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篇章

民生   2024-10-31 08:04   新加坡  
传承岐黄薪火,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

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中医,感受中医。因为学习中医就是感受我们身边的世界,学习中医就是内视我们自身的身体。学习中医并非都要求有悟性,对普通人而言,中医教给人们养生的方法,教给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兴趣就可以学习。但如果以中医作为职业,那要求就会高一些,懂得的就应该更多一些,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人命关天,病人将生命相托,如果不提高自己的水平,则不是救人,而是杀生。
一、什么人适合学中医
不少人抱怨,学习中医太难了,很想学,但不知如何下手,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而中医方面的书籍浩如烟海,在这么多书籍中如何找到进入中医宝库的大门,好像真的很难,其实这既是中医的魅力,也是中医的短处。古代的中医大多是读书出身的文人,正所谓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成为良相或良医,是文人的追求。文人多爱卖弄文字,本身很简单的问题,在文人笔下就写得玄而又玄,好像不玄就不能证明自己有水平,就好像现代的有些诗,读出来只是一种感觉,却很难理解是什么意思。

其实中医来自于民间的医疗实践,在文人的总结和提升下,转变成中医理论,然后再指导临床。一个来自于民间的、朴素的、简单的东西,由我们祖辈反复总结出来的东西,我们为什么害怕学习,不敢学习呢?为什么要排斥它呢?学习中医其实也很简单。每个人对学习中医的理解各不相同,就好像练习武功,有的只是为了强身健体;有的却是为了光宗耀祖;有的想成为一代宗师……思想不同,出发点也不一样,学习中医也是如此!

有些小孩子的母亲,想学习中医,只是为了让小孩更加健康,不再受疾病的困扰。有些长期被疾病因扰的病人,学习中医,只是想让自己健康起来,能够健康地生活。有些从事临床的中医工作者,学习中医、研究中医,目的是让自己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从事科研的人员,学习中医,是为了在疑难疾病的攻克上找到新的方法。也有的人学习中医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能够混口饭吃,能够养家糊口……

学习中医并非都要求有悟性,对普通人而言,中医教给人们养生的方法,教给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兴趣就可以学习。但如果以中医作为职业,那要求就会高一些,懂得的就应该更多一些,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人命关天,病人将生命相托,如果不提高自己的水平,则不是救人,而是杀生。

在远古的洪荒年代,人类没有衣服,没有稳定的食物,为了生存,必须要适应大自然,在大自然的变化中寻找生存的方法,还谈不上健康长寿,只是为了生存,思想单纯,没有追逐名利,只是考虑怎么适寒温,怎么避风雨,每个人都是养生家,不然就没法生存。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有太多的办法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但也正因为如此,反而忽略了自然界的变化,人类自身适应自然界的能力在不断下降,自然界稍有变化就会导致许多人生病。学习中医,就是让我们认识我们的大自然,认识我们自己的身体,从而让我们融入大自然,寻求健康生存的养生之道,寻求疾病的治疗之道。

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中医,感受中医。因为学习中医就是感受我们身边的世界,学习中医就是内视我们自己的身体。从原始、从本质中感受世界,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东西!所以,什么人适合学习中医呢?不是哪一类人,而是整个人类!
旅行提示:学习中医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过程,如果没有目的,只是盲目跟风,或者只是因为要上大学,而无可奈何的选择,学习是没有动力的!你学中医的目的是什么呢?

二、从生活中感受中医
中医是不是玄学?中医有没有疗效?中医该不该弘扬?这些问题只有我们自身实践了,才能有深刻的体会,才知道该如何对待中医,建立学习中医的信心。“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如果天气变冷,我们都知道加衣服,这是一种本能反应,这也是养生中的最基本的理念,也是最本质、最朴素的理念,玄不玄呢?一点也不玄!

但如果深入去想,我们可以给自己身体加衣服避贼风,那服用扶正的药物不就是给我们的五脏加衣服避贼风吗?我们通过加衣服来避贼风!我们远离寒凉食品,不就是让我们五脏来避寒邪吗?这都是很普通的道理,源于生活最简单、最本质、最朴素的东西。但就是这些道理的运用,能让我们的身体得到保护,能让我们健康生活,这就是中医,就是医道。“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曰朴。”如此简单的养生之道,我们现代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如果我们让浮躁的心静下来,将事物看淡了,物质层次的追求减少了,名利也看得不重,自然能够乐其俗,谁还在乎吃“鲍鱼”还是吃“排骨”,还在乎穿“貂皮”还是“棉衣”,因为只要能保暖,就能起到避贼风的作用,心境达到了一定高度,人就能达到天人合一,就能健康长寿。

这些《内经》中的原话,非常质朴,就好像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过来人的经历,我们虚心听取的时候,会感到自己平时对生命的认识是多么肤浅,心态是多么浮躁,会发现我们经常舍本逐末,当疾病来临、生命终结之时,又希望能够一下子除掉疾患,立时起死回生!我们为什么不早点学习中医里面的养生之道,让我们自己的心能够安宁,让自己的身体能够健康,对待我们周围的环境不要那么极端!

“嗜欲不能劳其目,邪淫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就是养生之道,这就是医道!

中医有没有疗效?
首先我想问一下,对中医疗效有疑问的人试过没有?有没有采取中医的思维?有没有辨证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段?举个例子,前年的夏天,一个患者到我这里来,要求打吊瓶,我问为什么。患者说重感冒了,打吊瓶好得快!我说:“你认为几天好才算快?”患者笑道:“每次感冒打吊瓶,三天就好了。”“那我一天给你治好,算不算快?”“那当然快了,中医可以吗?”“当然可以了!”我毫不犹豫地答道。

患者因为晚上睡觉,空调温度太低,受寒所致。于是我采用姜油在患者背部刮痧,沿着膀胱经刮出紫黑色瘀点,前后不到十几分钟,患者感觉病减轻了一大半,随后开了一副麻黄附子细辛汤。所谓的重感冒,采用中医治疗不到一天就好了。在随后的一两年,这位患者每次感冒必喝中药,只开一剂就可以了,轻点的感冒,自己熬点葱姜水喝喝就没事了。建立在患者脑子中的“感冒必须要打吊瓶”的观念也就彻底消失了,代之的是懂得如何预防感冒,感冒初期如何调理。这就是中医的魅力,中医的疗效!只有我们切身体会之后,才知道疾病可以这样治疗,中医效果也可以这么好,中医治疗起效也不慢啊!

小时候在农村,医疗没有现在这么便利,很多病我太爷就是这么治疗的,习惯了这种治疗方式,也习惯了感冒后家人给我熬葱姜茶喝,我从记事到现在,已经二三十年了,没有打过一次吊瓶,每当身体稍有不适,采用一些很简单的办法,就能很快调整过来,这是我的亲身感受。因为有了这些亲身的体验,所以我坚信中医的疗效,一点也不慢,一点也不比西药差。这也是一个中医工作者,对自己从事工作的信心!对自己、对中医、对《黄帝内经》的信心!

如果一门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的健康指南,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呢?难道应该放弃?难道下雪了,我们不该加衣服?难道我们应该羡慕权贵?我们应该唯利是图?不是的!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有一套精密的调理机制,我们需要的是养生,是学会保养这个精密而完美的身体,让他不受外邪和内伤的损害,这就是未病先防,这就是治未病,这就是中医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弘扬中医是理所应当的,弘扬这门集预防、治疗、养生、保健于一体的科学,让它为全人类的健康,永远发出璀璨的光芒,这不仅仅是我们中医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提示:如果你想学中医,当身体不舒服时最好先喝喝中药,或者运用中医的其他方法来治疗,只有通过切身体会,才会感受中医的疗效,才能增强你学习中医的信心。

三、学习要从大处着眼
如果你从北京走到陕西去,别人会说往西走,不会说,你先走多少公里向左拐,然后再走多少公里向右拐,这样你自己会搞糊涂,别人也会搞糊涂。究竟怎么走,具体的描述,谁也说不清楚,你可能会说看地图,是的,看地图可以更清楚些。今天我写这些文章,就是想绘制一张学习中医的地图,但再细致的地图也不可能告诉你,在前进1501米的地方会有一个泥潭,再细致的地图也不可能标示出,前面的道路哪儿不平,哪儿有障碍物,但这张地图可以告诉你方向,学习中医的方向,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要学中医,怎样学中医!

北京到陕西,首先必须明白是往西走,向西就是你的目标和方向,而学习中医的第一步,必须要明白中医的框架,在大框架的指导下,才不会出错,成功的机会才会更大一些。那么什么是大的框架?什么是大的方向?前面谈过学习中医就是感受自然,感受自然界最本质的东西,然后内审我们自身,明了养生治病的办法。感受自然,就从我们生活的地球开始,寻找地球的规律,同时取象类比,了解我们自身,我相信这样来学中医,可能大家都会接受。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明白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就明白了为什么会生病,就明白了如何治疗疾病。

你爬上高山,站在山巅上,好好看看我们的地球!这是怎样精妙的一个星体啊!因为它围绕太阳的公转,产生了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变化,让我们在寒暑交往中健康地成长,让植物都能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因为它自身的旋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让忙碌一天的人,能够入夜静静地休息,让一天的劳累得到缓解,每天都有精神去面对新的一天。因为表面的大气层包裹,使我们能够自由地呼吸空气,同时避免了很多外来物体对地球的撞击,保护着地球上的动植物。

当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剧烈时,太阳发出大量强烈的带电粒子流,沿着地磁场的磁力线向南北两极移动,它以极快的速度进入地球大气的上层,其能量相当于几万或几十万颗氢弹爆炸的威力,因为地磁场的存在,时刻保护着我们的地球,使地球上的生物避免了灭顶之灾。再看看脚下肥沃的土地,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它;看看大海,没有它的海量,大地将被水淹没,人类没有立足之地;看看身边的一朵朵野花;看看河水中游动的小鱼,深切感受生命的气息……

看看天,看看地,看看身边的一草一木,然后再看看我们人类,从大之天,到小之人,你会发现人是多么的奇妙。《黄帝内经》第一篇讲的是养生论,第二篇开始讲四气,讲春夏秋冬的保养,就是让我们从大的角度入手,从大的角度着眼来认识人。明白了这些,再来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你会发现《黄帝内经》写得多么亲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这段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春天的三个月,是万物启陈发新的季节,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要顺应天地之规律,宜晚睡早起,早上在庭院里穿着宽松的衣服,让头发披下来,和缓地散步,这样能够条畅人体的肝气。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人顺应天地的法则,对天地万物要采取“予生”而“勿杀”,予而勿夺的态度,处理事情宜赏而勿罚。以上就是顺应春气,养生之道。如果违背这些自然规律,则伤肝,肝木伤害了,便不能生心(五行之木生火),心属火,为夏令,木不能生火,夏天就发生寒性疾病。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这段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夏三月,万物生长茂盛,天地间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阴阳之气交流处于鼎盛时期,万物开花结实。此时人要晚一点睡觉,早一点起来,不要对烈日感到厌烦,平时不要发怒(因为大怒伤肝,伤肝则无以生心),人体的阴阳升降才能对流,体内抑郁之气才能得到宣泄,人体的阳气就能向外输布,以顺应夏天阳气旺盛的特性,为养长之道。逆此道,热邪不能发散于外,蕴伏于内,则伤其心,至秋与凉邪合病,变生疟疾,秋令当收,如此则无阳气可收,到冬天就会患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这段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秋天大自然果实已经成熟,精华蕴藏在种子中,大气中流露的是肃杀之令,大地上呈现的是丰收之景。人应当早睡早起,鸡啼就该起床,这样的生活习惯可以使身体的志意得到安宁,让秋天的肃杀之气得以缓解。收敛自己的阳气,这样体内的肺气才得以清肃,阳气得以收,逆此道,容易伤肺,肺气既伤,冬水为肺金之子,无以受气,则不能闭藏,故病发于冬而飧泄(飧泄指大便清稀,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到时阳气就会封藏不足。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段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冬季是阳气闭藏的季节。大自然中草木凋谢,种子埋藏在冰雪之下,地面的一切生机都看不到了,水面也结冰,这就是阳气被藏的特点。此时人应当早点睡觉,等到太阳升起才起床。人的情志应该内敛些,注意保温,不要外露皮肤,防止阳气外泄。这是顺应冬天养藏之道。逆此道,就会伤肾,阳气得不到封藏,次年春天阳气的生发就会不足。

上面四段都是《黄帝内经》中的原文,从自然的角度指引我们养生,让我们感受四季的变化,掌握四季的特性——生、长、收、藏,顺应这种自然界的特性便是道。除了从四季的变化,看到四时的特点,明白养生的意义,从我们的地球,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我们看到了“阴阳”!地球的自转,形成白天和黑夜,白天我们称为阳,黑夜我们则称为阴。我们还看到了“五行”,即地球上五种基本物质,木、火、土、金、水。

四时、阴阳、五行,这些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就是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是认识自然界的纲领,也是我们学习中医的框架,就好像你从北京到陕西,知道了要向西走,如果连“西”这个方位都不清楚,就会走很多弯路,甚至最终也难到达。学习中医,明白了四时、阴阳、五行,就是找到了入门的方向。所以《内经》在接下来第三篇、第四篇、第五篇、第六篇、第七篇,用了五篇的篇幅,从阴阳入手,谈论人体的生理病理。

我们再来看《内经》条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也。”“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想通了《内经》引导我们学习养生的方向,再来读这些看似深奥的条文就会感觉很浅显,它非常直接明了地告诉我们自然界的规律,以及如何顺应自然学会养生。

一部几千年的古书,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分析、推演我们人身的生理、病理机制,不得不赞赏古人的伟大,这种从大处着眼、从阴阳五行着眼的思维方式,其中的智慧与超前性,历千年而不衰。当西医学在微观领域的研究无法取得新的进展时,许多有识之士便尝试借用中医的思维模式,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疾病,返璞归真,化繁为简,往往能取得新的突破。学习中医,就是要培养一种返璞归真、化繁为简的思路,即培养一种从大处着眼,不被一些局部的、细小的证候所束缚,从阴阳入手,从五行入手的思路,培养了这种思维模式,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就会使我们的视野大为开阔,这不仅仅是对学习中医、学习养生有好处,对工作生活诸多方面,都会大有好处。

提示:学习中医需要从大处着眼,读完此章,你是否明白这里的“大处”指的是什么?这些“大处”在《内经》中又是如何系统阐述的?读完此章后,建议你反复研读《内经》的第一篇、第二篇,感受古人对天地、对阴阳、对五行的认识,从而为你学习中医指明方向,这样来学习中医就不会迷失方向。

举个例子,临床上经常遇到鼻塞的病人,西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来到我们中医这里,就不需要考虑患者对多少种东西过敏的事情了,中医有句经典的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还有“头为诸阳之汇”;还有“肺开窍于鼻”。明白了这三句话,所谓的过敏性鼻炎,只需要补养头部阳气,补充肺气就可以治疗了,没必要按照过敏的思路转下去,“化繁为简,返璞归真”,就这么简单。如果你不相信,遇到每天早上鼻塞不通的病人,你让他晚上睡觉时带上一个棉帽子,让头部发热出汗,连用几个晚上,鼻塞就大为好转。为什么?患者头部阳气不足,保护阳气,散去寒邪,病就好了,就这么简单!

第一章 从阴阳角度来认识中医
“阴静阳躁”,因为有了阴阳的平衡,才有了动与静的平衡,生命才有了活力而又不至于躁动。前面谈到了学习中医的框架,也就是阴阳五行,如何让这些抽象的东西系统化、明了化,显得非常重要,就好比知道了从北京到陕西是向西走,这是不够的,还必须得知道沿途要经过哪些省份和城市,才能够顺利到达陕西。同理,只有明白了阴阳的内涵,我们学习的旅程才算得上真正开始。

一、阴阳的重要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写道:“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古人将阴阳的重要性提到如此高的地位,可见熟悉阴阳对于学习中医和养生是何等的重要。这段话既是对阴阳重要性的强调,同时也是告诫后人,学习医术必须要从阴阳入手,治病才能“必求其本”,不明阴阳,如同盲人摸象,就无法从整体角度认识人体,认识疾病。

“火神派”的开山之祖郑钦安,其学术渊源,理论实以《内经》为宗,其临床则用仲景之法。宗《内经》则“洞明阴阳之理”,宗仲景则“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他的真传:“认证只分阴阳”,“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
那么阴阳究竟是何物,为何如此之重要?我们再来看看《内经》的描述。

二、阴阳的普遍性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这段话可以这样来理解:阳气聚集上升而为天,阴气聚集下降而为地,阴的特性是静,阳的特性是动。阳气主宰生发,阴气主宰长养,阳气主宰肃杀,阴气主宰闭藏,化气上升为阳,化物成形为阴。寒邪达到极致会转热,热邪达到极致会转寒;寒邪在人体内会化生浊邪,热邪在人体内能化生清气;清气属阳当上升至上焦,如果居下焦,就会生飧泄;浊气本应下降至下焦,如果盘踞上焦,头面就会出现肿胀……

这就是古人从天地入手,从阴阳特性、阴阳转换入手,对阴阳进行具体描述,让我们从天地之阴阳,看到人身之阴阳。从自然界的阴阳特性“动与静”、“升与降”、“生与长”、“杀与藏”、“化气与成形”推演出人体内阴阳的“寒”与“热”、“生清”与“生浊”及阴阳颠倒后疾病的形成……读到《内经》这些条文,我们应该进一步想到什么呢?

我们从文中看到了“天”、“地”、“人”都在阴阳之中,想到万物的生老病死离不开阴阳的变化!
为了对人体阴阳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我们从阴阳的角度来看看我们的身体:“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从阴阳的角度来谈论人体。人体的外部为阳,内部为阴;人体的背部为阳,胸腹部为阴!

人体上部为阳,头为诸阳之汇,全身的阳气都上升在头部汇集,因此头也被称为“清空之府”,人体清阳上升,出上窍……人体下部为阴,阴气下沉,浊阴下降,大小便出下窍……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为六腑。六腑者,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六腑为阳,主动,所以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六腑如果不通了,藏了,就会生病。比如胆汁郁积形成胆结石;小肠不通形成肠梗阻;胃内饮食停滞会成为食积;大肠不通畅形成便秘;膀胱不通畅形成淋证;三焦不通则水液内停,形成水肿……

肝、心、脾、肺、肾为五脏。五脏者,藏而不泻,满而不实。五脏为阴,主静,功能以藏为用,故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实。如果不藏了,同样也会生病……人体气为阳,血为阴。气能推动血液在周身运行,滋养五脏六腑……大到整个人,小到五脏、六腑,再小至经络、血脉,无不蕴含阴阳之理……阴阳的普遍性时刻提醒我们,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须分阴阳!

三、阴阳辨证在临床中的运用
经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说的是阴阳的关键在于阳气的致密而护固于外。虽寥寥几字,却道出天机,寓意深远。临床上治疗疾病时,治疗的目的就是“因而和之”,即调和阴阳,达到“阴平阳密”的状况,使之不出现阴阳离决的局面。

《内经》中关于阴阳的论述,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为临床治疗疾病带来很多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比如:“阴静阳躁”这句话在临床上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表面看起来,就是讲的阳动而阴静,其实它反映的是阴阳的普遍特性,当阳气亢盛时,事物会处在一种躁动的状态,而当阴气过盛时,事物处在一种安静的状态。因为有了阴阳的平衡,才有了动与静的平衡,生命才有了活力而又不至于躁动。
在临床中,当我们看到小儿好动的时候,应该想到“阳躁”,小儿阳气旺盛,如果郁积不畅,就会化火,出现内热过重,躁动不安;当看到小儿不爱活动,过于沉闷的时候,应该想到“阴静”,患儿体内阳气不足,阴气过盛。

“阴静阳躁”反映的是阴阳的特性,但当阴阳平衡失调非常严重,出现了“重阴”、“重阳”,又会是什么情况呢?“重阳必狂”、“重阴必癫”!这就是阴阳平衡失调之后,进一步加重的结局。对于“狂证”治疗,重泄其亢盛之阳,扶已损之阴。对于“癫证”治疗,则需要扶亏虚之阳,重泄郁积之阴。再看看《内经》条文“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这样对于癫狂的认识就会更加清晰了!

所以《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阴阳的指导性可谓字字珠玑,只有在临床工作多年的人,回过头来看《内经》,才能深深地体会到《内经》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来谈阴阳。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结合临床,进一步学习阴阳。

提示:通过对本章的阅读,你是否意识到了阴阳的重要性?如果想深入了解阴阳,你可以反复阅读《内经》的第三至七篇,多读几遍就会慢慢领悟阴阳的重要性了。看完《内经》后,建议参阅《医理真传》这本书,看看一代大师是如何通过阴阳辨证来认识疾病的。

第二章 从五行谈中医框架
其实只要我们想想人体的五行属性,记住“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肺主气,主皮毛”,将面部的疾病归纳为“面”与“皮”的问题,主要从心、肺入手,调理气血,温通血脉,自然就会康复,当然有时候心肺的问题与肝肾也有关系,对于肝气郁结、肝肾阴虚的患者,在从心肺入手治疗的同时,调理肝肾也是有必要的,但最终别忘了心、肺才是“面部”的老板!

阴阳五行
如果说阴阳是基石,那么五行则是基石上的五根柱子,它们竖立起来,支持着中医庞大的理论体系,我们透过这五根柱子向上看,就会看到中医这棵大树是如何的枝繁叶茂。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五行指:木、火、土、金、水。古人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尚书·洪范》记述了周武王与箕子的对话:“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将五行及其特性作了高度的概括,如果说学习中医阴阳是纲,则五行就是领,两者相互结合,中医理论体系就显得完备了。

一、人体的五行属性
木:肝属木,主疏泄,主藏血,肝藏魂,为谋虑所出,开窍于目,肝主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声为呼,在液为泪。
火:心属火,主血脉,心藏神,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声为笑,在液为汗。
土:脾属土,主运化,布津液,主统血,主肌肉和四肢,脾藏意,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声为歌,在液为涎。
金:肺属金,肺主气,司呼吸,主皮毛,主治节,主宣发肃降,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在声为哭,在液为涕。
水:肾藏精,主生殖,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司二阴,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声为呻。

也许很多人会说,这是中医最基本的东西,没什么神秘的!
是的!就是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却时时刻刻指导着临床工作,如果想真正走进中医这所神圣的殿堂,这些就是入口的大门,如果你看着门而不入,或者不相信这就是门,那很难真正成为一个中医,也很难深入了解中医精髓。在临床中,我们很多医生遇到疾病时,首先想到的是疾病的病理属性,是痰?是瘀?还是湿?有的甚至想到是细菌,还是病毒?其实,属先想到的应该是五行归类,这个疾病应该从哪个脏器入手,源头在什么地方?中医治病治疗的对象其实不是“病”,而是人,是五脏六腑!明白了这句话,才能够体会到“治病必求于本”的“本”在什么地方。

二、五行在临床中的运用
(一)人体的五行属性与疾病。让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看看人体五行在临床中的运用。
第一个例子
与头发相关的疾病有不少,比如常见的脱发、头发焦黄、白发等。在寻求治疗时,常常会受到西医思维的影响,没有溯本求源,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其实明白了下面三句话,这一系列病都好办了!
第一句:发为血之余。
第二句:肺主皮毛。
第三句:肾之华在发。

从这三句话,可以看出,头发的疾病与肺、血、肾密切相关,临床中找到了这个大方向,治疗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头发干枯、分叉、早白的患者,通过养血、补肾精,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生发养血胶囊就是代表性的药物,其处方组成为:熟地黄、当归、羌活、木瓜、川芎、白芍、菟丝子、天麻、制何首乌。其中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为四物汤,是补血代表方;制首乌、菟丝子则是补养肾精佳品;配上羌活、天麻、木瓜祛风除湿,自然适用于斑秃、全秃、头皮发痒、头皮屑多、油脂多与病后、产后脱发了。对于脂溢性脱发,通过调理肺脏的宣发肃降功能,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这句话可能现在无法理解透彻,在后面谈临床的章节,我会专题论述。

第二个例子
口腔溃疡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中医称为“口疮”,许多医生认为是虚火上炎,建议病人服用“知柏地黄丸”,有效有不效,有些顽固性病例,反复长期发作,患者非常痛苦。其实在治疗时,如果首先想到“脾开窍于口”,从脾的角度入手,清化脾之湿热、积热,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对于舌上生溃疡,则以“心开窍于舌”作为依据,从心的角度论治,就能起到很好效果。如果口、舌均生疮,则从心、脾两脏入手……

第三个例子
三四十岁的女性,经常面部长斑,治疗时,有时一时无法辨证,是血虚?气虚?肾虚?肝郁?有的中医给病人诊断“肝斑”;有的诊断“肾斑”;有的干脆诊断“内分泌失调”,这是对病人的不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因为内分泌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几乎所有疾病在病理变化过程中,都会出现内分泌的异常变化。“内分泌失调”不等于“肝肾阴虚”!下“内分泌失调”的诊断过于笼统!其实只要我们想想人体的五行属性,记住“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肺主气,主皮毛”,将面部的疾病归纳为“面”与“皮”的问题,主要从心、肺入手,调理气血,温通血脉,自然就会康复,当然有时候心肺的问题与肝肾也有关系,对于肝气郁结、肝肾阴虚的患者,在从心肺入手治疗的同时,调理肝肾也是有必要的,但最终别忘了心、肺才是“面部”的老板!

第四个例子
临床中遇到腰椎间盘突出、骨质疏松、骨质增生、骨折延迟愈合等病人时,别忘了“肾主骨”,肾才是这类疾病的源头,所有与骨头有关的疾病,从肾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临床中我们看到,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采用牵引的办法可以很快缓解症状,严重者,采用手术的办法可以溶解或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理论上可以治愈,但都很容易复发。因为患者肾虚的状况没有解决,借用患者的话说,“手术后腰不疼了,但还是感到腰部酸软无力”。这样的患者,自然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旧病复发。“腰为肾之府”,只要从根本上治疗肾虚,自然可以降低复发率。

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理解透了上面讲的人体中的五行属性,学习中医就会很轻松,因为上面的每一句话,都对应着一系列疾病,抓五行,就好比撒网时抓住了渔网的拉绳一样。阴阳五行是中医纲领性的东西,这也是学习的捷径,也算是大门吧!
了解了五行属性,对许多疾病的归属就有了认识,但这些认识还比较粗糙,比较肤浅,比如口舌生疮,你知道是“心、脾”的问题了,但为什么心脾会出问题,我们得追求其本,有时候单纯是心脾的问题,但有时候则不是,可能是其他脏器导致的。了解五行属性就好像进了大门,但还得进小门,这样才能曲径通幽,才能慢慢领略到中医的神奇之处!

(二)五行之间的关系
五行除了本身的自然属性,相互之间还存在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其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其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内经》把相克关系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其规律是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其规律是土侮木,水侮土,火侮水,金侮火,木侮金。相乘和相侮,是指五行系统关系在外界因素的作用影响下所产生的反常状态,都是指五行之间不正常的相克,作为人体,则是病理上的相互传变。

相乘,即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的制约力量,从而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的协调,此种反常现象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袭者乘其虚而凌其弱。如土气不足,则木乘土(虚)。二是乘袭者亢极,不受它行制约,恃其强而袭其应制之行。如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则木(亢)乘土,从而使土气受损。生、克、乘、侮对于初学者来说,会感到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但通过下面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就容易理解了!

1.关于相生的理解
(1)“木生火”在临床中的运用
木代表肝脏,火代表心脏,也就是说心脏的气血供给与肝脏的疏泄升发有很大关系。肝藏血,肝气升发,所藏之血能够补养心血,心血就充足。反之,如果肝气郁结,升发功能出现异常,则心脏气血供应就会差一些。临床上长期肝气郁结的患者,可出现失眠、心烦、心慌等心脏气血不足的表现,通过疏理肝气,滋养阴血,很快就能缓解病情。

(2)“火生土”在临床中的运用
心为君,居君位,如丽日在空,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的照耀,太阳可温暖土地,土才能化生万物。在人体,心火的温煦作用可以使胃温暖,从而起到腐熟水谷的作用。如果心火衰微,则胃土冰寒,食物不能被腐熟,出现完谷不化,不欲饮食的病理状况,这样的病人通过补心火,就能起到增强消化功能的作用。患者张某,男,35岁,长期胃胀,消化不良,饭后5到6小时,打嗝时还可以见未消化的食物,稍吃生冷食物,即出现腹泻,患病多年,健胃消食片、保和丸服用无数,仍不能解决问题,后建议服用中药,采用桂枝、薤白、瓜蒌、干姜、菖蒲等为主药,稍加健胃消食之品,一周治愈,而且多年的心脏不适,也好了不少。火生土的临床运用就是补充心阳,使心火旺盛,才能起到温土的作用。

(3)“土生金”在临床中的运用
饮食入胃,经胃腐熟,小肠吸收,借脾上输于肺,通过肺之宣发与肃降,将清的部分向上向外宣发滋养皮肤和毛发,将浊的部分肃降滋养五脏六腑,这里的“借脾上输于肺”,即是“土生金”。对于慢性病,尤其是慢性肺病,通过调理脾胃,就能起到补肺健肺的作用,疗效是很显著的。患者陈某,男,45岁,患肺结核多年,抗痨两年,还是消瘦、咯血、无食欲。建议病人服用山药粥,培养脾胃,起到培土生金的目的,通过调理半月,患者体质增强,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两月后体重增加7.5公斤,再继续调理,同时结合抗痨治疗,数月后复查,病灶钙化,身体恢复,开始上班工作。

(4)“金生水”在临床中的运用
上面谈到肺将脾输送来的营养物质通过宣发和肃降进行分配,其中向下敛降则成为肾脏的营养来源,如果肺的敛降功能出现了故障,肾之营养物质的来源就会出现障碍,自然会出现肾亏。这样的患者临床经常碰到,单吃补肾的药,一吃就上火,出现咽喉肿痛,腰酸稍好些,但面部却长包,停药后就肾亏。吃完补肾的立即吃下火的,吃完下火的,再接着吃补肾的,周而复始,还是肾虚得厉害。其实人体有很强的自生机制,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并不差,不需要天天吃补肾的药。只要明白了“肺生肾”的道理。只要通过改善肺的肃降功能,肾亏不治自愈。

肃降肺气的药物有苦杏仁、冬花、枇杷叶、白果仁、五味子、五倍子等,凡具有敛肺止咳作用的药物都能敛肺气,肺气下敛生肾,就不会肾虚了。四两拨千斤,纠正机体的逆乱气机,改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充分发挥人体自身的修复机制,许多疑难杂症就好了。

(5)“水生木”在临床中的运用
在大自然中,树木的生长离不开阳光、水分、空气、土壤,如果没有水的滋润则大地干枯,万物萧条,树木枯萎乃至死亡,古人取象于天地,类比于人身,结合五脏之规律,总结出了“水生木”即“肾水滋养肝木”的宝贵经验。临床上碰到肝阳上亢的病人,其病机中除了肝阳过亢之外,其实蕴含着肝阴不足(火旺则水亏),如果我们一味采用清泻肝胆实火而忘却了培补肝阴,则肝火泻了还长,清了还旺,这就是为什么病人经常说:“医生,为什么我的火这么大,吃了那么多下火的药,还是火大呢?”对于肝火过重、肝阳上亢的病人,通过补养肾水,培补肝阴,肝阳自然就亢不起来了。

2.关于相克的理解
(1)“木克土”在临床中的运用
木代表肝胆,土代表脾胃,肝胆的疏泄,与脾胃的功能有密切关系,就好比自然界中,树根能够疏通土壤一样,没有树根的疏通,土壤就会板结,肝胆的疏泄出现异常,脾胃的功能也会减弱,借用西医学的说法,胆汁能够乳化脂肪,如果胆汁分泌不足或不畅,人体摄入的脂肪就无法正常地消化。

(2)“土克水”在临床中的运用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句话很多人都会说。但其中的深刻含义,大家不一定会想到,如果将它与中医临床结合起来,大家可能觉得匪夷所思。其实这句话谈的就是相克,“土能克水”才有水来土掩!人体之中,脾属于土,肾属于水;肾主水,脾运化水液,有了脾正常的运化功能,肾的水液才不会异常。

这样讲来有些乏味,也不好理解,我们还是看一个案例:患者张某,腰部酸胀疼痛三月,清晨起床前最为严重,起床活动后减轻,逢气温降低时加重,天气暖和时减轻,服用芬必得等止痛药物,未能明显缓解,服用六味地黄丸,病情不仅未减轻,反而加重,舌质淡,苔白滑,右尺沉迟而紧。患者腰痛为腰部寒湿过重所致,其病因在于脾肾阳虚,内生水湿之邪,采用温肾健脾除湿的办法,处方:炒白术30g,茯苓20g,干姜20g,杜仲20g,附子15g,生甘草10g,3剂腰痛症状消失。从此病例中可以看出,通过重用白术、茯苓等健脾除湿的药物,以“土”制“水”,收到了很好的疗效。

(3)“水克火”在临床中的运用
人体心属火,肾属水,肾水随肝气的升腾,上升来济心火,这样心火被水制约就不会亢盛,这是人体的生理机制。如果肾水匮乏,肾阴不足,无以济上焦之心火,就会出现心火亢盛,失眠心烦,小便黄赤,甚至口舌生疮。这样的病人在治疗时,如果单纯清心火,当时有效,不久又会反复,清心火为治标,养亏虚之肾水才是治本,有了肾水的制约,心火自然就不会过亢了。

(4)“火克金”在临床中的运用
心属火,肺属金。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也需要心火的力量,凡心火衰微之人,必然会出现咳喘和肾亏的情况(金不生水),对于遇寒即咳,抵抗力低下的患者,只有通过补充心阳,以火克金,肺中阴霾之物才能消散,肺的功能才能恢复,咳喘才能彻底治愈。临床中常见哮喘的患者,背心经常感到发凉,稍稍遇冷,咳喘立即发作。中医教材称为内有“伏痰”,遇感引触。正常人为什么没有呢?因为此类患者心阳不振,“火不克金”,肺中寒痰无以温化,所以才伏藏下来。就好像长期阴雨绵绵,看不到太阳,空气中自然阴霾四起。治疗此类疾病,温心阳才是关键,心阳足了,能够起到“火克金”的作用了,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就会健全,咳喘也就自然好了。

(5)“金克木”在临床中的运用
肺属金,肝属木。木的特性是升发、条达,金的作用是收敛,金气对木气的作用是克制,大自然中,当秋天来临时,秋金之气会使树叶变得枯黄、凋零。在人体正因为有了金的收敛,人体的肝气才不会升发太过;反之,如果肺金不足,无法克制肝木,肝木就会升发太过,出现肝阳上亢的表现。

3.关于相乘的理解
临床上常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说的就是“木乘土”(即肝乘脾),肝脏本身是克脾土的,但如果克制太过,就是病理性的相乘了,这样就会导致土的亏虚,所以当先实脾,实脾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出现相乘,防止出现脾虚。同理,可以说“见脾之病,知脾传肾,当先实肾”;“见肾之病,知肾传心,当先实心”;“见心之病,知心传肺,当先实肺”;“见肺之病,知肺传肝,当先实肝”,能明白这些,也就算是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了!

4.关于相侮的理解
以“木侮金”为例,金本身是克木的,但如果金气不足,不能克木,反而被木所克,就是木侮金了。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就好比老虎是克狗的,但虎落平原被犬欺,就成了“犬侮虎”了,这里的侮,有点侮辱的意思,以小欺大,自然为侮辱了!在临床上经常遇到肝火犯肺的咳嗽,平常肺金是克制肝木的,但当肺气受损时,不能克木,就容易出现反被木所克的情况,不明白其中的病机,服再多的药也没有,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运用“黛蛤散”就能立竿见影。这就是中医的精髓,你明白了就很简单,想不明白,下药就很难起效。如果真正想学中医,临证时心中必须要装着五行,切脉时必须要思考五行在体内的状况,是哪些环节出了问题,一定要想通,不然就无法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

提示:本章阐述了五行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通过五行对应五脏,系统阐述了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以及临床运用。许多疾病的产生,是脏腑之间的失调,而非疾病本身的问题。因此,中医看病,看的是五脏所处的状态,看的是五脏之虚实盈亏,而不是看疾病本身。只有建立这样的思维体系,才能深入理解中医,理解五行,你明白了吗?

第三章 学习中医的指南针
肾阳立根于下焦,肾阳能够温暖脾阳,有了肾阳对脾的温煦作用,有了心火对胃的热量补给,人体中焦脾胃的消化、吸收才能健全,中焦如沤才能得以体现。脾之功能健全,才能将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上输到肺,为肺提供营养,肺通过宣发和肃降功能,将营养物质中清的部分向上向外宣发,滋养人体的皮肤和毛发,浊的部分向下敛降,滋养五脏六腑。

概述
“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反映的是人体脏腑、阴阳、气血之间的关系,在随后的章节里,我们将围绕这个图来谈中药、谈组方、谈病机、谈治法、谈医理、谈临床,这张图将是我们学习中医之旅的指南针!上面谈完了阴阳五行,了解了中医的理论框架,使初步学习中医的人有了一些清晰的认识。你也许会说,哦,中医就是这样子的!也不是很难嘛!但要继续深入学习,得对人体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不迷路,才能把握学习的方向。

就好比从北京到陕西,知道了陕西在西部,也知道了要经历哪几个省,哪几个城市,但如果你没有指南针,没有一个始终指引你方向的坐标,你可能在旅行中迷失方向,最终也到达不了目的地。即便出发前对要经过的城市作了了解,最终也会变得毫无意义!下面我们来制造一个学习中医的指南针,指引初学者以及中医爱好者,让你们能清楚地知道学习中医的捷径及其方向。

一、指南针的演化过程
《黄帝内经》对人体的描述很多,人为天地阴阳二气交融而化生,大自然的气有升、有降,天人相应,在人体中也存在着与大自然相对应的气机升降对流。下面我们通过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对流,推演出太极图,通过太极图推演出人体的阴阳气血的运行。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万物初生一混沌,阴阳相混难分清。
貌似糊涂实难得,由无变有是初生。

天地万物初生之时,为一混沌状态,在这里没有阴阳的交融,也没有阴阳的对立,只是一团混沌,虽然是混沌状态,但非常不易,因为这是“由无变有”。是“有”!是万物之母。这个状态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在这混沌之中,清阳上升聚集而为天,浊阴下降聚集而为地,阴阳的升降对流是物质的本性。

清阳飘荡上为阳,浊阴幽沉降为阴。
从此阴阳两相对,恰似牛郎织女星。

阳气聚集在上而为天,阴气聚集在下而为地,清升浊降,形成天地。从此阴阳两相对,天永远在上,地永远在下。但是在天地的形成过程中,阴阳二气的升降运动,会形成转换。

阴阳原本同根生,两两相望成对影。
阳中一滴相思泪,阴中清阳上九天。

阴阳相互转换,彼此相互交融,从而化生万物,正如《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中所阐述的那样,阴阳的相互对流运动,就会形成“太极阴阳图”

阴中清阳上为天,阳中浊物下阴间。
阴阳交融生万物,循环无息太极生。

阴阳相对运动、对流的同时,阴阳自身内部也在转化,我们可以画出太极阴阳图中的阴阳自身运动。

阴中升阳又降阴,好比积沙坡下倾。
阳中降阴又生气,正如开水冒白烟。
相互交融一团气,内外流动如两轮。
外围之气逆向转,内生之气分道行。

从上面太极阴阳图的形成可以得知,阴阳的相对运动,形成太极阴阳图,同理在太极阴阳图的两仪内部,各自均有升降对流,太极阴阳图的中央,即两仪相交之处,也存在升降对流,所以一个太极阴阳图内,会化生三个太极阴阳图。如此推演下去,就会化生无数个阴阳太极图,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阴阳交融生太极,太极之中分两仪。
阴阳各有交融处,太极之中生太极。

人的出生,也是近似如此,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形成一个受精卵,看似一个混沌的细胞,却蕴含着人体的全部信息,受精卵的产生就是由无变有的过程。此后受精卵不断分裂,化为亿万个细胞,而形成人体,就是一生万物的过程。

精子与卵相结合,好比天地生混沌。
受精之后一分二,人体乾坤即生成。
阳爻积上为之乾,阴爻为地便是坤。
人之初生乾坤定,阴阳交融成人形。
乾二落入坤中央,化为坎卦下极泉。
坤二上升乾空里,成为离卦如日升。
人之化生如天地,东南西北如四轮。
肝心肺肾在四方,脾胃属土居中间。

二、人体内阴阳对流情况
让我们通过大自然的阴阳变化,结合我们推演的太极阴阳的能量流动图(见实体书),来看看我们人体内的阴阳对流情况。太阳从东面冉冉升起,而人体肝气从左侧徐徐上升!太阳从西边缓缓落下,人体内阴气从右侧通过肺的敛降徐徐下降!大地之中的水湿能够滋养树木,树木不会枯萎;人体的肾水也能滋养肝木,防止肝火过亢!水被太阳照射,蒸发后化为水汽,上升为云,可以遮挡太阳的炎热;人体的肾水随肝气升腾,可以济心火,防止心火过亢!

太阳的照耀能够温暖大地,大地得温能生长万物;人体的心火下移,可以温暖胃土,胃土得温,可以腐熟水谷!太阳照耀后,土地变暖,热量下传,可以使土中的水变温;人体心火的热量,通过胃气的下降,可以下交于肾,温暖肾水!大地的核心——地核中的热量可以向外散发,温暖大地的至深之处,其暖可以缓缓上升,土中水液得温后,化为水汽,上升为云,乌云汇集,化为雨水下降!

人体肾中一缕阳气徐徐上升,温暖脾脏,脾脏得到肾阳的温养,将小肠转输过来的营养物质,通过沤的作用,化为精微之气,上输至肺,肺将精微之气中清的部分进行宣发,滋养皮肤和毛发,浊的部分向下敛降滋养五脏六腑,废弃之气化为水液,通过三焦,进入膀胱,成为小便!

日从东方冉冉起,水在西边沥沥声。
肾水养肝能涵木,随肝上达济心炎。
丽日如心照胃土,其温透胃暖寒泉。
肾中潜龙为一阳,温脾如沤清阳升。
肺如华盖能肃降,化汽为水三焦经。
三焦水道通州都,浊去精存再入肾。
外周气流逆向行,中央胃降脾气升。
人体阴阳如两轮,右侧气分左侧阴。

这就是天人相应,这就是人与天地相参。我们通过大自然的阴阳运动,推演出太极阴阳图的形成,通过太极阴阳图的运动,感悟人体阴阳气血的循环。
虽然《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谈到过阴阳的对流形成太极阴阳图,但很多人可能仍无法理解,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面粉加水调合成半盆稀稀的面浆,就好比是“天地之混沌”,然后在面浆中央用筷子划一条深深的线,将面浆一分为二,这也就算“分阴阳”,然后假定一面属阳,一面属阴。接下来用筷子沿着盆边顺着一个方向搅拌,这时会看到阴中升阳,阳中降阴的情形,不一会儿,一幅完美的太极阴阳图呈现在面盆中。搅的过程其实就是阳升阴降、阴阳转化的过程,这太极阴阳图其实就是阴阳升降的过程呈现,古人绘制太极阴阳图,记录的是天地之间阴阳转换的过程,是阴阳转换过程的一个缩影。推而广之,凡是有阴阳对流的过程、有阴阳转换的地方,太极就蕴含其中……

我们人体的肝气从左侧上升,肺气自右侧而降,这一左一右,一升一降,不就蕴含了太极吗?人身中央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太极阴阳图吗?练习太极拳,不就是加强人体阴阳的转换,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对流吗?通过这样的运动,人体的寒与热、虚与实就会得到调整,有助于疾病的治疗……我们将“人体阴阳对流”图简化、分离、归纳后,形成右图(图见实体书)。那么这张图究竟代表了什么?它的意义具体有多大?能否解决我们临床中的问题?只有我们深入了解后,才能给出结论。结合中医基础理论,我们来好好看看这个模型,这个模型表达了三层意思:

其一:各脏腑之间的阴阳传递过程
中医理论中脏腑之间的关系与西医学有很多不同之处,许多学习中医的人,思想常常受西医学的影响,不能从中医的角度理解人体五脏之间的关系,而此图清晰地将这些关系标示了出来。肾阴为一身之阴,肾阴就是肾水,肾水在肝的下方,能够滋养肝木,这样肝木才能条达,又不会过亢。

肝藏血,没有肾阴的充养,肝藏血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人体肾阴为肝阴之来源。
肾水借肝气升发,上达于心,其中精微物质能够借心火化赤生血,同时肾之阴寒也能救济心火之亢盛,使之不过亢。心火能够下移于胃,为胃的腐熟功能提供热量,有了心火的照耀,胃的腐熟功能才能旺盛。胃气以降为和,胃气下降的同时,胃中阴分为肾阴提供补给,同时心火也会随胃气下降,来温暖肾水,使肾水不至于过寒。肾阳立根于下焦,肾阳能够温暖脾阳,有了肾阳对脾的温煦作用,有了心火对胃的热量补给,人体中焦脾胃的消化、吸收才能健全,中焦如沤才能得以体现。

脾之功能健全,才能将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上输到肺,为肺提供营养,肺通过宣发和肃降功能,将营养物质中清的部分向上向外宣发,滋养人体的皮肤和毛发,浊的部分向下敛降,滋养五脏六腑。肺敛降浊性物质的同时,人体上焦的水气也被敛降,化为水液进入三焦,经三焦入膀胱而成小便。膀胱为三焦水液所归,是都会之地,故曰州都之官,水液由此排出体外。其中一部分被再次吸收,入肾补养肾水。心火的下移除了借助胃气的下降之外,还要靠肺气的收敛作用;肾阳除了温养脾阳之外,还能温暖肾阴(肾水)。我们将上面这段话总结一下,可以这样来概括:

肾水寒,土下泉;养肝木,滋肝阴。
肝得柔,无以亢;性条达,水随升。
济心火,抗心炎;肝藏血,养心阴。
火生土,土得温;能化物,变化焉。
火透胃,交于肾;散水寒,万物成。
肾之阳,如潜龙;似开水,起白烟。
阳化气,脾来运;中焦沤,精气升。
上焦雾,肺细分;清宣表,降浊阴。
表得滋,皮肤润;浊阴降,养脏真。
气化水,三焦经;入膀胱,成小便。

其二: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血是在脉管中运行的红色而黏稠的液态样物质。二者是构成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但由于西医学的影响力,很多人无法从感官上来认识气与血,“人体如两轮”图正好将气与血的关系清楚地描绘了出来。

1.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属阳,血属阴。阳气的化生是以阴气为基础的,血液具有运载水谷之精气、自然之清气的功能,故曰血载气;而血液的运行需要气的推动作用。

2.气重于血:气为阳,血为阴,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但在两者对立统一的关系中,气起着主导作用,没有气的温煦和推动作用,血就好似一潭死水。
如果进一步理解这个图形,左边是血液系统,右边是经络系统;血液系统运行的是血,心主血,其力量来源于心;经络系统运行的是气,肺主气,其运行力量来源于肺,肺的开与合、心的搏动,使得人体的气血周流循环,相互影响。我们将上面这些话概括为:

肺主气,心主血;气属阳,血属阴。
太极图,如两轮;右为阳,左为阴。
前轮走,后轮行;前轮滞,后轮停。
气能行,血方运;气郁滞,血必凝。
前之轮,力源肺;开与合,降与升。
肾之阳,如油门;肾阳亏,气难成。
肾阳足,脾阳旺;肺气足,轮欢畅。
后轮阴,为辅佐;心主血,来鼓动。
心血足,血行旺;鼓无力,血难畅。
人之身,阴与阳;气与血,衡则康。

其三:人体阴阳的划分
“人身如两轮”这个图形(图见实体书)中,非常明确地表明了人体阴阳的划分,即右侧为阳,左侧为阴。细看图形,我们会发现,胃虽然归于左轮(阴),但在中医理论中,胃属阳明,为阳;脾虽然归为右轮(阳),但脾属太阴,为阴。为了使这个图形更加符合人体脏腑阴阳之规律,符合太极“阴中含阳,阳中含阴”的规律,我们将图中两轮的距离进行调整,让两轮存在交叉,如右图(图见实体书),这样人体阴阳的划分在图中就更加准确了。

或问,中医书籍中皆谓心为阳,为什么图中却在左侧,属阴?这里我要说明的是,此图定为“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这里的心,代表心脏的同时,也代表了“血”;肺代表肺脏的同时,也代表“气”。血属阴,气属阳;心血来源依附于肝,肺气来源依附于脾;我们可以将图调整,分出“上为阳,下为阴”。这样理解会更加准确些,如右图所示。或许有人会问,阴阳应该是左右对称的,为什么在图中阴阳的分界线却是倾斜的,这是否与实际不符?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写道:“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学过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地球是倾斜的,其倾斜角度为23.45°,这正好验证了上面《内经》所说的话。人体脏腑的阴阳气血左右也是不平衡的,是倾斜的,倾斜多少度?如果我们大胆的估计,借用天人相应的理论,也应当是23.45°。外表看起来,人体四肢九窍虽然左右对称,但从事鞋子、衣服制作的人都知道,人体的左右是不完全对称的。就好比地球,看似一个正球形,其实仔细地测量,地球也不是正球形,只不过因为相差不大,我们在视觉上经常忽略这点差异,人的左右也是如此。天地因为不正,所以才有了纠偏的动力,有了纠偏的动力才有了生机与活力。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个要点:
第一,心脏以阴为基础,但向阳转化。即心脏以阴血为基础,以心火为表现形式。进一步说明,心血虽然属阴,但心是属火的,心脏就好比一个燃烧的火球,火球中央是油。火以油为基础,油以火为表现形式。

第二,肾脏的根基为肾阳,但向阴转化。即肾脏以肾阳为基础,以肾水为表现形式。进一步说明,肾阳虽然重要,但肾脏属坎卦,主水,属阴,肾脏就好像一个水球,但水球中央是一团火。

第三,脾属阴,主湿,但向右倾斜,意味着虽然脾脏属阴,但升发的是人体的清气、阳气!脾喜燥!
第四,胃属阳,主燥,但向左倾斜,意味着虽然胃属阳,但胃气沉降的是浊阴,胃喜湿!
……
我们将上面的几句话总结一下,就是“图形左侧的脏腑体阴而用阳,图形右侧的脏腑体阳而用阴”!这句话领悟透了,图中倾斜线的意义就彻底明白了。
 
三、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的意义
“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反映的是人体脏腑、阴阳、气血之间的关系,所以定名为“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在随后的章节里,我们将围绕这个图来谈中药、谈组方、谈病机、谈治法、谈医理、谈临床,如果要强调其重要性,这张图将是我们学习中医之旅的指南针!临证之时,可将此图比作病人,图的左侧就是病人的左侧,图的右侧,就是病人的右侧。

观此图,就好似观察一个站在你面前的病人,细心体会气血的运行规律,熟悉之后再切病人的脉象,感受患者左手寸关尺,对应心、肝、肾阴;右手寸关尺,对应肺、胃、肾阳。将脉象与指南针结合起来,就很容易寻找到气血运行的异常变化,看病就会豁然开朗!

提示:此图比作指南针,意义重大,其为“天地阴阳循环”与“人体气血循环”相参而得,如果能明白图中的运行规律,对你学习中医将有很大的好处,熟悉透彻后,可以简驭繁,使你在中医浩瀚的林海中穿行,而不迷失方向。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指南针的意义,可以参阅《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和《四圣心源》这两本书,虽然理论上有些差异,但从这两本书中可以学习到很多与指南针相关的知识。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非专业医生
请勿试针试药

艾御享堂
中医心法的交流推广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