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鲜为人知的保定军校三期川籍学员——郭有仪(郭威)

文摘   2024-10-16 06:11   四川  

保定军校始末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1年),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李鸿章病逝,袁世凯到保定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在保定东关外创练常备军(新军)并设军政司(旋改督练公所),下设兵备、参谋、教练三处,分别由刘永庆、段祺瑞、冯国璋任总办。

1902年5月,经袁世凯奏准,开办“北洋行营将弁学堂”,冯国璋任总办。

1903年2月,袁世凯奏请开办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兵官学堂、陆军大学堂,倡导正规军事教育。同年在保定建成“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开始第一届招生。

1906年,清政府设立陆军部,做出了变革中国军事力量的重大决策,由陆军部统筹全国军官训练计划,规定:各省设陆军小学,陆小毕业升陆军中学,陆中毕业后升保定陆军军官学堂。8月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停办,改名全国陆军速成武备学堂,直属清陆军部管辖。并在北京、南京、武昌、西安设立四所陆军中学,以对各省陆小毕业学生进行深造。陆小毕业升陆军中学,陆中毕业后升陆军预备大学堂继续深造。

宣统三年(1912年)2月12日,清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利用手中掌握的北洋军迫使宣统母亲隆裕太后发布了退位诏书,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中华民国正式取代了大清帝国。

(图一)退位诏书

在帝国主义与国内封建势力的威逼下,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信守承诺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即袁世凯将中华民国首都从南京迁至北京,并任命段祺瑞为陆军总长。同年7月,陆军部批准把原在保定的陆军预备大学堂迁至北京,并更名为陆军大学。10月,又在保定陆军预备大学堂原址开办陆军军官学校。至此,保定军校步入历史舞台,为中国近代史留下了浓笔重彩的一笔。

(图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 保定军校)1912年10月20日正式开学。校址位于保定市东金庄西,学校由本部、分校、大操场和靶场四部分组成,占地约3000亩。保定军校隶属于陆军部军学司,校长由陆军少将衔以上军职人员充任,第一任校长为赵理泰。下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五个专科,学制两年。教学中采用日本、德国式的训练方法,后由于军阀混战,经费无着,于1923年8月宣告停办,历时11年,共办9期,培养了军事人才 6754 人,其中成为将军的即有千人之多。

保定军校人才辈出,不少人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军政翘楚,如:白崇禧、陈诚、顾祝同、唐生智、熊式辉、刘峙、罗卓英、张治中、傅作义、陶峙岳、叶挺、赵博生、董振堂、黄绍竑、邓锡侯、刘文辉、田颂尧等。


保定军校三期毕业的川籍学员郭有仪(郭威)

1915年春——1916年夏这一年多的时间,是中国近代永远不能忘却的一段历史。

民国四年(1915年)二月,袁世凯筹备改行帝制,并于同年(1915年)12月12日宣布恢复帝制,建立“中华帝国”,废除民国纪元。

袁世凯恢复帝制,遭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坚决反对,并组织中华革命党与中华革命军发动起义。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首义,讨伐袁世凯的护国战争爆发,得到全国的响应,1916年护国讨袁战争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

而1916年夏天,正直保定军校三期毕业季,军校当年应该毕业,而还未毕业的学生纷纷离校参加讨袁护国,受局势的影响,保定军校三期原定的8月毕业,推迟到了11月。

在保定三期毕业学员共801名,其中有不少的四川籍学员,他们在河北保定上学时间是1914年8月到1916年11月,但因没有完整的史料,加之时间久远,这些川籍学员的准确人数及他们的资料,现在已经不能完全复原了,当前从各种媒体中,收集到的保定三期川籍学员有7名(见保定三期四川籍毕业学员表):

  保定三期四川籍毕业学员表                                                        

近日,保定三期毕业学员表中4号学员郭有仪的曾孙,从史料和留存的回忆资料点点碎片中拼接成一条条完整的片断,通过反复求证,基本再现了他曾祖父——郭有仪的跌宕人生。

郭有仪(1888—1960),后改名郭威,号:象安,四川灌县人,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既平淡又传奇。从小在家乡灌县读高小,后到成都求学,投笔从戎,再到西安求学,作为学生军参加西安辛亥革命起义战斗,回到成都参与反清起义,几经辗转到北京清河求学,后考入保定军校三期。毕业后回到川军服役,从军经历也是起起伏伏,先后跟随熊克武、刘文辉、邓锡侯三位川军将领,亲历川军多次重大历史事件,担任排连营长团附参谋,川康绥靖主任(邓锡侯)公署上校参议。退役后回到家乡灌县定居生活,居住在灌县西街老宅,解放后参与政协相关工作,直到逝世。

(图三)灌县西街

郭有仪1888年7月9日(清光绪十四年六月初一)出生于四川灌县虹口漆树坪,其父郭怀照以务农为主,农闲采摘附近大山药材贴补家用,膝下三子郭有仪是老幺。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郭有仪是兄弟中唯一读书的,家里节衣缩食供他上学,希望他学有所成,让家庭生活越来越好。郭有仪小时在县里蒲阳场义学馆——真武宫读书。幸遇一位当地名师白耀珊先生,他认真教学,循循善诱,郭有仪在此打下良好的国学基础。

(图四)王元辉先生回忆录记载

郭有仪读书期间正逢旧式科举考试向新式教育转型,灌县等地率先开办新式学堂,1903年郭有仪15岁时考入新成立的灌县县立高等小学堂(现都江堰北街小学)第一班。18岁考入成都府中学堂(现成都石室中学)第五班。

(图五)《石室纪事》截图

(图六)石室同学录

光绪三十年(1904),各省开始编练新军。光绪三十一年(1905)9 月20 号,清政府内阁宣布 “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在中国历史上施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同年,兵部练兵处会同兵部奏拟《陆军小学堂章程》,开始在全国各省设立陆军小学堂。光绪三十二年春,清陆军部统筹全国军官训练计划,规定:各省设陆军小学,陆小毕业升陆军中学,陆中毕业后升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小学堂在各省省会设立一座,招收学生为15一18岁的良家子弟,学制三年,毕业生可升学进入陆军中学堂。

1906年原设立在昭忠祠街的四川武备学堂遵照部令停办,是年四月,时任四川总督锡良在四川武备学堂原址创办四川陆军小学堂(简称:陆小),随后又把昭忠祠街的四川陆军小学堂迁址北较场,于1906年6月正式开课。

昭忠祠街的四川武备学堂                 北较场四川陆军小学堂

1908年初郭有仪在成都府中学堂的学习尚未结业,投笔从戎考入成都北较场的四川陆军小学堂成为第三期学员。

当年成都府中学堂一年学杂费为:银14两2钱,另外还有伙食费和住宿费等费用。而陆小完全免费,另外还要发放补贴和生活用品。同时取消科举制度后,从军也更有前途。(当时社会不流行从军,接受新式教育学生才去考陆小)

陆小三期学员有:刘文辉、辜勉之、吴景伯、林云根、张志和、唐英、何光烈、杨尚周、张维、彭韩、杨晒轩、陈鼎勋、王士俊、孙贤颂、邓和、刘明昭、邓杰、辜勉、王亚特、张辉、李诚、康伯岷、郭有仪、黄骏、舒荣衍、吴泰、刘万富等95人。

1911年夏,郭有仪陆小三期毕业,8月考入陆军部西安第二陆军中学第二期,前往西安报到入学,到西安不久恰逢辛亥革命爆发,学堂停课。陕西同盟会领导西安起义,西安新军和军校学生是同盟会基础,郭有仪随即加入学生军,在西安投身辛亥革命,成功后不久,郭有仪与四川同学随前四川总督王人文回川,准备参加成都武装反清起义,由于革命有功,西安军政府答应他们带走枪械和行文沿途供应宿食,踏上回川行程。走到陕西汉中听闻四川起义成功,队伍解散各自回乡。

1912年夏,民国陆军部成立陆军部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北京昌平清河镇),令原第一、第三、第四陆军中学堂第三期生及第二陆军中学堂第二期生同入新成立的陆军部陆军第一预备学校继续学习,是为该校第一期正课班。

1912年10月郭有仪升入北京清河的陆军部陆军第一预备学校第一期,正课 第九连 德文班学习,于1914年6月毕业,转入为期六个月的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入伍生队受训。1915年6月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骑兵科第一连,1916年11月15日从保定陆军军官军校毕业,派任北洋军见习军官。

(图八)保定军校三期骑一连同学录

1917年 11 月 18 日,孙中山发布大元帅令,宣告讨逆护法。熊克武对刘存厚倾向北洋段祺瑞政府的立场不满,于 12月 13 日通电响应护法,打着响应护法运动的旗号,在渝自任“四川靖国各军总司令”,联合滇军、黔军,讨伐刘存厚。1918年3月,刘存厚战败带残兵撤到陕西,熊克武就任四川督军。史称“靖国之役”。

此时郭有仪见习期满后回到四川,投入当时川军中较为进步的熊克武四川靖国联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中校团附。经历四川护法军驱逐军阀刘存厚,四川靖国联军驱逐滇黔军出川,四川一二军之战等。

1918至1924年熊克武成为四川省的实际统治者。他联合南方的唐继尧又反对唐继尧,联合亲北的刘存厚又反对刘存厚,最后又和陈炯明一起号召联省自治,最终熊克武在与杨森、刘湘的内战中败北。为保存实力,熊克武率部于1924年4月出川,到贵州遵义休整,郭有仪因与上级意见不合未跟随出川,辞去军职回到家乡灌县赋闲在家。

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委任刘文辉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军长。

1927年在灌县赋闲的郭有仪出任四川灌县保安营营长。

(图九)民国灌县志记载

1929年投奔保定军校同学刘文辉第二十四军,授骑兵上校。改名:郭威

1932年二刘大战期间郭威任第二十四军军部参谋。刘文辉败走川康,郭威因家人反对未随刘文辉前往川康,滞留灌县老家。灌县为邓锡侯防区,因与邓锡侯同为保定军校同学关系,郭威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八军军部参议。

(图十)邓锡侯二十八军驻防期间的灌县

1935年蒋介石率领大批将校登上峨眉,在峨眉开办军官训练团。蒋介石亲任军官训练团长(校长)、刘湘、刘文辉、邓锡侯分任副团长、团附,陈诚任训练团教育长,调川滇黔军政少校以上军官前来受训。

郭威于8月进入峨眉军官训练团第一期受训,第一期自8月4日起至8月25日止,按照一个步兵团编成,团本部之下编为3个营,每营辖4个连,每连辖3个排每排辖3个班,每班16人。

(图十一)峨眉军官训练团第一期毕业照

1936年11月19日, 国民政府下令撤消四川善后督办公署和四川 "剿匪" 总司令部,成立川康绥靖公署,任命刘湘为绥靖公署主任。

绥靖公署是国民党时期建立的区域性军事指挥机构,绥靖公署主任相当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部级),绥靖公署职权常与所在省政府交错,绥署设主任一员,副主任若干员,参谋长一员,高级参谋及参议若干员,下设办公厅第一、二、三、四及总务、外事等处,还有特务团等单位。

1937年3月刘文辉任第二十四军军长。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8月,国民政府将出川抗日的四川陆军十四个师编为第二路预备军,邓锡侯任第一纵队司令(后称二十二集团军),下辖第四十五军和第四十一军,郭威任军团部上校参议,因年龄已大,在四川后方支持抗战,担任军事顾问。

1938年1月,四川政局发生波动。2月上旬,蒋介石电召邓锡侯到汉口,征询治川意见。邓锡侯呈述四川是抗战后方,留驻川康的部队不少,应保留川康绥靖公署,以统率川康部队。2月21日,邓锡侯被委任为川康绥靖公署主任。稍后,邓锡侯即从前线回到四川主持川康军务。1938年郭威任川康绥靖主任(邓锡侯)公署上校参议。

1939年郭威在成都参与了“陆军四校同学会成都分会”组建,成都分会位于成都骡马市街四十三号,川康绥靖公署少将参议孙礼家中。

陆军四校同学会系指陆军小学堂四所陆军中学,清河、南京两所陆军预备学校,以及保定军官学校在内,所共同组成的革命联谊团体。1916年前后,为更好团结全国革命武装力量,彻底进行反袁护国斗争以及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孙中山决定借助清末陆军学校的军事人才来增强革命力量,亲命面授委派李宗黄筹组“陆军四校同学会”。

(图十二)陆军四校同学会成都分会会员录

1942年郭威退役,回到家乡四川灌县西街老宅居住。退役后在灌县当过药房管账先生,后到四川崇宁县经商。

1943年12月支持大儿子郭学全参加“中国青年远征军”赴印度支那半岛支援英军对日作战。郭学全是1943年最早响应"十万青年十万军"知识青年中的一员,到印度兰姆伽驻印军新兵训练中心培训后,分在廖耀湘新22师,参加1943年底第二次入缅作战,在缅北野人山胡康谷地与日军18师团作战,1944年3月在缅北高鲁阳战斗中22师取得大胜,郭学全在此次战斗中英勇牺牲。

1946年8月郭威在成都参加退役军官培训,为中央训练团二十八军官总队第七大队第三十一中队学员。第二十八军官总队驻地为四川成都。首任总队长王锡钧,黄埔一期,原任中央军校政治部中将主任。

(图十三)中央训练团二十八军官总队第七大队第三十一中队简历册

1946年邓锡侯任四川省主席期间,拟任郭威继王元辉之后担任十六区(即茂汶地区)专员,但郭威已厌烦政治,并没有上任,宁愿过着清贫生活,回到家乡灌县担任了林场警察所所长。

1949年解放前夕郭威利用自己过往的身份及居住的房屋,掩护灌县地下党从事革命活动。

解放前夕人心所向,一天两位前部下找到郭威,想租两间空房生产牛肉干在灌县上东街设摊经营。

灌县解放后,两人却不知去向。家人询问,郭威早知如此,笑而不语。后来才知两位都是地下工作者,解放后一位在小金县公安局工作,一位在灌县汽车站工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郭威作为民主人士受邀参与灌县政协相关工作和活动。

1959年郭威支持小儿子郭学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阿坝州进行剿匪战斗。

1960年三年困难期间,郭威因患水肿病在家乡四川灌县逝世,走完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享年73岁。


全文完(图片来自网络)


成都人摆龙门阵
成都人文、家庭川菜烹饪、大众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