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读书笔记+高清思维导图

民生   2024-11-10 07:56   新加坡  
传承岐黄薪火,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

《伤寒论》是汉代张仲景所著,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成系统的临床医学著作。书中记载的大量复方,选药精当,配伍严谨,疗效可靠,经历了众多实践的考验,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尤其是《伤寒论》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一直以来都指导着临床治病用药,指导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学者,且对我国医学的学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太阳病脉证纲要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太阳病分类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阳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的区别



【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己,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病,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三、辨传变与否
【原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①者,为不传;
【原文】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原文】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原文】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原文】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论》是汉代张仲景所著,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成系统的临床医学著作。书中记载的大量复方,选药精当,配伍严谨,疗效可靠。
四、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
【原文】病有发热恶塞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五、辨寒热真假
【原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六、《伤寒论》六经辨证
(1)三阴三阳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根据脏腑和经络阴阳气的多少,也根据人体体表接受阳光的多少,用三阴三阳来命名脏腑和命名经络的。
(2)《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
太阳病发生在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发生在体表,是体表的阳气被阴寒邪气所伤。它是阳证的初期阶段。
阳明病涉及到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循行长,被外来邪气序偶伤,症状表现比较明显突出,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线路短,影响面积小,被外邪所伤,症状不突出。
邪入阳明容易化热变成热邪,两阳相加,正邪斗争激烈,表现了一派大热大湿的证候,所以说阳明病是阳证的极期阶段。
少阳病涉及到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经。进入少阳的邪气可以是寒邪,也可以是热邪。邪在经的时候,是寒邪,症状的表现就是恶寒和寒热往来。邪入腑的时候,它化热(胆热)。由于少阳是稚阳。嫩阳,它的阳气抗邪能力不强,所以少阳是阳证的后期阶段。
太阴病涉及到足太阴脾经,但没有涉及到手太阴肺经。太阳主表,肺主皮毛,当太阳体表的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的时候,常常会影响肺气的宣发而出现咳嗽,喘。手太阴肺经的病变在太阳病的阶段就常常出现了。所以太阴病只是脾经和脾脏的病。脾脏是阴脏,太阴病主要是脾阳虚,属于阴证的初期阶段。
少阴病涉及到足少阴肾经和手少阴心经。心主火,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主水,肾又是人体元阴元阳之根本。当寒邪进入少阴,导致心肾阴阳两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证候,说明阴证进一步加重,可以说少阴病是阴证的危重期。
厥阴病主要涉及到足厥阴肝经和手厥阴心包经。厥阴病的情况非常复杂。它可以是由于少阴心肾阳衰传入厥阴,导致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最后阳亡而死。也可以是外来的阴寒邪气郁扼了厥阴相火,相火被郁到极点的时候,相火爆发,阳气来复。所以说厥阴病既是阴证的末期,又是阴尽阳生的阶段。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非专业医生
请勿试针试药

艾御享堂
中医心法的交流推广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