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保路运动先驱、锦江公学教员向迪璋轶事
向迪璋(1887-1940),字礼南,锦江公学(私立蜀华中学前身)国文教员。
向迪璋的先祖,是元末明初从湖南湘陰县南坡白果洞再到大明崇桢末年从上川祖地四川洪雅县安宁坝向村搬迁至四川仁寿县富加场高坎山马子溪的。向迪璋的父亲向秉钧(一说向礽钧),学识渊博,为清光绪初的黉门秀才,及第后在县城西街草亭巷开馆教私塾为业,先后在东门外湖广会馆、南街黄家巷子讲学。向秉钧有向迪璋、向迪琮、向迪璜3个儿子,均颇有建树。向迪璋幼年,随父就读馆中,深得教诲。
二向联宗,青年得志
时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的傅家坝(今属成都市双流县永安乡),有一家姓向的木匠,暇时爱来双流县城找活干。一日在向秉钧家找到了木工活。工余饭后,向秉钧爱与木匠扯古拉今,问长道短。一日理论家谱之后,确认与向秉钧家联宗,木匠认作晚辈,向秉钧算做叔父。这位向姓木匠就是后来在川局中大名鼎鼎的军政界人物向传义(锦江公学校长,私立蜀华中学首任校长兼常务董事,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副军长)的父亲。向木匠与向氏书香门第联了宗,这对木匠来说,当然是沾光不浅。第一件事,就把少年向传义从傅家坝的乡村带来双流,认向秉钧做爷爷之后,就读馆中,连穿衣吃饭诸大事,全由教师兼“祖父”的向秉钧负责解决供给。据说连其名字向传义(字育仁)都是由向秉钧给他取的。若干年后,向秉钧去世,此时向传义早已得势,成为飞黄腾达的人物了,他亲来双流吊孝,并以向氏门中之晚辈名义,亲主丧事,丧事办得之热闹,为县中少有,这不但是师生之谊,而且是恩主之报。
那时,向迪璋与向传义,年岁相当,在馆中既是同窗,又是叔侄,关系两重,当然亲密无间。
清末废科举,向传义、向迪璋叔侄均赴省城成都求学,向传义考入北较场陆军小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向传义成都入伍当军人,参加了当时成都高等学堂学生发起的道德学会。这一组织的成员大部都先后通过各种途径,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许多人以后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领导人物。不久向传义离开了成都,转入保定军校,毕业后,在上海由籍同盟会员黄复生介绍,加入了同盟会,随熊克武部至宜昌,在熊军中曾任营长。
向迪璋则考入在贡院办的通省师范学堂,后就读于省立商业学堂,不久又转读法政班。这期间,他在新潮流思想的涤荡下,求进心急切,对革命人物有所接触。通省师范师生当时在成都学界革命思想极为活跃,向迪璋与这些在成都的革命党人多有接触,交往频繁,在他们的影响下,遂加入同盟会。
保路潮起,双流起义
1911年5月初,四川人民掀起了维持川汉铁路商办的风潮,保路运动始发。向迪璋回到双流,利用向氏家族的社会地位和他父亲向秉钧深孚众望的特殊条件,联络各路会党和地方缙绅筹组的路款股东分会,发动袍哥,组织成立了双流县保路同志协会。1911年7月13日协会成立那天,被众人拥戴为会长,在县城北街考棚演武厅设署办公,并派出代表,随时与省城相呼应。随后按照保路运动领导人张澜、彭芬指示,又经常奔走于成都、双流、新津间,联络各地袍哥,组织发展保路同志军武装,为起义做积极准备。
1911年9月7日,赵尔丰囚禁了保路同志会负责人蒲殿俊、罗纶等9人,又下令封闭《西顾报》《启智》各报馆,并四处张贴告示,杀气腾腾地宣称:“只拿首要,不问平民……拥挤上院,格杀勿论”,发出了大屠杀的信号。成都民众听说蒲殿俊、罗纶等人被捕,“人心大愤”,成百上千的群众,扶老携幼,潮水般地涌向总督衙门,要求赵尔丰释放蒲、罗诸人。嗜血成性的赵尔丰下令开枪屠杀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一时间,子弹横飞,群众纷纷倒在血泊之中。这就是震惊全川的“成都血案”。
成都血案(图自郑光路 四川保路运动历史真相)
成都血案传到乡下,图为成都郊县民众聚集情形(图自郑光路 四川保路运动历史真相)
向迪璋时在成都,当日下午趁城门未关,潜出东门,乘小舟赶到中兴场,把成都发生的事件告诉华阳同志协会,使华阳会长秦载赓很快得到情报,于当晚在苏码头鸣锣齐团,集同志军千余人,向成都开拔,首先发难,凌晨打响保路运动第一枪。
第二天向迪璋赶回双流,亲率召集的双流同志军6000人,杀知县汪棣圃,联合新津侯宝斋的同志军,曾学传、蒋希贤等所率温江同志军数千人冒着大雨,直向成都进攻,在红牌楼与清军接仗。同志军虽勇敢顽强,斗志昂扬,终因装备太差,补充缺乏,战不两日,即被击退。以后在邹家场、彭家场、牧马山与清军迂回作战。在牧马山相持时间最久。吴庆熙等回至温江、双流,坚持战斗,促成以后温江、双流等县之独立。
仁寿县籍田镇东路民团总机关旧址 (图自郑光路四川保路运动历史真相)
双流同志之爱国热《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第十五号》(图自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保路运动史料影集汇编)
同志军进攻成都(自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编印百年辛亥百年保路纪念册)
四川保路运动风起云涌,使清政府感到惧怕。为解成都之围,清廷急调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端方率鄂军入川镇压,造成武昌城防空虚。革命党人于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
11月27日,“大汉四川军政府”宣告正式成立,清王朝在四川的封建统治至此宣告灭亡。1912年3月12日,四川军政府正式成立。县人江椿(子愚)出掌四川军政府总政处庶务局,向迪璋受聘主成都劝业局职事,对安定大乱后的社会秩序,恤孤济贫,组织无业游民生产,从事社会福利救济,有一定建树。不久四川政局变动,袁世凯复辟,军阀混战频仍。向迪璋离开成都,曾先后出任北川、大足等县知事,以后又任仁寿县征收局长等职。
弃官从文,执教锦江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向迪璋弃官回双流。这期间,曾受国民党双流地方新派势力的排斥,其志未遂,郁郁不乐,寓居县城西街草亭巷。时值军阀邓锡侯、田颂尧、刘文辉盘眠成都,执掌三军联合办事处主任兼二十四军副军长要职的是其侄辈向传义。1929年4月,向传义出任四川建设厅长,向传义邀约向迪璋再来成都,安排他出任该厅的主任秘书。
向迪璋善向知识、阅历丰富,善文,笔走龙蛇,期间应聘任向传义担任社长的四川《民报》主笔,他以“落伍者”笔名,连篇累牍地发表了不少社论、时评,对当时四川社会的黑暗政治、军阀混战、镇压学生运动,在报上大加抨击,赢得了众多的读者,也得罪不少大小军阀。这件事使向传义很尴尬,又对之没奈何。好在其时向传义在锦江公学任校长,便组织董事会,将向迪璋于四川《民报》去职,改主董事会,并让其在锦江公学执教国文。这样,向迪璋转行成为中学国学教员,不涉时政,为向传义省去了诸多“麻烦”。
从教几年后,向迪璋因体弱多病,遂告退回家,于1940年卒于双流,享年五十三岁。
向迪璋一生著述颇富,易学、经学、小学、风俗民习,均有涉猎,然很少成集,至今多已亡佚,实在是可惜。
本文撰稿者:李谦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 向迪璋
2.清朝向姓名人 四川最多 华西都市网新闻频道 华西都市网[引用日期2022-05-19]
3.双流保路同志会会长是怎样一个人为何说他壮志未酬身先死
4.双流人向迪璋
5.双流县志
6.仁寿人物 向传义
7.书籍:民国人物大辞典(上) 向传义
8.谢青、吴红颖、楚正瑜 四川大学出版社 四川保路运动史料书影汇编
9.高士振编著 台海出版社 1911动荡中国——辛亥起义重大事件
10.主编:向纯武 向氏宝鉴 四川出版集团
11.向文卿 口述向氏家谱
12.郑光路 四川保路运动历史真相
13.谢青 四川大学出版社 四川保路运动史料书影汇编
14.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编印 百年辛亥百年保路纪念册
15.知网阅读 新闻传播百科全书 四川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