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综合整治+”是浙江省在土地综合整治历史演化与实践探索中提出的新模式。其依旧强调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基础,通过“跨界融合”迭代创新,努力实现多要素集聚、多功能提升、多业态优化、多利益关联、多场景应用,并通过“+”的逻辑丰富其内涵(包括规划体系融合性、耕地保护多维性、空间功能复合性、生态治理协同性),进而在空间格局上统筹布局千亩万方、产业价值链上联动千行百业、发展福祉上普惠千家万户。
通过定格局、优布局、提品质,在全面深化“多规合一”中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土地综合整治+”应进一步升格为“多规”融合实施的重要抓手,把城和乡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构建“规划+整治”全链条传导路径,真正实现蓝图从“画上去”到“落下来”。
一是以国土空间规划定格局。“土地综合整治+”应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体系内,从空间适配的“最优解”入手,制定实施乡村地区“通则式”规划管理规定,厘清“县级规划明分类、乡镇规划定边界、村庄规划落布局、乡村设计提品质”逐级传导路径,分级确定整治总体目标、分区谋划整治方案、分类引导村庄发展,以实现其与不同层级规划的深度耦合。二是以土地综合整治优布局。“土地综合整治+”应统筹编制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按需协同开展详细规划与整治实施,细化各类整治项目涉及的各项具体地块用途与控制指标,并对整治方案提出布局优化的具体要求,进而推动土地开发利用方式的局部微调、统筹优化。三是以城乡有机更新提品质。“土地综合整治+”应全面落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要求,加强城乡风貌规划设计,构建城乡风貌管控体系,以“绣花”功夫深入推进和美乡村微改造、精提升,进而联动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和有机更新。通过守红线、优结构、促协同,在全面开展“多田套合”中推进农用地布局优化。“土地综合整治+”应率先实现“多田套合”农用地布局优化,全面统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两项耕地保护核心工作,着力构建集聚高效、共美共富的金字塔形农用地结构。一是以“大保护”守好耕地红线。“土地综合整治+”应更加聚焦落实耕地用途管制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的要求,从划定、管控、储备、调整及补划等环节加强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行“田长制+耕地智保”,实现图数对应、人地对应、塔田对应,并强化违法问题线索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的闭环管控。二是以“大建设”优化农业结构。“土地综合整治+”应率先破解耕地分布碎片、空间错配难题,并通过统筹实施“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陡坡与平原农用地布局优化、耕地功能恢复及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建设等工程,变小田为大田、变“山上为山下”、变劣田为良田,更加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农业生产规律,更加适宜规模化流转和机械化种植,进而释放更多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三是以“大协同”实现双向奔赴。“土地综合整治+”应着力破解耕地保护任务交叉、工作重叠的难题,打通跨部门跨业务的壁垒,并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推进部门底图底数合一、统筹项目管理以推进农田规划建设合一、整合财政投入以推进涉农资金运用合一、协调管制要求以推进多田占补平衡合一,进而率先在土地整治项目区内推动永久基本农田与高标准农田的双向奔赴。通过挖潜力、强功能、聚链群,在全面推进“空间换地”中腾出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土地综合整治+”应进一步面向城乡低效建设用地整治,提升城乡空间多维价值,推动产业用地复合利用、组合利用,鼓励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延伸产业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以存量资源盘活整合为效率提升的基本点。“土地综合整治+”应有序盘活闲置低效建设用地,不断改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加大农村零散、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理盘活力度;支持工业企业通过“向上延、向下伸、向边拓”等方式向空间要地,合理提高单位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探索土地使用权分层出让,加快形成“以存量换增量、以地下换地上、以资金技术换空间”等创新利用方式,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二是以混合产业用地供应机制为功能融合的突破点。“土地综合整治+”应鼓励土地兼容复合利用,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在满足生产工艺要求、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在工业用地中融入生产配套、生活服务配套等多元化功能,推进工业、仓储、商服等功能用途兼容(互利)混合布局,解决企业生产、研发、办公一体化需求,实现存量产业用地间不同用途的合理转换。三是以新质空间集聚创新生产为综合效益的落脚点。“土地综合整治+”应加强产业链供地方式创新,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核心项目统一规划布局,整体实施、按宗供应,引导优势项目落地,推动上下游产业成链发展,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策源地,实现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通过亮底色、提价值、增福祉,在全面践行“两山转化”中促进绿色发展转型与和美乡村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土地综合整治+”应致力于统筹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联动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生态空间共保共建共享。一是聚焦问题导向,擦亮生态保护红线底色。“土地综合整治+”应坚持一体化保护与系统修复,将项目区内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作为有机整体进行系统修复,结合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诊断,精准制定差异化的整治保护修复策略,协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清洁田园建设、矿山和海洋生态整治修复,整体保护修复自然生态本底。二是聚焦价值实现,促进绿色发展深度转型。“土地综合整治+”应因地制宜畅通生态产品高效转化渠道,以生态产业化实现乡村绿色共富,并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综合收储、组合整治、组合供应[6],创新融合环境敏感型产业导入、林下经济、森林碳汇交易等多元化价值实现机制。三是聚焦民生品质,实现生态福祉公平共享。“土地综合整治+”应以民众生活幸福感“可感可及”为导向,推进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的高质量人居环境建设,保护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格局,实现美丽县城、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串珠成链、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