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4(九)丨遍地开花,浙江多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两山”转化

政务   2025-01-23 14:56   浙江  

2024年11月中旬,在大运河畔杭钢公园举办的@杭州电音节上,“工业遗址风”和“蒸汽赛博朋克风”融合,呈现了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未来感的舞台空间。

之前并不是这样的。2016年,杭州钢铁厂(以下简称“杭钢”)半山基地全面关停,近60年的生产导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严重,成为全国唯一的土壤、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改革试点项目。
截至目前,杭钢已经完成29宗工业用地,约145万立方米的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任务,并在棕地修复,擦除工业“锈”迹后,蜕变成为“市民喜爱的生态公园,游客向往的文旅目的地,企业热爱的产业孵化地”。杭钢旧址通过工业遗迹棕地全面规划与修复完成“华丽转身”,从工业“锈”带变成城市“秀”场。
类似这样“两山”转化的故事,正一个个在浙江大地上演。
如何聚焦资产配置,推动“两山”可持续转化?《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浙江在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践上一直步履不停。
2024年,浙江省自然资源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秉持“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的工作定位,纵深推进我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努力摸清美丽浙江的鲜明底色,提升了浙江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摸清家底,赋能资产盘活整合
宁波市林场地处四明山腹地,森林覆盖率达98%以上,素有“浙东绿肺”“宁波水塔”的美誉。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宁波市林场一度走上了砍伐林木换取金山银山的歧路。这样一来,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国有和集体林地边界不清,资产日常管护机制不健全,导致收益分配机制缺位等问题不断显现。
为此,宁波首先做的是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和统一确权登记。通过发挥“老场长、老支书、老会计”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三老”优势,进一步摸清国有森林资源资产家底,全面推进确权登记,建立起完善的权属数据库。
“家底”摸清之后,保护也跟上了。例如,2002年开始托管周公宅2.93万亩集体林到林场统一管理,按照140元/亩的补偿标准发放,初步实现森林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置。公益林生态补偿的实行,使得森林资源增量、林分结构增优、林木品质增强、森林生态增效、村集体增收,为打造森旅融合的绿色经济新引擎奠定基础。
风景变钱景。如今依托四明山森林公园,森林资源资产的生态价值有效转化为旅游经济价值。2018年以来,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36亿元,直接带动了周边乡镇的农家乐、民宿等服务业的繁荣。
2021年,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率先在全国开展并完成全省域90个县(市、区)的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水、海洋等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工作,已经基本摸清相关资源资产分布、面积、权属、利用状况等“家底”。2024年,根据自然资源部工作部署,推进新一轮全省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工作,进一步查清资产实物量,核算价值量,理清使用权状况,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一张图,并阶段性地完成了价格信号采集等工作,为资产盘活整合和优化配置等决策提供支撑。
优化配置,促进资产高效利用
说起鸬鸟温泉,余杭人并不陌生。早在2016年,探矿人员就在仙佰坑村成功钻探出天然温泉,这是余杭的“第一眼温泉”,也是距离杭州主城区最便捷的天然温泉之一。然而,过去10年,温泉资源一直没有得到较好开发,同时产生了探矿权主体灭失等历史遗留问题。
如何盘活闲置的温泉资源?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余杭分局积极创新“建设用地+采矿权”组合供应模式,将126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年10万吨地热矿产资源以“资产组合包”的形式公开出让,解决了土地使用权和地热采矿权分开出让可能导致的竞得主体不同的矛盾,实现土地和地热资源统一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024年,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开展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方案县级实践,统筹谋划自然资源资产储备、配置、价值实现、收益管理等内容,提出“挖掘潜力资产→分区分类→配置单元→拟组包方案”的资产配置路径,引导自然资源资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价值实现。在此基础上,我省已初步形成省市县三级自然资源资产配置规划体系框架,以规划引领推进资源资产高效配置和保值增值。
因地制宜, 山河湖海都是金山银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自然资源禀赋也有地域特色。
云和梯田素以“千层梯田、千米落差、千年历史”著称。多年来,丽水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推进实施梯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实施“湿地+梯田”整治工程以来,大约5000余亩梯田得到修复,水质优、土壤肥、空气好,生物多样性也逐渐增加,形成了“山林茂盛-水土保持-梯田丰产-鸟类等物种增多”的良性生态循环。
在实施生态修复的同时,当地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配置、统一运营、统一推广等方式,引导旅游产业和生态修复同时提质。如今的丽水云和,随着生态价值深度被挖掘,美丽经济也开始蓬勃发展,生态致富效应不断放大。2024年2月,云和梯田景区成为全国首个梯田类型5A级景区,培养了“梯田三宝”“梯田十味”等地域特色产品和“白鹤尖”电商品牌,一幅“生态修复—生态文化—生态旅游”融合的现代新梯田生态场景正在绘就。
此外,宁波象山探索资源权益指标市场化交易机制,通过设立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的海洋资源蓝碳生态碳账户,首创海洋资源蓝碳拍卖,创新开启海洋资源“两山”变现新通道。
温州洞头通过实施“蓝色海湾”工程打造“海上花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发展特色滨海产业,探索出了一条人海共生、陆海统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嘉兴海宁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破解现状耕地、村庄用地布局“双碎片化”等问题,打造了高品质粮仓空间,全面激活了农业新质生产力,走出了一条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之路。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事实上,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不仅从自然资源管理链条出发积极开展探索,深入挖掘浙江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特色做法。以生态保护、修复、提升为工作基础,以产权构建、资产配置、运营管护为主要手段,以生态产业培育为价值实现落脚点,形成了浙江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3种典型模式和10种具体路径,促进了“资源-资产-资本”有效转化。
同时,浙江省自然资源厅还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研究,完成“存量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部省联合课题。绍兴市越城区及上虞区、衢州市龙游县、丽水市云和县等地积极开发来自土地综合整治、建设用地复垦、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项目的生态碳汇产品,开展碳中和活动,合计完成49.6吨存量碳汇交易。
接下来,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将继续以资源资产清查为基础,以管理制度创新为抓手,以资产配置为工具,以维护资产权益为目标,推动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模式创新提质扩面,通过高水平保护夯实生态产品供给基础,高效率利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显化,高质量创新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的新样板、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厅权益处、省测科院、厅信息中心

浙江自然资源
浙江自然资源订阅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