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年(1904),各省开始编练新军,急需军事人才。四川总督一面选派学生赴日本学习军事,一面在四川开办军事学堂培训军事人才。学堂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方针,规定忠君、尊孔,禁止革命思想。教程以仿效日本军事典章为主。学堂的教习聘请部分日、德籍专家,多数为中国留日归国生,其中不少为具有军事知识的革命志士。
以四川武备学堂、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四川陆军小学堂的师生关系,形成的派系 “武备系”、“速成系”、“军官系”等,对辛亥反清革命和民国时期四川各派军阀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以下为收集整理的四川各军事学堂介绍、部分教员和学员名单。如有更多名单信息也请大家补充。
四川陆军小学堂
四川陆军小学堂校门
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四月,四川陆军小学堂在成都北较场开办,总办为沈坤,会办为陈宦。以后只设总办,先后任总办的有罗长青、刘鸿逵、沈尚朴、周道刚、姜登选、尹昌衡等人。该学堂学制3年,定额学生300名,招收文化程度相当于初中一年级、身体强壮、年龄在14—17岁的青少年。3年毕业后送西安陆军第二中学堂(2年制)。第一期招收约120 名,至宣统三年(1911年)共招收了5期。学堂设有秘书处、书记处、司法、保管、校务、理化、庶务等室。训练分学科、术科。学科授普通中学课程和陆军礼节、步兵操典、卫生学、兵学、体操教范等;术科分徒手操练、持枪教练、器械体操等。宣统三年(1911年),因辛亥革命爆发,该学堂第四、五两期学员未能毕业。
第四、五期学生同情四川保路运动,组织罢课,驱走学堂总办姜登选,拥戴学堂新总办尹昌衡。辛亥革命后,学堂停办。尹昌衡任四川军政府都普时,即把这两期未毕业的学生全都转人新成立的四川陆军军官学堂,成为该学堂第一期生。
教员及学员信息
学堂总办:沈秉坤 (后任总办有罗长琦、刘鸿逵、沈尚朴、周道刚、姜登选、尹昌衡)
会办:陈宽
学员情况:
第一期:邓锡侯、吕超、田颂尧、向传义、马瑶生、邱浣薇、刘邦俊、彭远、王维纲、胡玉笙、田伯施、能幕颜、袁如骏、周世英、刘斌、萧人龙、杜文渊、张秉开、万成、傅有义、龙渊、李铸等120人;
第二期:孙震、黄隐、廖刚、汤万宇、王思中、刁文俊、盘长安、陈刚、夏首勋、张为炯、牛锡光、戴余之、潘大迥、曾南夫、王旭东、邓心广、程融光、陈茂常等;
第三期:刘文辉、陈鼎勋、王士俊、辜勉之、吴景伯、林云根、张志和、唐英、何光烈、杨尚周、张维、彭韩、李诚、杨晒轩、陈书农、吴泰、张清平、孙贤颂、邓和、刘明昭、邓杰、王亚特、张辉、黄骏、康伯岷、郭威等95人;
第四期:李家钰、李宗昉、余中英、孙为武、刘汉鼎、陈鸿焘、青翰南、李光瀛、章丽初、贵克肃、赵百福、赖心唐、青飞如等110人;
第五期:王铭章、冷寅东、李伯阶、张克森、白镌如、李纬如、周重生、袁嵩生、范毅、向岱昌、张俊夫、廖士勘、王茂桐、黄润泉、朱杰生、张遂良、王燮阳等140人。
四川陆军武备学堂
四川陆军武备学堂校门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初,四川总督奎俊在成都城区昭忠祠开办四川武备学堂速成班。该学堂规模简陋,既无教师,又无教程,只有德式操练,而无军事学科的讲授,仅由徐子休等人编写的《中国古代名将事略》作为教材。该学堂不久即停办。在该学堂开办的同时,于北较场新建武备学堂,同年十一月竣工。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三月,四川武备学堂于北较场正式开学。学堂设总办、监督、管堂等员,额设学生200名,分速成科、本课科、次课科三科。速成科由各营保送已经归标都守以下营弁,设1个班,共38名,1年毕业;本课科分一、二两班,每班56名,3年毕业;次课科有1个班,共40名,2年后升入本课科,又3年后毕业。
四川武备学堂总共办了3期,共招收学生近300名。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因清陆军部统筹全国军官训练计划,四川武备学堂即照部令停办。
教员及学员信息
学堂总办:马汝骥、沈秉坤
会办:罗禹三、陈宦 监督:朱光忠、王凯臣
教官:周道刚、徐孝刚、胡景伊、张毅、徐海清、刘鸿逵
学员情况:学堂先后毕业的学生共有220余名。其中著名者有宋学卑、陈泽席、吴栋臣、王述槐、黄鹄举、王陵基、唐廷牧、彭光烈、刘成勋、龙光、范臻、陈万仞等。周骏、尹昌衡、刘存厚、丁慕韩等在学习中途被分批选送日本士官学授学习。胡泽高、钟体道、陈洪范等毕业后考入北京陆军预备大学学习。王述槐、龙光、范臻等是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中的知名人物。学堂毕业生彭家珍,在北京炸毙宗社党党魁良弱,为辛亥革命烈士。
四川陆军速成学堂
四川武备学堂毕业的200余人,还不够成镇、成协(旅)的军官总额需要。于是从原武备学堂招收的第一、二期弁目队的3个营中招考120余名弁目生,成立1个军官讲习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该讲习所更名为四川陆军速成学堂,仍用四川武备学堂旧址。总办为钟颖(旗籍,以第三十三混成协统领兼任),以后由徐孝刚、田应绍、吴钟熔等继任。学堂聘请了6名日本教官,分别担任步、炮、骑、工、辎等科及剑术的教练。学员编为3个步兵队,1个炮兵队。除原军官讲习所学生外,另招考部分学生共300余人,分新旧两班,旧班于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新班于宣统二年(1910年)毕业。
教员及学员信息
学堂总办:钟颖、其后任有徐孝刚、田应诏、吴钟熔
教官:王陵基、钟体道、吴国琦、王作沛、姜受益、杨吉辉、吴栋臣、龚伯恺、王禄昌、宁绍武、张思聪等。
学员情况:在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的学生中,知名者有:刘湘、鲜光俊、周焯、李树勋、杨森、许绍宗、陈厚坤、王缵绪、潘文华、唐式遵、傅真吾、郭昌明、乔毅夫、郭文钦、李雅才、李挽潮、刘骏鸣、吴行光、贺重熙、陈光仁、郑长泽、张斯可、吕辅周、梁渡、袁彬、王兆奎、胡眷田、陈厚笙、曾述孔、贺重照等。毕业后多数分配到陆军第三十三混成协当排官或见习,少数派往陆军小学堂、军医学堂任学长。刘光瑜、贺国光、鲜英、罗伟、韩希愈等,后考入北京陆军大学第四期。
四川陆军讲武堂
赵尔巽接任四川总督后,朱庆澜从东北带来大批武职人员,施以短训后,分配新军中任职。宣统二年(1910)春,在成都原武备学堂旧址建立四川陆军讲武堂。内设步、骑、炮、工4科,以操场教练为主。主要招纳由东北来的无学资而又未被实缺的武职人员,并兼收新军中的见习军官。学员6个月毕业,仅招办了1期。
教员及学员信息
堂总办:吴钟熔
监督:王凯臣
教官:周骏、罗伟、成恍、朱树藩、刘国祥、尹昌衡等。
学员情况:刘湘、许绍宗、陈国栋等参加过受训。
四川陆军弁目队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四川武备学堂第一批学员毕业后,就对训练弁目(军士)进行准备。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四川陆军弁目队在成都成立。在成都区招收了200余名,编为弁目第一营,称为第一期弁目,管带胡景伊。几个月后,又从川北区招收约500名,编为第二、三营,称第二期弁目,管带为刘鸿逵、张毅。该两期弁目队(营)学生,部分进入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办的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另一部分被分配到新成立的陆军第三十三混成协充当军士。在3个弁目队剩下的部分弁目生中,又另选出100 余人在东较场成立骑炮弁目队。同时派出招募组,到资阳、内江、永川、荣县等地招收了约400 名弁目,编为四个队,称第三、四期弁目,队官有刘鸿奎、盘石安、赵南森等。该第三、四期弁目先后大部分调入陆军第三十三混成协和宣统2年(1910年)成立的陆军第十七镇。
教员及学员信息
管带:胡景伊、刘鸿逵、张毅
教官:刘鸿奎、盘石安、赵南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