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成都分校轶闻

文摘   2024-10-28 06:34   四川  

1935年峨眉军官训练团整军后,为了适应形势需要,也为安置整军后余下来的军官,蒋介石拟开办黄埔军校成都分校,对学员进行训练。蒋介石委派黄埔军校教育处处长李明灏负责筹备设立“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都分校”(简称:成都分校、成分校)。

李明灏到达成都后,经过实地考察,选定成都北较场原四川武备学堂、四川陆军小学堂的旧址作为“成都分校”校址。该处因荒废已久,满地荒草,经过历时4个月的整修,初见规模,筹备就绪。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都分校校门

成都分校主要招生对象是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两省部队的初级军官。1936415日,黄埔军校成都分校正式开学,一共开办了两期,招收培养了6121名军官。

成分校校长由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总校长蒋介石兼;教育长张治中;成分校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二人,总揽全校教育行政,负责校务。下设教育、政训、经理、军医四科(后改处)、一个秘书室(后改科)、军乐一队、卫兵一连(后扩充为练习营)。

主任:李明灏(湖南醴陵人,保定军校9期、日本士官学校毕业)。

副主任:彭武扬(江西萍乡人,保定军校1期)、马嗣良(四川绵竹人,陆军大学5期毕业,曾任刘湘军官教育团教育长)。教育科长李亚芬(湖北黄安人,保定军校6期毕业)。

教育科下设战术、兵器、筑城、地形、交通5个组,每组设主任教官1人,教官若干人。

战术组在主任教官之下,又设首席教官1人。

技术(劈刺体操)1组,设教官2人,助教若干人。

政训科长:任觉五(四川灌县人,黄埔4期,复兴社重要骨干),政训科下设两组:

政治教育组,设主任教官1人,政治教官若干。

训导教育组,设训育主任1人,训育员若干人。

为使成分校早日开学,校舍基本上是利用北、南、西三个校场原有的营房改扩建。工程由分校副主任彭武扬负责,校舍的修建全部由一个美国人承包,人称“苏洋人”

成都分校建设工地旧影

成都分校在创办初期,办学条件相当差。在成都分校建设的同时就开始招收学员。学员入校后,改建的宿舍容纳不下,还有一千多人,就在北较场城墙上搭帐篷住宿,学员的日常洗漱用品全部都是摆放在砖石垒成的台子上面,就连学员理发也是在露天坝进行,厨房也是搭建在城墙边上的篾席棚。

建校初期成都分校学员的生活条件非常差

利用旧营房造后的学员寝室,排列得十分整齐,但却非常狭小拥挤。由于食堂没有修建好,也没有桌子和木凳,学员只能跪地用餐。

利用旧营房造的学员寝室 

食堂没有修好学员们跪地用餐

因修建的教室未竣工,分校就在城墙上开展露天教学,训练用的操场也还没有完全平整好,学员就轮流开展操场的平整工作。

学员在露天坝学习

分校学员在操场训练


分校的露天教学

成都分校第一期学员于1935年10月入校,按学校教育计划,各科受训时间均为1年,于1936年10月如期毕业,一期军官班学员被分派到川军各部队。

第二期学员于19363月入校,按计划应于19373月毕业,但因“西安事变” ,毕业延期3个月,随后又遇 “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再次延期3个月,以加强对学员的军事训练,最后于19379——10月间按专业分批次毕业,并分配到各部队。

第二期学员被分派到抗战前线的学员400余名,于1937918日,在成都外东九眼桥码头乘木船赴渝,由重庆行营分派至武汉、南京,到达之后再分发各部队。军官大队同学抵渝后日,即奉命乘轮直航南京,听候分派,抵南京之第日,即分派到上海郊区之第10军第1师(师长梁华盛)、第20军(军长杨森)及第11师(胡宗南部)报到。

1937年底,国民党政府从南京大撤退,黄埔军校校本部也紧急撤离向西迁移。

1938年1月成都分校改称黄埔军校第三分校,同年11月11日,黄埔军校第十三期入伍生共1446名,于庐山举行升学典礼后,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行军,途经江西、湖南、湖北,行程达4000余里,进入四川铜梁县,在铜梁整训将近一年。

1939年初,黄埔军校迁址成都北校场,原北较场的第三分校并入校本部,自此,成都分校退出历史舞台。

全文完(图片由史小迹提供,值此鸣谢!其余图片来自网络)

成都人摆龙门阵
成都人文、家庭川菜烹饪、大众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