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公学继任校长、蜀华首任校长向传义轶事

文摘   2024-11-07 06:17   四川  

锦江公学继任校长、蜀华首任校长向传义轶事

向传义(1886—1955),字育仁,锦江公学继任校长,私立蜀华中学创办人及首任校长兼常务董事。

向传义是四川仁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肄业、日本法政学校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2年1月任蜀军总司令部第1团1营营长。1913年向传义随军参加癸丑讨袁之役,任熊克武总部中校参谋。战败后逃往上海,之后去日本政法高等学校学习,1915年12月任护国军四川招讨使署参谋。1916年袁世凯公然称帝,向传义同川籍党人卢师谛潜入云南响应重九起义,参加护国讨袁战役。1917年任四川陆军第5师9旅第17团上校团长。1918年5月任四川靖国军独立第1混成旅旅长。1919年任四川靖国军第3师师长。1927年2月任四川省党务特派员,7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并兼任成都三军联合办事处处长,11月兼任四川省政府委员和财政厅长。1929年4月改兼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1933年12月任第24军副军长兼2师师长。1934年12月任西康建省委员会委员。1939年春任四川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1940年1月任中将。1941年1月任四川省参议会议长。1945年5月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54年被最高人民法院西南分院判刑。1955年2月病故。1985年最高人民法院撤销原判  

向传义(育仁)将军肖像

1.攀附富贵,少年得志

清朝末年,成都西南边的双流县城里,有一书香门第、富贵之家。其掌门人叫向秉钧(一说向礽)。其人学识渊博,为清光绪初的黉门秀才,及第后在县城西街草亭巷开馆教私塾为业,先后在东门外湖广会馆、南街黄家巷子讲学。向秉钧有向迪璋、向迪琮、向迪璜3个儿子,均颇有建树。

现双流区永安镇付家坝卫星地图

时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的傅家坝(今属成都市双流县永安乡),有一家姓向的木匠,暇时爱来双流县城找活干。一日在向秉钧家找到了木工活。工余饭后,向秉钧爱与木匠扯古拉今,问长道短。一日理论家谱之后,确认与向秉钧家联宗,木匠认作晚辈,向秉钧算做叔父。这位向姓木匠就是后来在川局中大名鼎鼎的军政界人物向传义的父亲。向木匠与向氏书香门第联了宗,这对木匠来说,当然是沾光不浅。第一件事,就把少年向传义从傅家坝的乡村带来双流,认向秉钧做爷爷之后,就读馆中,连穿衣吃饭诸大事,全由教师兼“祖父”的向秉钧负责解决供给。据说连其名字向传义(字育仁)都是由向秉钧给他取的。若干年后,向秉钧去世,此时向传义早已得势,成为飞黄腾达的人物了,他亲来双流吊孝,并以向氏门中之晚辈名义,亲主丧事,丧事办得之热闹,为县中少有,这不但是师生之谊,而且是恩主之报。

清末废科举,向传义赴省城成都求学,向传义考入北较场陆军小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向传义成都入伍当军人,参加了当时成都高等学堂学生发起的道德学会。这一组织的成员大部都先后通过各种途径,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许多人以后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领导人物。不久向传义离开了成都,转入保定军校,毕业后,在上海由四川籍同盟会员黄复生介绍,加入了同盟会,随熊克武部至宜昌,在熊军中任营长。1913年赴日本留学,其后继续在军界任职至1920年。

2.拜会孙中山,结识戴季陶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四川军阀年年混战,民不聊生。1922年8月,军阀出身的刘成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蜀华中学校董及名誉校董),其身处四川省省长之位,既想扩大自己的政治权利,也希望四川早日和平,不再战乱。便修书一篇,大意是请德高望重的中华民国大总统孙中山先生能派四川广汉籍的戴季陶来四川一趟,协助制定“四川省宪法”。此时的向传义,在四川军界,是颇有名气的人物。刘成勋认为向传义是送信函的不二人选,便找到向传义,叫向以四川省代表的身份到上海拜见孙中山,递交省长信函,代表四川各派将领向孙中山表示问候,请求派人来川协助制定“省宪”。

9月,向传义来到上海面见孙中山。此前,孙中山曾先后与四川军阀们通信无数,希望他们以和平为重、以国家大业为重。现看到信函中的请求正是孙中山期待的。此时身为大元帅府秘书长身份的戴季陶已抱病从吴兴赶到上海,同孙中山住在一起。孙中山郑重叮嘱戴季陶说:你是派出去的代表,你带上我的一封亲笔信,到四川后劝告各派将领要尽释前嫌,通力合作,利用四川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实业并带动全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四川省省长刘成勋

戴季陶始终是孙中山亲密的陪伴着

接下来孙中山把四川的同乡、各党派统统请到自己的公馆里吃饭,说明他要特派戴季陶为代表,劝告川军各将领通力合作,不再相互征战,发展实业,让四川的经济走在中国前头。孙中山把这些人都召来,目的是扩大戴季陶入川的影响,让国人都来声援这一计划。

这样,向传义结识了戴季陶,并一路陪同戴季陶回四川,这也为后来戴季陶成为向传义所在学校私立蜀华中学校董打下了伏笔。

向传义题赠孙中山的照片,上海孙中山故居旧藏文物(图片来自网络)

3.协助戴氏,订就省宪

1922年10月,戴季陶在他的秘书陈鸣谦、毛副官、当差以及向传义的陪同下,登上轮船,逆流而上。来到汉口,上岸作短暂休息。他们刚在旅馆住下,戴季陶就差茶房把近几日的报纸找来,他翻开《申报》,一眼就看到一条震惊的消息:“杨森在汉厂购步枪2000支,弹50万发。”戴季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杨森不久前在川战中败退鄂西,现在购枪弹意味着什么?戴季陶正在惊讶之余,向传义过来告诉他一个更为惊人的消息:他在旅馆遇到几个四川同乡,都是川军各帮派的代表,这些人躲到汉口,策划下一步怎么划分势力范围,如果不能摆平,肯定会再次战火连连。戴顿时惊呆了,假使川战重开,整个川省人民又将沦入火与血的苦海之中,他立刻想到自己的家乡,想到了母亲和亲人。戴季陶愤怒无比,立即和向传义去见那些人,苦口婆心地劝他们放弃川战计划,千万不可再播战祸,但那些人根本不理睬。

戴季陶心急如火,他和同伴立即登上招商局的快利船,星夜赶向四川。他看见四川战祸迫在目前,一些昏天黑地的军官政客,都聚在堂子里的鸦片烟灯旁边,筹划杀人放火的罪恶,什么政治实业教育问题,决不能引起他们半点注意,公私的前途,都无半点光明。戴季陶陷入了苦闷和胡思乱想之中,茫然不知所措。同行的人同他谈话,他一句都没听见,沿江的景色在他眼前如浮云飘过,他表情麻木,一副痴呆相。早上不起床,甚至连午饭都不吃。

同行人发现了戴季陶的反常现象,恐怕出事,一步也不敢离开他。向传义劝他:“大丈夫做人,当光明磊落,可做即做,不作即止。要做就要大刀阔斧去作,不做便放下来,万事通通不要去问他。忧愁烦闷是最无价值的。人非生即死,生死皆有价值,惟独忧愁烦闷,没有一点价值。”这番没疼没痒的话,自然没有说进戴季陶的心坎,他倒是把事业、生命一切都抛在一边,听得明明白白,他只觉得自己万念俱空,仿佛要超然于世,只渴望以死来解脱一切忧愁和烦恼。他强打精神冲向传义笑笑,便默默不语。向传义并不知道他的这番话对戴季陶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以为戴的情绪好了一些,就离开了他的房间。晚上,戴季陶、向传义、陈鸣谦在舱房里谈天说地,一直到11点多钟才散去。向、陈回房睡觉。戴季陶在向传义离去后,感到心里一阵阵躁动,便独自一人来到甲板上,走到船尾,凭栏浴风。偶尔的汽笛声给幽静的黑夜增添了神秘诱人的色彩,江岸低矮的黑影和船舱灯光照亮的翻着的江水似乎给他一种启迪,仿佛是有个神秘的声音在召唤着他,他扶持着冰冷的铁栏杆,毫不犹豫地跳进了江中。

第二天天亮后,向传义、陈鸣谦发现戴季陶不见了,于是满船寻找,没见一丝踪影。向传义分析了戴季陶从上海起程后的精神状态,知道大事不妙,便逐个询问乘客及服务员,终于有个乘客支支吾吾地说:昨晚看见有人投江,因为信迷信,害怕落水鬼来找他,所以没敢声张,也没告诉任何人就回舱睡了。向、陈二人听了,如雷灌耳。他们急忙向船上的水手寻问此段江水方面的情况,推测戴季陶投江地段大概在宜都境内。向传义等人在宜昌上了岸,向派陈鸣谦以及毛副官、当差等人,沿江面而下,到枝江去寻找戴季陶的尸体,又托宜昌官厅通电沙市团防军警沿途寻访,自己则住在宜昌,一面准备为戴季陶办理后事,一面电告上海、成都、重庆。

戴季陶投江,但身着鸭绒长袍,因而投江后浮而不沉又浮上水来,喝饱了江水。但他冻僵后,不久就遇救了。救他的是位慈祥可亲的老人,这位老人款待了戴季陶午饭后,把他送到枝江县城一位亲戚家里。第二天下午1时,老人亲戚杨开锃送戴季陶乘开往沙市的轮船,突然发现戴季陶的秘书和副官从这艘船上岸,戴忙与他们相见,方得知他们是来寻找他的尸首的,双方不由得惊喜交集。

戴季陶11月抵达成都后,立刻加入到省宪草案起草委员会中,主持制定省宪。经过大半年的努力,终于产生了一部四川省宪章,但还没等这个草案公布,川乱再起。这部历经数月订就省宪草案随同戴季陶的希望化为泡影。期间他八方游说,希望军阀们以民为重,以国之大业为重,遵从中山先生的意愿,尽早停止战争,让人民安居乐业。一连数月,他讲得口干舌燥,军阀们依然故我,根本不把戴季陶的劝说放在眼里。他们总是客客气气地迎入戴季陶,一番许诺后远送客人。待戴季陶刚一转身,他们又一头扎进密室,谋划起新的战争灾祸来,到后来,他们几乎讨厌见戴季陶了。他几个月的游说付诸东流,兵匪战祸,烧杀奸淫掠抢,日日月月连绵不绝,川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由于四川局势多变,他的许多工作实在难以开展,又加上这时国民党将要进行改组,孙中山嘱在四川待了8个月的戴季陶回沪。这段时间,戴季陶与向传义以上下级关系共同相处了近9个月。

3.继任锦江校长,创办蜀华中学 

1932年4月私立锦江公学校长向传义签署的张文傑毕业证书

1928年,锦江公学校长夏之时赴上海就医,向传义继任锦江公学校长。1932年向传义提议锦江公学与储才中学合并。同年4月28、29日,锦江公学与储才中学两校校董,联席会议,议决两校合并,7月呈准中央教育部及四川省府教育厅,立案改组成立。合组后之校名为蜀华中学,向传义任私立蜀华中学首任校长兼常务(责任)董事。

私立蜀华中学校旗 

私立蜀华中学校门、礼堂和训育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私立蜀华中学《本校略史》         

《本校现任教职员一览、蜀华中学教职员一览表》

现今蜀华街(2024年6月6 日李谦拍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向传义还专门编写了教育行政丛书——《蜀华中学行政组织概观》。1931年10月30日《新新新闻》报道:蜀华中学行政组织概观出版向传义傅明材合编

1931年10月30日《新新新闻》

教育行政丛书之一蜀华中学行政组织概观出版  向传义  傅明材合编,是书为蜀华中学最新出版之教育行政丛书关于中学“行政组织”“教育目标”及“高初中课程标准”均有详细叙述举凡“学校法规”“训育方法”及今后之新教育计划均有专篇分别详述办理中等学校者可作参考之资料。每本原价八角特价四角代售处  成都春熙西路大道书局

1932年8月24日《新新新闻》报道蜀华中学召开教务会议

1932年8月24日,身为校长的向育仁主持召开教务会,议讨教材及课程之标准,希望各教员致力于树人大计。讲话中提到:两校课程方面各地不同,应如何计划趋于一致,及学生性习,亦不免殊异,如何令一炉合冶,范作同型。现值国家危机存亡之际,需才孔急,希各先生本乐教主旨,……集中精力,致力于树人大计,……实现为国家社会铸造人才之目的,是在诸先生之共引为己任云尔……希诸先生,顾全学子,力避缺课,是切望而充分请求谅解于诸先生的……现今各校所用校本,悉以教部审定为准,于请授进程上,始觉吻合,然有一般困陋教习,狃于习用校本,毫不顾及这与规定标准及时代性与否,仍为株守,此点希诸先生注意及之,又学生成绩此后教厅规定会考,苟学校于教授进程,毫不在意,则临场呼负,有误青年矣。

1932年9月2日《新新新闻》报道,蜀华中学举行开学典礼

1932年9月1日,蜀华中学举行开学典礼,校长向育仁在仪式上恳切训词:“……达到吾人之期望,诸生亦需了解此种意义,和自身责任以及本校设立人和各教职员的辛苦,努力学习,不负所期,并且知道国家社会,是何等的危殆,应该如何从精神方面建设,道德方面修养,科学方面研讨,造成有用的才具,以尽吾人之责任,这是今日开校之意义”。

1932年9月19日《新新新闻》蜀华中学热烈纪念“九一八”

1932年9月18日,在蜀华中学纪念“九一八”集会上,向育仁校长先给学生讲述了“九一八”国耻史实经过,继而演说道:“物腐虫生,中国之所以召侮,盖有取咎之道,彼强邻蓄志谋我已久,而我乃不自觉,方且酣嬉叫嚷,旁若无人,徒养兵数百万,一旦寇至,则仓皇无措,弃地倾城,其有倡言不抵抗主义者,将半壁河山,拱手送之于敌,徒使我们的耻辱,日益增多,时至今日,事变已一年矣,我东省领土主权,何时可以行使,恐更有益趋丧沦之势,独怪当道司守土责任者既不及时收复,坐令敌势日固积重量难图,而所谓含忍以谋生聚教训者,遑论养兵非暂户籍至繁,不可与同日而语,即假令如是,而后此吾人所闻之所见,仍不外照旧苛徽重敛,曾有生聚教训之准备否,当轴者既如是误国,而一般民众,则亦习耻健忘,除却五分钟热度及照例举行纪念口号标语而外,鲜有作实际之抵抗准备者,若如此之人心,是恐不持忘东省,而且忘全国,兴言及此,其不令人悲伤而愤怒耶,但是,国可伐者有形之物而不可伐者,无形之心,设我们而忧思发愤,奋起图救,则‘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何况以四万万之众,直可以气吞之矣,所望诸生要排除亡国心理,立引国事为己任,扶危就正,效法北宋的文天祥,南宋的陆秀夫,亡明的史可法,国虽不国,猶要不可为而为,况我们正可发愤为雄之际,岂便自暴自弃吗?所以我们从今天起,就要立起志向,卧薪尝胆,努力发愤,造学问,立气节,誓图雪耻,那末才不枉今日之纪念”。言辞情真意切,“听讲学生,有至泣下者”(《新新新闻》记者报道)。

1934年10月27日,《新新新闻》报道:成都市工商各界明欢迎向传义,向(传义)前日嘉勉蜀华学生。

1934年10月27日《新新新闻》报道:成都市工商各界明欢迎向传义向前日嘉勉蜀华学生(局部)

“……现值外侮赤燄正烈,国家社会危殆之际,吾生求学,应努力用功,切实修养,不可托诸空言,虚耗光阴,须知吾人生命已朝夕不保,尤应急自振作,共策救济,氏于此即提出大纲两点。一,应革除以往畏难造成做事不贯彻,一切萎靡不振的现象,苟安即养成依赖偷惰习性,临危亡而不知自救,并例举古语知易行难,及宋明理学之致误,一亡于元,再亡于清,并种就民族颓废积痼,中山先生乃提倡知难行易学说力为矯王……日本大和民族不过撷其绪餘,而国以强,印度甘地即实践此[三己]之道,震动全世界,吾人何反忽棄自所有而不用,此皆未努力研究学问之故。二,应培养国家民族意识,目前吾国人民,尚只有个人思想,一己利害,缺乏团体观念,以致军事方面内战争扰不已,拥有数百万广大军队之国家,而不能抗一蕞尔小国,岂不自羞自愧……现诸位在校求学,即应明上所述二义,作学问上的努力,人格上的修养,国民道德上的培植,思想上的决定,才只一以继起救亡,如乃无认识,无定见,人云亦云,人步亦步,则难读书,有何裨益后言此需时久暂,尚不可决,将来观感所得,再商研之于诸位……”

1934年向传义“因事不能长川主事,改易光谦为督查,办理学校行政。愈年向校长离省,由董事会推马德斋代理……”。

1935年4月23日蜀华中学呈报贷费校长向育仁  

蜀华中学十周年纪念特刊向传义敬题的诗句                

 

校长向传义(育仁)肖像

1942年私立蜀华中学成立10周年之际,学校为此出版了《蜀华中学十周年纪念特刊》,向传义特为其题词——

学问之道日新又新  说说士子  龙跃云津  乃瞻黉宇  昔日荆榛  筚路褴褛  以启山林  鲸波沸浪  海水飞腾  干戈满地  劫火余生  弦歌不绝  十载余今  通通春日  桃李成荫  渊源师友  羽仪缗伸  替理三纲  参稽百行   乐只君子  邦家之英

                                          向传义 敬题

5.出任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校长

光华大学得名于古语“日月光华”。抗战时,光华大学从上海迁到成都,取名为光华大学成都分部。1937年11月25日成都分校筹备处在蓉成立。1938年4月16日在渝设立移川复兴建设委员会,聘请周宜甫等14人为委员,孔祥熙为名誉会长。1940年8月2日校董在渝开会,加聘徐堪、刘航琛、向传义、李肇甫、薛迪靖、徐可亭为校董。1943年10月25日在蓉校董集会,议定在张登寿未到校前,公推校董向传义暂行执行校务。1943年11月1日向校董传义到校视事,8日主持本学期开学典礼,校董谢霖出席,撰有《告光华大学肄业学生》文,印刷分发。

1945年2月,因经费困难,向传义提议停办附属小学。30日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川省人士决定接办,改名私立成华大学(意为成都的光华大学),公推邓锡侯为代表向光华大学及张寿镛校长暨创办人谢霖道谢,并声明新校成立后,再行隆重纪念。

1945年秋,抗战胜利,上海光华大学复校。10月11日在渝开校董会,解散旧校董会;议决聘向传义等十五人为名誉校董;成都分部在川省人士未决定接办前,聘名誉校董向传义暂为成都分部主任,报部备案。改组校董会,由邓锡侯先生任董事长,更名私立成华大学,聘王兆荣先生为校长,于1946年2月1日开学上课。是年秋招收新生,增设外国文学系,筹设理学院。此后,任董事长的有刘文辉、向传义、何北衡(何、向二人曾兼代校长职务)。1952年10月,私立成华大学改为公立,并以成华大学为基础先后调入西南地区16所财经院校、综合大学的财经系科,组建四川财经学院(即今日的西南财经大学)。

现今西南财经大学光华校区南大门(2024年6月5日李谦拍摄)

西南财经大学温江柳林校区内“光华大学”牌坊(图片来自网络)

向传义曾写有《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简史》一文,载于《光华校刊六三纪念特刊》(1949年6月3日)。摘录如下:

当二十六年冬,上海市区之沦陷也,张校长寿镛,因知此次抗战,将系长期,当提经校董会议决一面在沪继续支持,以维持战区文化,一面分设四川,造就西南学子,俾供国家任使。适值本校商学院长兼教授在川,遂聘为校董兼副校长,请着手筹备,幸蒙刘故主席湘字甫澄,慨予维持,提经四川省政府会议议决,给予迁建费五万元,赖以进行……遂于二十七年三月一日,正式在蓉开学,由谢副校长霖,随时商承校长,主持其事,并有六三同志薛迪靖,洪北平两先生,上海本校教授容启兆,李恩廉,陆寿长三先生,由沪赴川,参加组织,分任教授;当本教育部核准,命名为“私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并定是日为“三一节”纪念成都分部之成立……惟发荣滋长,仍有仰赖社会之补助,校友之维护,在校师生之努力合作焉!

第十九届校庆纪念祝词

五卅惨案□□扶桑  党同异伐  正义云亡  有识之士  志洁行芳  不甘奴化  力图自强  振兴教育  华夏重光  蓝缕筚路  植基六三  全民抗战  我武维扬  学府西移  草创序庠  美轮美奂  肯构肯堂  弦歌雅诵  作范益乐  越十九载  校庆在望  人文蔚起  孟晋无疆

                                   向传义敬礼

1939年12月私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证明书    

1945年为光华大学成都分部董事长兼代校长。(图片来自网络)

6.尽议长之责,为国民效力

早在1931年4月,向传义就作为四川省的代表,前往南京参加国民会议。1934年,向传义在刘文辉手下任第24军副军长时,就为刘文辉建立西康省积极效力。1934年11月13日,向传义以川康军副军长兼代表身份抵达南京,参加国民党五中全会,后在陆军军官军校拜见蒋介石,“谈数十分钟,蒋垂询康藏情形甚详”。

1934年11月25日《新新新闻》报道:报告康藏情形  向传义谒蒋

1934年12月国民政府任命刘文辉为西康建省委员会委员长,向传义为委员。

向传义1939年春任四川省第一届临时参议会副议长,1941年1月担任四川省参议会议长。1945年5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同年任继任四川省参议会议长至1949年。期间曾自述“对国对川尽到最大努力……对国家为人民服务,确已尽够责任”。

1942年3月17日晚19点,向传义在交通部成都广播电台广播发表题为“加紧培养国民精神”的讲演。

1942年3月18日《新新新闻》报道向育仁广播演讲:加紧培养国民精神

在这20分钟的广播讲话中,他提到——“中国对日抗战快要整整五年了,中国以落后的经济劣势的装备,和新兴的日本帝国主义作拼死的斗争……其中有一种最主要的支持力量,这力量是什么?就是民族的精神。这精神包含有丰富的内容,是民族文化,国民道德,最高力量的表现,不是一枝一节可以说明的,但是表现在斗争方面的精神说,是对强敌的不屈服,同时相信自己,正义的力量可以克服任何强暴的力量……所以在这次对敌抗战过程中,动员了一切人力与物力,更动员了支持抗战的骨干力量,国民的精神,因此将来的胜利,是绝对有把握的,因为这精神是不可屈服的力量。现在已经临到争取最后胜利的期会,也是这种精神发挥最力量的期会了……因此可以知道国民精神,仍得随时培养,维持,并且要防止一切损害,不然,这力量就减少效用,甚至直接妨碍将来的胜利。其实这局面中国要有巨大的决定力量,中国尽责任,敌人是万不能得志的,不过这只是在少数人方面有这样的情形,并不能怎样影响大局,但是却可以证明动员不够,并且还欠缺培养,故一部分人的心理这样的虚弱。国民精神经动员实行了许久,已经收了大效,现在要到最后收功的时候了,大家应该加紧的发挥,国民精神,……且尽量的加紧的把这精神培养起来。”

1944年1月16日上午九时,“成都市各界民众节约献金教国大会”在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体育广场举行。会场气氛隆重庄严,主席台前悬挂着“中国国民节约献金教国运动成都分会献金大会”的大幅横标,右边是“献金收款处。”场上旌旗招展,人声如潮。来自全市党、政、军、工、商、学及各界民众团体的代表多达2万多人,民众自觉参加者又近万人。成都市市长余中英主持会议,省主席张群即席致词,之后便请冯玉祥将军演说。冯演说完毕,省参议院议长向传义致以简短讲话,“后经余市长报告,并官读张主席上冯将军以十万元购买川省立体地势模型书毕即由各献金队长报告献金数字,旋开始义卖。末由市音乐馆歌咏团高唱一,团结奋起二,光明在望三,革命前锋曲等歌,十二时礼成。……献金中最难得者,慈惠堂之育童叟及市救济院之抓儿均能踊跃捐献,慈惠堂六千八百元,救济院一千元尤可贵者……总计达一千万零五万一千三百五十元”(法币)。

1946年向传义将自己在吉祥街的公馆借出,用于开办四川省立成都幼稚师范学校,该校由著名幼教专家陆秀主持。      

四川省立成都幼稚师范学校在吉祥街开办(《少城巷志》扫描图片)

1946年,四川发生水灾,向传义以四川省参议会议长身份和何北衡去上海募集救灾款,先找刚刚接替钱大钧的新任市长吴国桢商量,吴国桢推得千千净净,说他们来迟了一步,刚刚救济过苏北等几处水灾,又要捐没有办法。

向传义和何北衡便去找上海青帮头目杜月笙,杜月笙马上答应下来,并拍着胸口说:“我们在四川吃了几年。如今四川有灾,不帮忙还算什么人!”没过几天,杜月笙就把这件事办得颇有头绪,本来他可以把募得的钱交与向传义等人就可以了,但他却借此机会去捧孔祥熙。杜月笙先向孔祥熙说明四川募捐吴因桢不帮忙的经过,并说他愿代办,请孔祥熙出面就行。孔祥熙非常高兴地听从了杜月笙的安排,请吴国桢、何北衡、向传义等人吃饭。席间,孔祥熙指着杜月笙说:“这件事我已经关照月笙马上去进行,一定要对得起四川同胞。”杜月笙站起来说:“既然孔先生这么关心这件事,月笙一定遵命尽力去办,也希望大家尽力协助我。”这样,向传义顺利募捐到一笔救灾款。

上海青帮头目杜月笙(图片来自网络)

1949年12月6日《新新新闻》报道:省参议会闭幕  向议长致词指出主要议题

1949年,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省主席王陵基欲强行在四川征兵,遭到以向传义为首的四川省参议会阻碍。1949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发动西南战役,蒋介石令向传义组织民团对抗并委以重任,遭到向传义婉言拒命,并把在国民党空军中服役的四子向宁芳召回成都。

12月5日,向传义在四川省参议会开幕词中提到:“谓参会本身应负之责,一为协助政府,二为顾念人民,以上两点,自我们参会成立迄今数年,我们都是上助政府下撨念人民,我们在抗战时本会一直协助政府完成抗战之胜利,胜利迄今仍一本维护国权爱护人民之意旨做去,此中无一人未费尽苦心,吃苦勿怨,得全国各省之称赞,在顾念人民方面我们所做的所有事,全是只有人民的负担没有人民的享受,忍痛的说就是我们为公忘私,……我们本会所望政府,二亦为我们同仁自愧的地方,也是我们协助政府尽到,而顾念人民则咎歉于心之处。……人民要求治安秩序,我们亦要设法帮助做到,还有目前人民最切身的在经济上银元券与银元比率差到十倍以上,故一定要政府做到稳定币信之途,最后我们自己引以为慰者,是我们本会逢此时局紧张之际,我们会中同仁尚能踊跃参加,如此为国为民之心,惟愿政府能达人民希望亦足矣,今后个人决与诸君共同努力,不负人民期望。”

7.营救胡出狱,智脱向公馆

胡春浦,中共地下党人。1935年在上海加入中央特科。1936年奉命以香港《超然报》记者公开身份返川进行组织反蒋抗日武装工作。事败后入狱。经搭救出狱后被刘湘委以川省保安处中校、上校。后根据共产党指示加入第二战区22集团军出川抗战。回川后从事上层统战、情报工作;公开掩护身份是国民党党员,帮助四川省国民党党部主任黄季陆处理党务,并任黄季陆开办“群生公司”的总经理。其间,创办中共南方局领导的“红色企业”大有字号,为四川地区中共地下组织提供经费,开办煤矿企业,为党提供经费。1947年被捕,领导白公馆和渣滓洞狱中斗争。1949年被营救出狱,旋即回成都参加中共“四川省临时工作委员会”迎接四川解放、保护成都和平解放等各项工作,代表中共地下组织直接参与推动了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在彭县的起义工作,并代表军管会签字接管成都。

1947年秋,因意外牵涉到“小民革”案,保密局西南特区(重庆行辕二处)负责人徐远举带着一帮人坐飞机到成都将胡春浦抓捕。1948年春节过后,胡春浦与同案的几个人转送渣滓洞关押。

而胡春浦当初以大有号老板、社会贤达的身份周旋于上流社会,广泛结交拉拢各种身份和政治态度的人,编织起一张巨大的关系网。省党部主任、川大校长黄季陆,省参议会议长向传义,国民党军统蓉站(成都站)副站长熊倬云等,都是大有字号的股东或常客。这样,黄季陆、向传义纷纷想法营救。

四川省主席张群继任行辕主任后,向传义写信给张群,希望通过张群给胡春浦作保将其释放。期间还有二厅办公室主任左泽淦、银行经理陈与时等众多人说情,徐远举有些“扛不住”,加上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李宗仁继任总统,提出“释放政治”挽救残局,局势一度缓和,徐远举最终妥协,5月中旬释放胡春浦。

1949年秋,随着重庆把“胡春浦抓捕回笼”的风声越来越紧,胡春浦利用和向传义及他的四公子向宁芳(蜀华中学毕业)的特殊关系,干脆搬进向传义在吉祥街20号的大公馆里。这里安全系数应该最高,只要不出门,即便特务四周环伺,也不敢入门抓捕。但如只是蛰伏在家,又无法完成“临工委”分派的“联络”工作。胡春浦决定冒险离开,转移到周边特务势力无法触及的地区,继续革命工作。向宁芳曾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高潮中加入空军留学美国,年轻热情,对国民党的专制和蒋介石的独裁早有不满,和“胡大哥”一向谈得来,敬重有加。此时新婚燕尔,正住家里度蜜月。胡春浦和他私下商量如何才能安全离开,反复权衡,上演了一出“真假悟空”的小段子。

10月的一个清晨,向公馆里驶出一辆挂有空军牌号的军用吉普车,前座是个戴墨镜,军士服装的驾驶员,旁边是向二哥,后座是戴墨镜,身著空军军官服的军官,以及新娘服饰的女子。向家守卫知道这是向公子的“坐骑”,赶忙开门敬礼,蹲守门外的特务知道向公子身份及新婚情况,见这阵仗不由得不信,哪敢贸然拦截?即便有些犹豫,也架不住吉普车轰然加大油门,一眨眼功夫就窜得不知踪影了。其实前排驾驶员是向宁芳,后排军官服饰的才是胡春浦。原本两人个子不同,一坐下来却难辨高低,何况都戴着墨镜。他们到了通往郫县的一条路口,胡春浦下车。向宁芳换上军官服装,找个军士戴墨镜驾车,重回后排,风风火火地驶回公馆。看门或蹲守的人都没有看出丝毫破绽。

胡春浦旋即开始在成都外围联络军阀,参与策动了著名的彭县起义。

今日吉祥街,汽车停放处为44号和16号,20号已不复存在(2023年8月13日李谦拍摄)

向宁芳(右)、李梅友夫妇(图片来自网络)

8.参与彭州起义,迎接成都解放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同日蒋介石逃离重庆飞抵成都。12月2日,蒋介石派张群通过四川省政府秘书长邓汉祥,游说刘文辉参加“川西会战”。次日,张群传达蒋介石的旨意:刘文辉、邓锡侯即刻与胡宗南合署办公,共同筹划川西作战事宜,为免除诸公的后顾之忧,空军安排飞机,送来飞机票,将刘文辉和邓锡侯的家眷同熊克武、向传义、邓汉祥等先去台湾。其意就是绑架他们,使其不得不为其卖命。刘文辉、邓锡侯、熊克武、向传义等商议认为:目前起义的时机未到,对付蒋介石还是一推二拖,稳住老蒋再说。其后,蒋介石叫王陵基打电话约刘文辉、邓锡侯、熊克武、向传义、王缵绪等到他那里去吃午饭。蒋在吃饭时问了他们一下情况后,便叫他们把家眷都送到台湾去,飞机已准备好了。来的几位都敷衍得很好,表示一定照蒋的指示办。从当时情况看,蒋还真以为这些人会把家眷送往台湾去作人质,也没表示出不信任他们。这边向传义同熊克武、吕寒潭偕同家眷一道去南边城外石羊场刘文辉部属邹善成家暂住,成都解放后,家眷才返回城内。

12月10日下午,蒋介石从凤凰山机场飞逃台湾。11日,《新新新闻》记者采访向传义,当被问及是否随总裁飞台湾时,向传义回答:“……我受川人培养数十年,在此困难当中,不能稍解父老之忧患,我个人何能自图安乐,置身事外……”

12月12日,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在彭县发出了起义通电(起义通电时间倒署为12月9日)。

现今慈惠堂街(图片来自网络)

1949年12月25日,原成都市市长冷寅东及市府部份工作人员孔庆一等“治总”司令王赞绪及其下属郭曙南、省参议会议长向传义及部份省参议员、市参议会议长傅双吾及部份市参议员,还有老同盟会员熊绵帆、黄肃方和地方绅耆若干人,在慈惠堂隆重集会,郑重宣布起义,同时宣布成都和平解放。随即派代表赴新都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前线指挥部,会见了张经武参谋长和杜平副政委,向人民解放军致敬,表示欢迎进驻成都。12月27日,成都和平解放,30日,贺龙带领的西南军区第二野战军从北门驷马桥入城。

1950年,向传义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参考资料:

1.四川省档案馆:私立蜀华中学  《本校史略》

2.四川省档案馆:私立蜀华中学 1937年5月蜀华中学高十一班学术研究会同学录《本校略史》

3.成都十四中历史档案:《私立蜀华中学同学录》

4.成都市档案馆:1942年私立蜀华中学十周年纪念特刊

5.陈学林 蒲江文博 2021-10-20  发表于四川  蒲江“百年辉煌·红色记忆”成都战役之刘、邓、潘起义

6.仁寿人物 向传义

7.书籍:民国人物大辞典(上) 向传义

8.懂历史的都是高人2018-02-28 他为何事想不开跳江,后被老渔民救起,成为蒋家王朝顶梁柱

9.沮漳河宋家渡口一船夫2023-10-07浙江  史海钩沉-1922年戴季陶自杀始末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9049725518588249&wfr=spider&for=pc

10.作者:刘凤舞  劝学网 《民国春秋》2-34章 国、共携手

11.作者:董竹君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我的一个世纪

12.来源:旁观者  2023-01-13  仁寿人与光华大学成都分部

13.成华大学百科

14.美时潮流  2022-02-01 同为青帮头目,杜月笙和黄金荣做事方式大相径庭

15.360百科   胡春浦

16.作者:小树苗  知乎 有没有一些很棒的人物却不为人所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032961

17.上海孙中山故居旧藏文物  向传义题赠孙中山的照片

18.主编:向纯武  向氏宝鉴  四川出版集团

19.李崎\撰写   2022-01-24 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都江堰市委员会办公室

http://www.djy.gov.cn/dyjgb_rmzfwz/c137218/2022-01/24/content_a19ef64d5e3d4a6c8604697cb2fa3cbd.shtml “红色特工”胡春浦与向峨煤矿

20.王陵基  四川文史资料集萃第一卷  四川解放前夕情况的回忆  

21.陈宇  蓉城春晓  军事科学出版社  解放成都纪实

22.范小芳  包东波  李娟丽著   团结出版社  蒋介石的国策顾问戴季陶

23.1929年9月1日至1950年1月12日《新新新闻》

24.袁庭栋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少城巷志》

25.汤涛 金元平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光华大学与成都十年》

26.成都方志 2018-12-30   西康建省风云

27.一个喜欢历史的土秀才2024-09-28   民国将领之川军向传义


 本文撰稿者:李谦2024年11月6日

(全文完)


成都人摆龙门阵
成都人文、家庭川菜烹饪、大众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