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云南农业大学赵存朝研究实习员等:均质和杀菌条件对核桃油微胶囊化的影响及贮藏稳定性

健康   2024-10-26 18:36   北京  
 

核桃油是采用核桃仁为原料压榨而成的植物油,作为天然的植物油脂,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生育酚、蛋白质、甾醇、膳食纤维等。将油脂微胶囊化能有效地控制氧化,有利于延长贮藏期,保护其营养成分。喷雾干燥法是目前食品工业中最常用的微胶囊化方法,操作简单且便于工业化生产

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王明明、陈银艳、赵存朝*等从微观角度分析均质和杀菌条件引起的乳化液稳定性、平均粒径及分散程度的变化,进一步研究表面油质量分数、包埋率指标的变化规律,选择最佳的工艺条件,并评估对外界环境对微胶囊的影响,旨在为核桃油和不同芯材粉末油脂深加工和工艺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1 均质压力对核桃油乳液理化指标的影响


1.1 均质压力对核桃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背散指纹图谱反映透光率随时间的变化过程。横坐标对应样品管的位置,左边是样品管的顶部,右边是样品管的底部;纵坐标是透光率数值。由图2可知,实验开始时所有样品均匀,随着实验的进行,样品管118.5~130 cm透光率逐渐升高,由8%升高至90%左右,说明该区域内(118.5~130 cm)颗粒向样品界面方向迁移,颗粒减少,该区域逐渐变澄清,同时样品出现清晰的上浮层。样品管129~130 cm在实验进行一定时间后透光率出现小幅度的降低,说明该样品出现了少量沉淀。

为了清晰显示样品之间的峰形差异,此处主要以上浮层的厚度占整个样品高度的比例反映。其中35 MPa时样品在顶部存在一个约10.8 mm厚的上浮层,占整个样品的47.8%。40 MPa时样品在顶部存在一个约13.1 mm厚的上浮层,占整个样品的57.7%。45 MPa时样品在顶部处存在一个约12.5 mm厚的上浮层,占整个样品的53.9%。其中40 MPa时样品的乳析层占整个样品的57.7%,推测该样品最稳定。这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均质压力的升高,可以有效减小脂肪球的粒度,进而改善顶部脂肪的聚集情况,但高强度剪切作用产生的紧密空化泡会屏蔽剪切力对液滴的影响,导致平均粒径增加,稳定性变差。由图3可知,随着均质压力的升高,不稳定性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当均质压力为40 MPa时,不稳定性指数最小,乳状液最稳定。


1.2 均质压力对核桃油乳液粒径分布、平均粒径的影响

由图4A可知,所有乳液中粒径呈类正态分布,且粒径分布较均匀,主要集中在1.29~3.36 μm之间,随着均质压力的升高,粒径分布曲线整体向低粒径区域移动,其中40、45 MPa样品粒径分布曲线几乎重合,由图4B可知,随着均质压力增加,核桃油乳液平均粒径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均质压力达到40 MPa时,核桃油乳液的平均粒径显著降低(P<0.05),继续增大均质压力平均粒径无显著变化(P>0.05)。结合乳液不稳定性指数分析结果可知,乳液平均粒径和稳定性存在相关关系,平均粒径越小乳液稳定性越高。


1.3 均质压力对微胶囊包埋率和粒径的影响

由表1可知,40 MPa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8.09 μm,且包埋率最高(95.38%),这可能是因为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均质压力时乳化液颗粒分布更加均一,乳状液趋于稳定,这有利于形成颗粒大小均匀的乳化液,进一步有助于形成表面光滑且均匀的微胶囊粉末。综上所述,选择40 MPa作为最优均质压力。

2 均质温度对核桃油乳液理化指标的影响


2.1 均质温度对核桃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从图5可知,样品的分离行为和2.1.1节结果几乎相同,都主要表现为上浮并伴随少量沉淀,其中,60 ℃样品在顶部处存在一个约10.2 mm厚的上浮层,乳析层占整个样品的44.9%。65 ℃样品在顶部处存在一个约12.2 mm厚的上浮层,乳析层占整个样品的54.0%。70 ℃样品在顶部处存在一个约10.6 mm厚的上浮层,乳析层占整个样品的45.9%。其中65 ℃样品的乳析层占整个样品的54.0%,推测该样品最稳定。这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均质温度的升高,促进了壁材的完全水解,但温度过高则会破坏乳化液的稳定性,而温度过低则会使乳化液的黏度过大,也会影响混合的充分程度。由图6可知,随着均质温度的升高,不稳定性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当均质温度为65 ℃时,不稳定性指数最低,此时乳状液最稳定,与指纹图谱的结果相同。


2.2 均质温度对核桃油乳液粒径分布、平均粒径的影响

由图7A可知,所有乳液中粒径呈类正态分布,且粒径分布较为均匀,主要集中在1.39~3.91 μm之间,随着均质温度的升高,粒径分布曲线整体略微向低粒径区域移动,其中60、70 ℃样品粒径分布曲线几乎重合,65 ℃样品粒径较为集中,由图7B可知,随着均质温度升高,核桃油乳液平均粒径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均质温度达到65 ℃时,核桃油乳液的平均粒径最低,为2.15 μm,继续增加均质温度平均粒径显著增大(P<0.05)。


2.3 均质温度对微胶囊包埋率和粒径的影响

由表2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包埋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质温度65 ℃时,平均粒径为3.98 μm,此时包埋率最高(97.12%),这可能是因为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壁材的黏度不断下降,均质的混合物形成的液滴越小,粒度的分布范围越集中,有利于形成均一的乳化液及包埋效果较好的微胶囊,但当温度继续升高时,破坏了油脂与亲油基团之间的亲和力,微粒的布朗运动加剧,容易相互撞击而聚结在一起,致使乳化液的稳定性变差,从而导致微胶囊包埋率降低。不同均质温度条件下的粒径分布相差不大,综上所述,选择65 ℃作为最优均质温度。

3 杀菌条件对核桃油乳液理化指标的影响


3.1 杀菌条件对核桃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从图8可知,样品的分离行为都主要表现为上浮并伴随少量沉淀,其中65 ℃/30 min条件下样品在顶部处存在一个约11.3 mm厚的上浮层,乳析层占整个样品的50.1%。85 ℃/15 min条件下样品在顶部处存在一个约11.5 mm厚的上浮层,乳析层占整个样品的50.6%。125 ℃/5 s条件下样品在顶部处存在一个约10.8 mm厚的上浮层,乳析层占整个样品的47.6%。其中85 ℃/15 min条件下样品的乳析层占整个样品的50.6%,推测该样品最稳定。由图9可知,UHT杀菌处理样品不稳定性指数最高,经过巴氏杀菌的样品稳定性较好,在85 ℃/15 min条件下乳状液的稳定性最高。Zhao Luping等对油脂体系进行巴氏灭菌,油脂体稳定性较高,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3.2 杀菌条件对核桃油乳液粒径分布、平均粒径的影响

由图10A可知,所有乳液中粒径呈类正态分布,其中65 ℃/30 min、85 ℃/15 min样品粒径分布曲线几乎重合,主要集中在0.72~3.39 μm之间,UHT杀菌的粒径分布曲线整体向高粒径区域移动,主要集中在2.14~13.25 μm,从图10B可知,巴氏杀菌处理样品与UHT杀菌处理样品均有显著差别(P<0.05),可能是由于较高的温度破坏蛋白质特定的弱键和肽键排列,使得蛋白质聚集,致使油脂体乳液液滴聚集形成大液滴;其次,高温会加速蛋白质和脂肪等大分子物质在体系中的运动,导致颗粒快速聚集形成更大的颗粒物质,使得粒径变大,此外,本研究发现经过不同巴氏杀菌的油脂体系粒径没有发生显著变化(P>0.05),这与Zaaboul等的研究一致。


3.3 杀菌条件对微胶囊包埋率和粒径的影响

由表3可知,当杀菌条件为85 ℃/15 min时,平均粒径为6.22 μm,其包埋率最高(94.23%),UHT处理的样品包埋率最低,粒径较大,这可能是温度过高导致其中的蛋白质变性,从而使乳状液的粒径变大,稳定性变差,导致粉末的包埋率变低。综上所述,选择85 ℃/15 min作为最优杀菌条件。

4 核桃油微胶囊的包埋率和粒径与原料乳液稳定性和粒径的相关性

将上述9 个不同条件下的核桃油微胶囊的包埋率、粒径与乳状液的稳定性和粒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核桃油微胶囊包埋率、粒径分别与乳化液的稳定性和粒径之间均呈显著相关。

5 核桃油微胶囊基础理化指标

由表5可知,在均质压力40 MPa、均质温度65 ℃和杀菌条件85 ℃/15 min条件下,核桃油微胶囊平均粒径为6.62 μm,表面油质量分数为1.03%,微胶囊化包埋率高达为96.41%,

6 表观形态观察结果

从放大200 倍的扫描电镜照片可以看出,核桃油微胶囊成品整体呈现球形,颗粒大小一致性较好,仅小部分发生黏连现象(图11A),这是因为在核桃油微胶囊制备过程中有少量的核桃油未被包埋而分散在乳化液中,在喷雾干燥后依附于完整包埋的微胶囊成品上。从放大2 000 倍扫描电镜照片可以看出,微胶囊形态完整、呈球形,粉末表面致密、光滑、连续、颗粒有部分向内的褶皱(图11B),但对微胶囊整体包埋效果影响不大,说明这种处理条件下壁材可有效地将核桃油包覆完全,包埋效果好。

7 核桃油微胶囊贮藏稳定性结果分析

由图12可知,未经过处理的核桃油过氧化值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变化较大,核桃油的过氧化值在前10天不断上升,这可能是因为温度过高核桃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双键被破坏,过氧化物不断累积;但第10天后,核桃油的过氧化值又开始下降,这可能是因为其中的过氧化物积累到一定程度,被高温降解为醛、酮等物质。核桃油微胶囊粉末的过氧化值从刚开始的1.57 mmol/kg上升到第10天的4.56 mmol/kg,变化较小,因为微胶囊化核桃油有壳体的保护,核桃油在内部,无法与外界氧化物质接触,从而减缓了氧化的发生。第10天上升较快,可能因为温度较高导致壁材结构破坏,芯材被释放,过氧化值急速升高。

8 外界坏境对核桃油微胶囊稳定性的影响

从图13可以看出,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同温度、光照和氧气条件核桃油微胶囊的保留率呈下降趋势,4 ℃核桃油微胶囊的释放速率明显慢于25 ℃。这可能是因为贮藏温度越高,壁材分子和芯材分子的运动越剧烈,加速了芯材的释放,这与Han等研究结果一致。黑暗条件下核桃油微胶囊的释放速率明显比光照条件下慢。这可能是因为光照会破坏核桃油分子中不饱和双键的结构。此外,在开始阶段有无氧气对核桃油微胶囊的保留率影响较小,从第3周开始,无氧条件下的核桃油微胶囊释放速率明显比有氧条件下缓慢。这可能是因为微胶囊能有效防止核桃油与氧气接触,短时间接触氧气对微胶囊的分解影响不大。因此,在长期贮存、加工和使用过程中,核桃油微胶囊应贮藏在低温、避光、无氧或氧气含量较少的环境下,可延长其保质期。

结 论

本实验从微观角度研究均质压力、均质温度及杀菌条件和乳化液的稳定性、平均粒径、粒径分布离散度、表面油质量分数、包埋率指标间的内在关联。确定最优工艺参数:均质压力40 MPa、均质温度65 ℃、杀菌条件85 ℃/15 min。在上述工艺条件下,乳化液不稳定性指数和平均粒径最小,粒径分布离散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核桃油微胶囊平均粒径为6.62 μm,表面油质量分数为1.03%,微胶囊化包埋率为96.41%;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微胶囊表面和内部结构良好,具有良好的包埋效果;从贮藏稳定性结果可知,经过微胶囊化的核桃油稳定性比核桃原油好,贮藏时间更长;从外界环境对微胶囊稳定性结果可知,核桃油微胶囊贮藏在低温、避光、无氧或氧气含量较少的环境下可以延长货架期。本研究可为优化核桃油微胶囊工艺条件和判定体系稳定性的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均质和杀菌条件对核桃油微胶囊化的影响及贮藏稳定性》来源于《食品科学》2023年45卷第6期199-207页,作者:王明明,陈银艳,余智瑾,盛 军,赵存朝*。DOI:10.7506/spkx1002-6630-20230605-037。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文章相关信息。

实习编辑:天津商业大学 梁雯菁;责任编辑:张睿梅。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全文。图片来源于文章原文及摄图网

近期研究热点



《食品科学》:东南大学孙桂菊教授等:低血糖生成指数饮食在2型糖尿病营养管理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
《食品科学》:梧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邱瑞瑾教授等:六堡茶真菌固态发酵优势单菌的筛选
《食品科学》:吉林农业大学刘回民副教授等:超高压结合真空低温烹饪技术制备即食虾及其品质特性
《食品科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于立梅教授等:冷鲜鹅胸肉微生物群落分析及其对挥发性风味的影响
《食品科学》:中国农业大学吴继红教授等:高静压和热预处理对真空冷冻干燥重组果蔬块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天津科技大学李文钊教授等:不同预处理方式对抑制再制薯条吸油特性的影响
《食品科学》:东北林业大学李洋副教授等:玻璃态液氮速冻对蓝莓品质特性的影响
《食品科学》:四川农业大学刘书亮教授、李琴副教授等:微生物来源酚酸脱羧酶的研究进展



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食品科研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产业,由全国糖酒会主办,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中国食品杂志社和中粮会展(北京)有限公司承办的食品科技成果交流会将于2024年10月29-31日糖酒会期间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以当前食品科技发展趋势和食品产业发展的重点科技需求为导向,针对食品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交流和借鉴国外经验,为广大食品科研工作者和生产者提供新的思路,指明发展方向。

长按或微信扫码进行注册

会议招商招展
 联系人:杨红;电话:010-83152138;手机:13522179918(微信同号)

食品科学杂志
传播食品科学知识,促进食品科技交流,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倡导健康安全饮食习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