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重大的节日。龙去蛇来,2025年春节,是农历乙己蛇年。
成都人过年的习俗丰富多彩,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进入腊月,过了腊八这一天,“年“就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过年”进入实质性的准备阶段,如:选购拜年的礼品、杀过年猪、杀鸡鸭、扯布做新衣服、泡糯米推汤圆、买糖、买瓜子、买水果、买火炮、打酒、炒花生、写春联……总之一切过年的用品,都会在腊月的最后一天(除夕)前准备就绪。
香肠
推汤圆
打牙祭:中国古代,军队非常重视“祭帅旗”。因帅旗边上有“牙”形装饰,如兽牙,故“帅旗”又有“牙旗”之称。
举牙旗出行图
每年腊月十六日,军中就要降下牙旗以祭之,称为“倒牙”。因是一年的最后一个“祭牙旗”日,也称“尾牙”。
尾牙祭旗,要供上猪、牛、羊、鸡、鸭、鱼等荤食。经过逐年的演变,“祭牙旗”变成为“打牙祭”。
“倒牙、祭牙旗”这个习俗,在民间也一直沿用,每年腊月十六“倒牙“这一天,东家会在这个“尾牙”日设宴,拿问①长工们一年的辛劳,尾牙宴,大鱼大肉,十分丰富,与平日的粗茶淡饭相比,油荤甚大,民间便喊成“打牙祭”、或曰:“吃嘎嘎”。
注释①:“拿问“是成都方言,与“感谢“异曲同工。
当今每到年关,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公司、大小商家的“团拜”——团年,就是”祭牙旗”在民间的延续。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送灶王爷回天庭过年,民间也称:送灶神
送灶
百姓人家,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把贴在灶台附近被烟熏火燎得油腻黢黑的灶神画像揭下来,再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称:灶马),祭灶时,设案摆上酒、肉、灶糖(丁丁糖)、灶饼(麻饼)、燃香、烧金元宝、及灶诉,请灶神吃吃饱喝足,这样灶神回到天宫,面见玉皇时,就可以美言人间短长,过完年后,好带点儿财气回来。
这种祭祀就称为“送灶”,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灶神画像贴上。相传,在送走灶神菩萨的这几天,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人们就可以放纵地大快朵颐。小娃娃们喜欢祭灶是因为祭灶后,就可以吃到甜咪咪的丁丁糖和香喷喷的麻饼。
灶神
掸扬尘: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打扫庭院,清扫房顶的扬尘、彻底清除厨房里的油污、还要把无关紧要的破衣烂布等全部清扫出门,除尘纳福,干干净净迎新年!当然,也还包含理发、沐浴等个人清洁卫生。
除夕:除夕是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甲辰龙年的最后一天是:公元2025年12月28日,农历腊月29日)这一天,每个家庭除了继续收拾房屋、准备团年饭外,还有几件重要的事情:
上午:贴春联、换门神。
擦黑(黄昏):要在厨房、井台、厕所、浴室等处点燃油灯或蜡烛,终夜不熄,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腊月三十晚上点油灯,民间还有耗子也要过年——“照耗”一说。
晚上:祭祖、吃团年饭、吃完年饭后,一家人就围坐在一起,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未成年的小娃娃发压岁钱、洗脚、守岁……。
自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守岁就被赋予了“看春晚”这一新的方式。
除夕夜,还要烧子时香,在祖宗神位前点燃香烛、摆供果,祭祀祖先,然后,由长辈带领全家老幼,分男左女右,衣冠整齐,肃立两旁,向祖宗神位焚香烧纸;按辈份长次,依次向祖宗跪拜,祈求祖宗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发财……。
五十年代,我们这些娃娃最喜欢的节日莫过于“过年”。腊月三十(除夕)的初一这天,吃平时吃不到的嘎嘎:香肠、腊肉……。
吃年饭
家里的长辈还要特别叮咛小娃娃,过年不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打破碗……,穿新衣、带新帽,包包里头除了糖果、瓜子外,还有几个“压岁钱”……。耍龙灯、放火炮、花甘蔗、吃春卷、转糖饼……其乐无穷,武侯祠、青羊宫、草堂寺、望江楼……哪怕是甩火腿——走路,这些地方都是必去玩耍之处。
花甘蔗
转糖饼
初一,五更后,天才麻麻亮,就要悄悄咪咪地出门去捡一块石头,揣在包包头,捡了元宝后才回家吃汤圆。
成都民间有,初一不动刀和针的习俗,初一吃汤圆、初二长寿面,俗称金线吊酷篓儿(“葫芦”的成都方言)。
初一这一天早上,街坊邻居见面就互道“恭喜发财”,人与人之间显得非常和谐客气,就是为讨个在新的一年大吉大利。
傅崇矩编撰《成都通览》一书记载,清末成都人过年。
《成都通览》关于过年的截图
在我的记忆中,1964年是“过年”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春节”。这也是刚刚走出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一个春节。1963年我考入圣灯寺的“小成电”。也是这一年底,我家搬进了420厂宿舍区,告别成都低矮的穿窦式民居,住上了红砖“洋楼”,当时420厂的宿舍还非常紧张,一个楼门进去一套房,要住两户人,两户共用厨房和厕所。也是为了乔迁之喜,那一年过年,我家破天荒地杀了一只大鹅,这在当时来讲,已经是非常不得的大事了。
搬进420厂宿舍区,在东北人聚集的宿舍区里“过年”,我这个成都人也就自然地被融入进了东北人的“过年”模式。
初一那天早上,在成都双桥子、水碾河宿舍区,东北人特有的“初一大拜年”——大串门,取代了往日上班的自行车大军。各科室、车间的领导们纷纷穿梭在一栋一栋的宿舍之间,去给他们的“下级”和家属们拜年,问候老少爷们新年好,这种大拜年的方式,在老成都城区是从未有过的。这种拜年方式,不带任何礼品,却满载热烈、真诚与淳朴!
走人户
走人户:除了拜年,过年期间,亲戚之间相互走动,吃转转饭,也是成都人过年的重要日程。平时,因各忙各的很少来往,过年了,闲下来,相互走动“拜年”,成为维系亲情的纽带。
人日游草堂:民间相传女蜗创世,先造六畜: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到了第七天,才造出了人。就把每年春节的初七定为人日。成都人用“初七人日游草堂”的传统习俗,春游草堂,既是游乐也是表达对先贤的敬仰。
元宵灯会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称“过大年”,成都青羊宫的灯会五光十色、通宵达旦,是过年的重头戏。
观灯,兴于汉、盛于唐。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唐明皇避乱到成都,就与道家大法师叶清善锦里观灯。
观灯诗
唐 ·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可见当年成都观灯之盛景。过了正月十五,年就算过完了。
然而,成都人还有正月十六日,游城墙祛百病,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五十年代城墙被拆除。
1958年,我家当时还在南府后街城墙上,亲眼目睹了正月十六游城墙的盛况,城墙上人头攒动非常热闹,卖花生、卖瓜子、卖甘蔗、卖凉粉、卖锅盔夹大头菜丝丝……应有尽有。
(全文完)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