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处副处长(主持工作) 汤小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工作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新时代做好自然资源工作、推动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我们要学深悟透、细照笃行,充分认识土地的人民性、政治性,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土地利用水平和效率提升的实干、实效、实绩。
一、
深刻理解认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反复强调土地资源的宝贵和节约利用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土地是不少,但同14亿人口的需求一比,又是稀缺资源!建城市、搞工业、保生态都要用地,必须精打细算”“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精准性和利用效率”。立足资源禀赋,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前提。面对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发展中将面临更多的资源环境约束,走大量消耗资源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如果竭泽而渔,最后必然是什么鱼也没有了。因此,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我们要保护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自觉把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作为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下,实现转型发展中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制度,对浙江尤为如此。早在2004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明确指出“土地要素是我省的一个硬制约,过去那种放开手脚用地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要抱任何幻想要长期从紧过日子”。近年来,我们聚焦节约集约利用主线,先后部署实施了“365”节约集约用地行动、“亩产倍增”计划、“空间换地”、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省、创建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等一系列举措,系统谋划和推进土地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过去10年,全省亩均GDP提高90%,全省土地利用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顺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完善建设项目用地标准,不断丰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工具,强化用地监测监管,形成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集约用地模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实的资源支撑。
二、
深化存量土地利用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存量时代”是我们面对的新形势。我国经济社会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省城镇化发展已经步入相对稳定的中后期,土地开发利用由“新增为主”向“增存并举”乃至“存量为主”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提高能源、水、粮食、土地、矿产、原材料等资源利用效率,加快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土地混合开发利用、用途合理转换,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以存量换新增、地上换地下、资金技术数据换空间,创新形成了一批“空间换地”的有效做法。
以空间优化拓地,将片区开发作为优化区域发展、产业布局和空间利用效率的核心手段,整体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叠加政策、资本和产业三大驱动力,系统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以低效整治腾地,坚定不移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大力实施低效工业用地整治,使老旧工业用地焕发新的活力;以上楼下地省地,促进地上与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鼓励存量土地提高容积率、拓展产业空间,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发展提供支持;以复合利用节地,注重土地用途的兼容复合利用,助推城市发展模式从传统的“单独占地、平面建设”向“复合利用、立体开发”转变;以聚链成群增地,发挥适度规模效益,加强产业链招引,构建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以增存并举配地,统筹用好新增建设用地和存量建设用地资源,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积极做好优质项目的用地服务保障。
在此基础上,我们协同低效用地再开发、存量土地盘活、批而未供处置、闲置土地盘活、城乡有机更新政策机制,统筹实施片区综合开发,形成用足用好存量土地的政策合力,以更小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
三、
深度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土地是关于党的执政根基的重大政治问题,关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土地市场形势复杂且面临深刻转变,这要求我们从更深层次研究思考土地资源配置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问题,持续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土地价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全面提升。
我们要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强化土地要素供给侧改革,进一步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因地制宜优化规划指标要求,助力建设群众需要的“好房子”,支撑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构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有序健康发展。要持续完善城乡生活圈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供给,推动城乡功能“焕新”“蝶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健全产业用地多元化供给体系,完善“单独供”和“集中配”土地供给方式,统筹新增建设用地、存量建设用地,重点保障高科技、高成长性的优质项目,适应新质生产力等用地需要,鼓励产业用地与仓储、创意、研发、设计、中试等功能混合利用,全面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