亲自前去,收购别人搬家弃用的各种老旧物件。
邱仑阔先生的文化程度并不算高,但他说啥子,就做啥子,亲历亲为,到2017年,共收集到生产资料类老物件4000多件、民间日常生活类老物件3000多件、竹木家具类2000多件、婚丧类老物件200多件、古玩、钱币、字画及图片类2000多件。
近日,我和两个朋友前往西河镇,拜访了邱仑阔先生,并参观了他的《成都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
成都客家文化民俗博物馆
传承客家民俗文化
收藏的各种农具
精美的木雕花窗
农耕时代的篾制用具
各种日常生活使用的土陶制品
26尊彩绘木雕之一
26尊彩绘木雕之二
26尊彩绘木雕之三
收集这些从宋代到现代跨越千年的老物件,其实并非易事。大多数情况都要议价收购,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若不是有自己的企业做后盾,一般的工薪阶层还是有些承担不起。
还有些时候,就是纯公益活动,有一年西河地区暴雨,把一些坟茔冲垮了,装盛已故前人筋骨的坛子,被洪水冲散到低洼的水坑里,等天晴了,邱仑阔就亲临现场,下到水坑里,去把它们一个一个地打捞起来重新装坛安葬……。
打捞筋骨坛
在成洛路的建设工地上,邱仑阔先生收集到已经破损的一个筋坛盖,盖内书写的文字,是湖广填四川时邱氏先人迁徙入川的历史见证。
筋坛盖上的文字是客家人迁徙入川的见证
为传承客家民俗文化,邱仑阔先生除了收集老物件,还自己亲自动手修复损坏的老物件,并复原了一些民间失传的老物件。为了保存、保护好这些民俗文化的遗存,邱仑阔先生,自筹资金成立了“成都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并在博物馆里开辟了“客家乡愁民俗文化活动中心”使得博物馆的功能得到提升。
邻里西河
目前成都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的展区面积,已超过400平方米。不但可以接待团体及个人参观、研学,还可以组织客家民俗的沉浸式体验活动。
”客家花轿“,就是一个知名的文化品牌。不只是客家青年男女结婚,选择传统的客家花轿,甚至有万里之外的老外,也要到西河来沉浸式体验一回,骑高马、打罗伞、坐花轿、吹吹打打,这一热闹传奇的客家婚庆典礼。
客家婚礼
客家民俗婚礼
一个外地文友参观《成都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后万分感慨,挥毫泼墨留下了“将勤补拙”这幅珍贵的词条。
邱仑阔先生诗礼传家,”说啥子就做啥子,做啥子就有啥子“。一个普普通通的客家后裔,在跨入小康之后,以己之力担负起客家民俗文化传承的重担,默默无闻地忘我砥砺前行。
参观《成都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之后,除了感概,就是祝愿,愿《成都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在东山这片沃土上再展宏图!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