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书》杂谈
说到《慌书》不禁联想到一个“慌书迷”的故事:
张大千出生于书香门第,幼年时便酷爱画画。1914年的春天,在四哥张文修的极力主张下,16岁的张大千第一次离开出生地内江,来到重庆求精中学求学。
抗战期间张大千大师曾寄居成都骆公祠街贲园。
1944年5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主办的“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在重庆中央图书馆展出,引起重庆各界强烈反响。
张大千先生在画展闭幕后返回成都时,有友人托他带一本书转交给成都的朋友。
为了消磨旅途时光,张大千便打开这本书看了起来,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他手上这本书竟然是民间一直流传,但只闻其名,不见其书的秘笈——《慌书》!
一路上,张大千大师被书中的精彩内容所吸引,读得津津有味、反复阅读爱不释手。想不到的是,张大千在旅途中,竟然把《荒书》中的所记录的史事,已经记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回到成都张大千逢人便把《荒书》中的精彩片段讲给朋友们听。
《荒书》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奇书,有如此大的魔力,能够抓住张大千大师喃?其实好多人并不知晓其中的原委。
2024年的一天,笔者到“百家堂姓氏文化”听讲座,有幸认识了唐劳绮老师,从摆谈中得知,唐劳绮老师是清代四川提督——唐友耕的直系后裔。
唐友耕→(长子)唐鸿龄→唐建伯→唐孟桓→唐劳绮
也就是说,唐劳绮老师的高祖父,就是当年在大渡河,与太平军激战,生擒石达开的清代名将——唐友耕。
《史海觅珠》及《雪泥鸿爪说先祖之二》
细细读唐劳绮老师签名赠送给我《史海觅珠》、《雪泥鸿爪说先祖之二》两书,方才得知,《慌书》是明末清初新繁人费密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及塘报、诏令、邸抄等史料,撰写成书的单卷编年体野史。书中完整地记录了自明崇祯三年(1630年),止于康熙三年(1664年)张献忠祸乱全川的过程。
费密像
注释:塘报是古代军事消息传播的一种工具;诏令:是中国古代皇帝发布的法令或命令,通常以书面形式传达给下属。它是一种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的指示,必须严格执行。邸抄:又称邸报、宫门抄,是我国最古老的报纸。汉之郡国、唐之藩镇,均置邸于京城,作为来朝时栖息之所,并在此传抄诏令章奏之类,随时向地方传报,故名邸抄。
唐友耕,虽为武将,但受曾国藩、骆秉章等官员先后设立书局的影响,加之张之洞之幕僚王闿运入主成都尊经书院后,蜀学开始复兴,传播新式学术理念的书局也逐步在成都涌现。唐友耕也投如大量资金由弟弟唐友忠涉足图书收藏、刊印。
“大关唐氏”的怡兰堂与蜀中藏书家严氏父子的镐乐堂、双流刘氏的守经堂、扶经堂和推十书局均为上世纪初成都非常有名的私家刻书坊。
“大关唐氏”中最有名气的是唐鸿学、唐鸿昌兄弟俩,祖籍云南大关,其父唐友耕(1837_1883),字泽波,云南大关县翠华镇人,清咸丰八年(1858)参加李永和、蓝朝鼎农民起义,任起义军先锋。次年11月在叙府(今宜宾)叛投清军。从战有功,授千总,署通江营守备。后升任清军参将和重庆镇总兵。同治二年(1863)率兵围剿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于大渡河生擒石达开,解往成都,清政府授其云南总督,并赏黄马褂。同治八年(1869)率部镇昭通回民起义,招降李本忠等。光绪六年(1880)署理四川提督。光绪八年(1882)病卒成都提督衙署。
唐友耕之子——唐鸿学,捐班道员,曾任四川官印刷局局长。
四川官印刷局校印的图书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四川提督唐友耕之子唐鸿学于新繁严渭春处得到《慌书》的抄本一卷,并刻成书版。但唐鸿学怀疑本子有脱误,故没有贸然印行。
宣统三年(1911年) 唐鸿学又得到另一秘本的信息,遂以重金购得新繁杨氏的《荒书》一卷本“旧钞”,但因清末政局动荡,而无法校印。
民国九年(1920年),唐氏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所刻为底本,将“旧钞”可资补正的部分录成校记,附于书后。《荒书》遂与《弘道书》《燕峰诗钞》合刊为《费氏遗书三种》,封面由赵熙题刊。
此本刊刻极精,乃清季宋体字刻本中最典雅之作。开本阔大,乃皮纸极初印本,即红印向墨印过渡的实例,俗称“紫印本”。眉间有前人辑录各种相关文献资料,对于研史颇有助益。这三部著作,梁启超先生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里予以了极高评价。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予以馆藏。
《荒书》刊行后,木刻版片辗转落入严渭春后人之手。民国十六年(1927年),严氏后人略作校补后全书重印收入渭南严氏《孝义家塾丛书》,版面与《怡兰堂丛书》本旧貌一致。
《慌书》作者费密
费密(1623—1699)字 此度、号 燕峰,四川新繁县(今属新都区)人,汉代费诗后裔,自幼受家庭熏陶,颇通经史,尤工诗词。他的祖父嘉诰为明代四川大竹县训导,父亲经虞为明代云南昆明县知县。
费密生于明天启五年,六岁从师读书,好学穷理,深得长辈的赞赏。但时逢离乱,经历兵戈。他十四岁时父患疾病,有医言尝粪甘苦,可知生死,密尝而苦,父病果起。二十岁时,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打进成都,全蜀皆陷。他只身去昆明探望父亲,行至建昌卫(今四川西昌市)被当地土族掳劫,父亲得知消息花钱将他赎回。
明崇祯十八年(1648年)五月,费密受聘入杨展之幕僚,他不仅献计献策参与屯田,还常与张献忠部下作战。其后,镇守嘉定的明将杨展被武大定、袁韬、李乾德三人谋杀,费密也被俘。
1652年(明朝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费密回故乡新繁,见祖传房屋已成灰烬,遂北行到陕西沔县定居。在沔县,他谢绝了当地总兵官和重金聘用,而专心研究医学。
1657年,他又携家辗转到江苏扬州。
1668年(清康熙七年)移居江都县麾村野田庄,直至终老。(江都麾村现存费密故居)。
当时海内名流钱谦益、屈大均、万斯同、朱彝尊、孔尚任等都与费密交往密切。
野田庄费密故居维修前的旧影
为了不断增长学识,他于1673年(明永历二十七年、清康熙十二年)徒步数千里专程到河南卫辉苏门山问学于儒学名士孔逢奇,得其真传。次年春他又到浙江与思想家吕留良切磋学问。
费密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广结文友,潜心著述,教授生徒,为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和思想家。
费密把自己亲历与见闻兼及塘报、诏令、邸抄等用编年体的方式,记录了张献忠大西军转战四川以及李自成余部据川鄂抗清史迹编写《慌书》单卷,全书约二万余字。
费密非常看重《荒书》,欲以此书参与《明史》的编撰。但终因清廷的偏执而未果。
康熙十八年(1679年)费密重新修订《慌书》,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但藏吾书,勿以示人”。
康熙四十年,费密死后,费密的两个儿子,也曾为《荒书》做过一些校补,但遵照费密的嘱咐,一直没有刊行,被藏匿起来。
雍正五年(1727年),《荒书》传到费密的孙子费藻手上,鉴于原书“久贮敝笥,多朽蠹”,于是重新缮写成帙,但抄写完后,却依是然束之高阁。
坊间有《荒书》的只言片语流传,但也只闻其名,不见真容,这就使得《荒书》更为神秘,日久天长,便逐渐成为读书人渴望一睹的秘本。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