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4(八)丨守红线 筑“耕”基 浙江书写耕地高质量保护答卷

政务   2025-01-22 15:51   浙江  

走进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天福村,放眼望去,平整的机耕路两旁,生机盎然的高标准农田正呈现出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美丽景象。连续三年,秀洲区耕地面积稳步增长,截至目前,形成集中连片耕地面积近4万亩,整治后粮食产量亩均增产可达百斤。

事实上,这仅仅是浙江近年来积极建立“多田套合”农用地布局优化实施路径、加快推进“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工作的一个缩影。
2024年,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始终牢记耕地保护“国之大者”,紧紧围绕“高水平打造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省”目标,以国家耕地保护制度系统性重塑为契机,全力推进一系列具有浙江特色的耕地保护改革创新措施落地见效,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立体提升,为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夯实根基。
优布局,释放更多发展空间
浙江山多地少、耕地资源分布小而散。要以有限资源支撑更大规模、更高质量发展,不免面临更多挑战。
2024年9月,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为坚决稳住耕地总量,持续提升耕地质量,优化农用地布局,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空间找准施力方向。其中,创新提出统筹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构建形成“多田套合”、集聚高效、共美共富“金字塔”型农用地结构。
“多田套合”是浙江为破解耕地分布碎片、空间错配难题独创的一套解法。这一年,浙江全面启动“多田套合”农用地布局优化,统筹推进“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空间布局层层套合,释放更多现代农业发展空间。截至2024年底,全省新增“多田套合”面积68万亩。
在湖州市长兴县,深入推进“多田套合”工作、全力构建县域“金字塔”耕地保护新格局,成为破解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在理清家底的基础上,长兴进一步梳理了“认定区块、建设区块、整治区块、储备区块”等四个类别,推动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双向奔赴”“双向调优”,力争再用1年左右时间,新增“多田套合”面积4.2万亩。

此外,“多田套合”相关政策举措频出。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制定印发《“多田套合”工作指南》《永农储备区划定更新入库》《高标准农田认定指引》等配套文件,
提质效,土地赋能助共富
作为实现“多田套合”的重要手段,“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持续推动耕地布局和质量优化提升,并取得多赢之效。2024年,全省超额完成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65万亩。
从全面推动“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工作以来,宁海县为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打造高质量耕地,以“两水+三镇”的模式,围绕胡陈港水库、车岙港水库两大水源,将整治工程集中布局在长街、力洋、胡陈等传统农业大镇。
为杜绝耕地浪费,防止耕地“非粮化”回潮,宁海县项目区域内多采用“水稻+X”的轮作模式,减少耕地闲置率。其中,三门湾下洋涂片万亩方,通过“水稻+西兰花”轮作,年度早稻亩产达450公斤,同比提升50%,季度种植的1.88万亩西兰花预计产值高达6580万元;力洋镇古渡片千亩方,以“稻虾轮作”新模式替代稻虾鱼兼种并养的低效模式,龙虾亩均产量350~450斤,亩均收益达7000~9000元,实现了“一亩田万元钱”,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更多收益,促进乡村振兴。

为了守住“责任田”、端牢“粮食碗”,浙江始终坚持从“国之大者”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打造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省,加快构建全覆盖、全天候、无死角的耕地保护网,实现违法占用耕地“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这一年,全省多措施强化有效监管,推动“人防+技防”保护格局不断完善,强化田长责任落实。迭代升级耕地智保场景,进一步提高探头监测精准度。强化耕地恢复“五不准一严防”,明确耕地恢复优先序,要求各地充分尊重基层意愿,根据实际确定恢复耕地任务。
接下来,浙江将坚决扛起耕地保护政治责任,筑牢粮食生产安全“压舱石”,围绕“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切实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努力让浙江的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

来源:厅耕保处、信息中心

浙江自然资源
浙江自然资源订阅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