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光绪五年成都城地图上,我们清晰地看到,顺着成都城东城墙的走向,城墙内有一条街,被命名为“东顺城街”。无独有偶,东城墙之西,有一条顺着明代蜀王府萧墙位置走向的街道,被命名为“西顺城街”。另有一说是成华分界(北新街——署袜街)一线之西,顺着蜀王府萧墙走向而被命名“西顺城街”。
光绪五年成都城地图显示,西顺城街南与盐市口在九龙巷西口相接,北至提督西街口与皮房街相接,皮房街至到古中市街西口再与半济堂街相接,半济堂街北端与代书街在玉带桥街西口相接。西顺城街、皮房街、半济堂街这三条街后来,被合称为西顺城街,因街道实在有点长,故又被分为上、中、下三段。
1909年,基督教教会在皮房街购买了8.48亩土地,修建了一幢西式小楼和百余间平房,开办学社传播西学。学社以《论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意,命名为“辅仁学社”。
(图一)辅仁学社的位置
1912年辅仁学社正式接纳学员前来学习及住宿,学社开设了英文补习班和礼拜活动,至1926年辅仁学社停办。
1927年教会将辅仁学社的工作重点转为传播福音的教堂。
1939年,教会斥资加盖了一层楼,并将学社改名为“圣约翰堂”,成为中华圣公会西川郊区主教座堂。
1941年7月20日教堂的建筑被日本飞机炸毁,经维修后继续使用。
1946年曾计划在原楼前建大礼拜堂未果,继续使用原来的老旧房屋开展宗教活动。当时约有教徒150余人。
(图二)40年代顺城街教堂的西式婚礼
上世纪五十年代,教会的宗教活动被按下了停止键,教会神职人员被勒令参加生产劳动。六十年代的那场运动中,教堂房舍一度被占作它用,直至1980年,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经中共成都市委员会统战部批准,该教堂于1980年3月2日复活节前得以复堂,圣约翰堂改名“基督教礼拜堂”。1984年四川神学院曾借用礼拜堂的房舍为校址。1992年扩建街道,因教堂在红线范围内,教堂主体建筑被拆除后在教堂原有空地上又修建了简单过渡教堂。此时教堂的大门在上翔街,因此“基督教礼拜堂”便更名为“上翔堂”。
(图三)上翔堂的地理位置
2007年09月成都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举行顺城街基督教堂恢复重建奠基仪式。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包惠,副市长赵小维,市政协副主席何绍华等出席了奠基仪式。2011年10月23日,在基督教上翔堂隆重举行基督教上翔堂恢复重建竣工典礼,基督教上翔堂正式投入使用。
(图四)基督教上翔堂
恢复重建的新教堂总投资3000万元,由著名建筑师刘家琨设计。新设计的教堂保留了原有建筑——主教府,使得主体和钟楼分离。主体内设大、小礼拜堂,办公及地下车库,共约8467平方米,主体高约27米,钟楼高约60米。礼拜大厅设于二楼,堂内可容至少1500人就座。
(图七)上翔堂保留的历史建筑
重建后的新教堂基督教上翔堂,坐落于顺城大街西侧,南临大有巷,北临上翔街。重建的新教堂包括主体和钟楼两部分,内有重点保护的三棵古银杏树及保留的历史建筑——主教府。
全文完(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