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对《伤寒论》第15条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太阳病误治的情况。太阳病患者应采用汗法进行治疗,而非下法。误下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或复杂化,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对于气上冲者,仍可用汗法解表;对于气不上冲者,则不可再用桂枝汤,需辨证施治。此外,还提到了桂枝汤和麻黄汤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在《伤寒论》第15条中,讲述了太阳病的一种误治情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误治。简单来说,误治就是错误的治疗方法。对于太阳病,正确的治疗方法应该是汗法,即通过各种方式让患者出汗,从而缓解病情。汗法是太阳病的治疗原则,无论你是选择喝汤药,如桂枝汤或麻黄汤,还是选择其他方式,如跑步、登山、烤火、蒸桑拿、喝热姜水、蒙头盖被,甚至是刮痧、拔罐、针灸、推拿等,只要能让你出汗,都可以视为有效的治疗方式。
但是,如果你不按照这一原则进行治疗,那么就可能出现误治。例如,你选择使用西药或打吊瓶来治疗太阳病,虽然症状可能暂时得到缓解,但这样做并没有根除疾病,反而可能埋下隐患。更糟糕的是,一旦时机成熟,这些未解决的病痛可能会以更严重的疾病状态出现。即使你选择的是中医治疗方法,但如果不是通过汗法来治疗太阳病,那么这也属于误治。例如,如果你选择使用下法来治疗太阳病,这不仅无法治愈疾病,反而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在《伤寒论》中,中医治病的方法被归纳为八种,它们分别是: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这八种方法被称为中医内治八法,也被誉为中医八大法门。其中,汗法主要用于表证的治疗。太阳病就是表证的一种,所以常常使用汗法。但值得注意的是,少阴病也是表证的一种,因此也可以使用汗法。然而,少阴病的汗法与太阳病的汗法存在差异,通常需要配合温法一同使用。
下法也是中医治病八法之一,主要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阳明腑实证是指患者通过排便将病邪排出体外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下法仅适用于阳明腑实证,并不适用于太阳病。在本条内容中,句首明确指出患者为太阳病,而非阳明病。因此,对于太阳病患者,应当采用汗法进行治疗,而非下法。
本条内容描述了太阳病患者接受攻下之法后出现泄泻的情况。这表明,对于太阳病患者,使用下法进行治疗是错误的,很可能是医生的误诊误治。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误诊误治呢?这可能与患者的病情有关。
例如,一个患有太阳病的感冒患者可能同时还存在便秘的问题,大便干燥无法排出。虽然感冒发烧给他带来困扰,但他可以忍受并挺过一个星期。然而,一星期没有排便会使他感到无法忍受,因此他可能会寻求中医治疗来解决便秘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会为了解决患者的便秘问题而首先考虑为他通便。然而,这样做是错误的。对于太阳病患者,应当采用汗法进行治疗,而不是下法。
患者当前所患疾病为太阳病,这是一种因感受外界风寒而引发的疾病。此时,患者的气血正在趋表抗邪,导致内里空虚,消化道容易出现问题。具体而言,可能会出现呕吐、便秘或便溏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与患者的体质有着密切关系。
如果患者平时的消化道功能较弱,那么在患太阳病后,由于气血趋表抗邪,消化道的气血会变得更弱。这种情况下,"胃失和降,气虚而不纳谷也",就可能出现呕吐。若患者素体阳盛,肠胃积热,或大肠积热,原本就耗伤津液。太阳病后,气血趋表抗邪,愈加重胃肠动力不足,而出现大便燥结。
若患者平素脾肾阳虚,太阳病后,脾肾阳虚愈发加重,水液气化无源,而导致便溏出现。然而,无论患者是否出现便秘或便溏,太阳病患者都不应采用攻下的治疗方法。因为攻下会损伤里阳,导致正气不足,使表邪有可能乘虚入里,加重病情。那么便秘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其实,只要使用汗法,发汗解表,表证一除,正气必然归里,那时消化道正气充沛,功能正常了,大便该下也就下了,溏泄该止也就止了,呕吐该停也就停了。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不需额外用药!
当然也有表证已解,便秘便溏等没有好的情况。这时我们再根据情况解决问题,该攻下就攻下,该止泻就止泻。总之,治病是有程序有步骤的,有表证必须先解决表证,否则就是误治,使病情复杂化。那么误治是否一定会导致病情加重或复杂化呢?也不一定。这取决于患者的体质。体质强壮的人可能经得起误治,而体质虚弱的人则经不起折腾。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误治,以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和伤害。
本条讲的就是太阳病而攻下,这种误治之后,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患者体质好,没事,即其气上冲者,说明病情还是太阳病,没有严重或复杂化。另一种情况是患者体质不好,气不上冲,那么就不再是太阳病,病邪可能入里了,复杂化了!那怎么办?对于气上冲者,还是太阳病,所以还用汗法解表。所以给他服桂枝汤,还是可以治愈的。
对于气不上冲者,就不再是太阳病了,所以就不能再用桂枝汤。该用什么汤?仲景也没说,但后面条文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也就是辨证施治的意思。因为这里只是说气不上冲,没说别的,所以没法判断到底变成什么病,也就没法确定怎么治。不管怎么治,反正不能再用太阳病的治法了。
其气上冲的,还是太阳病,还可以用桂枝汤。但还有个问题,句首冠以太阳病,没说是太阳伤寒还是太阳中风,那么误下之后,虽然太阳病的病性没有发生变化,但太阳病治法并非都用桂枝汤啊,还有麻黄汤啊!如果是太阳中风,用桂枝汤是顺理成章,但如果是太阳伤寒呢?太阳伤寒不可以用桂枝汤,难道误下之后就变成了太阳中风?没这个道理,太阳伤寒不会因为误下而变成太阳中风。那么这里为什么说"可与桂枝汤"?
因为太阳伤寒误下后,虽然病性没有发生变化,太阳病还是太阳病,太阳伤寒还是太阳伤寒,但毕竟是误下之后,患者的体质肯定不像原先那样强壮了,正气会衰减。虽然还没有衰减到病性改变的程度,但衰减是必然的!那么这时候,虽然还是太阳伤寒,但正气已虚,如果直接用麻黄汤发汗,患者可能就会出现大汗亡阳!那怎么办?两种办法:一个是亡羊补牢,先照常用麻黄汤,患者如果经得住折腾,汗出脉静身凉,病好了,那就没事了。
如果患者真的出现大汗亡阳,那就再用补救办法,比如用四逆汤回阳救逆,或者借鉴大青龙汤条文的补救办法,温粉粉之,或者独参汤,或者玉屏风汤等等,都可以救回来。这是一种办法,亡羊补牢法。另一种办法,是未雨绸缪法,也就是预先防范,不是误下伤阳了吗?那我就先给你温阳,恢复一下正气。恢复正气的方法很多,仲圣这里用的是桂枝汤,也算是对桂枝汤功效的进一步挖掘。
桂枝汤是个很好的温阳散寒,和胃健脾,气血双补的方剂。误下之后,里阳受伤,先喝点桂枝汤,恢复一下正气。待正气恢复之后,确实还是太阳伤寒,那么再用点麻黄汤发汗即可。这叫做防患于未然,不仅不会出危险,病情还可以稳步好转。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未雨绸缪,优劣显然可见。医圣选择了后者,可谓高明。
所以,太阳病误下之后,不管他是太阳中风还是太阳伤寒,先给他喂一碗桂枝汤再说。太阳中风的可能直接好了!太阳伤寒的,好不了,那么再来碗麻黄汤即可。讲到这里貌似整个条文都讲完了,但是还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没说。本条涉及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即气上冲。什么叫气上冲?气有很多不同含义。关于本条文中的气常见的理解有二:一是指有形的气;二是指无形的气血功能。
有形的气,比如嗳气,打嗝,呃逆等等,就是消化道里产生的气体,是废气。这些气体正常情况下是往下走的,从肛门排出去。但如果消化道蠕动慢,甚至反向蠕动,那么这些气体就下不去,就会窝在消化道里,形成腹胀,或者向上走,经过胃和食道,从嘴里出来,这就是打嗝和呃逆。
本条的气上冲,很多人理解为消化道的有形之气往上走,这是不对的。因为误下,用的是攻下方剂,是可以促进消化道向下蠕动的,否则大便怎么能排下去?肠道向下蠕动,大便都排下去了,消化道的废气反而往上走,这可能吗?可能性不大。所以这种理解不正确。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无形之气——就是阳气、能量、功能、气血。气上冲就是气血趋表,气血上行。气血趋表和气血上行是一个意思,就是趋于体表,趋于上焦。气上冲,在脉相上的表现,就是脉浮,脉促。脉促就是寸脉明显呈现浮相,这是气血趋表,尤其是趋于上焦的表现。
一般的脉浮,往往是寸关尺三部皆浮,这是气血旺盛,气血趋表也是上中下焦一起趋表,所以三部皆浮。太阳病一般脉是浮的,如果阳气不是很充足,不能做到三部皆浮,可能只有寸脉浮,那就是促脉了。
但误下之后,正气多少会有所损伤,所以没有那么充足的正气,做不到三部皆浮,只能寸脉浮,关脉和尺脉浮不起来,就形成了脉促。但即使关脉尺脉浮不起来,只要寸脉浮,那么病还是表证,还可以用汗法解表。所以,气上冲者说明气血趋表,还是表证,所以还可以解表,可与桂枝汤。不上冲者,说明气血已经不足以趋表了,那么病也就不是表证了,不是表证就不能解表,所以说不可与桂枝汤。
这里还注明"方用前法",即用桂枝汤原方,以及煎服方法,饮食禁忌都要遵循前面的条文。为什么注明这一句?因为桂枝汤的煎服方法和饮食禁忌都很重要。现代人服用桂枝汤,很少有啜热粥的,嫌麻烦。但不啜热粥,效果就不会那么好!这里注明方用前法,也是要喝粥的。本条讲可与桂枝汤,而不是桂枝汤主之,也是有深意的。说明这里可以用桂枝汤,但桂枝汤未必是最恰当的。
为什么?因为太阳病下之后,里阳已伤,有阳病转阴的可能,即使马马虎虎没有转阴,正气可能也不充沛。如果是太阳伤寒,误下之后,阳气不足,可以先喝桂枝汤恢复正气,然后再上麻黄汤。那么如果是太阳中风,不也有个正气不足的问题吗?那怎么办?仲圣这里没说,因为后面的条文会详细讲,这里省略了!
所以,这里只是马马虎虎地说可以给他桂枝汤,言下之意,桂枝汤可以愈病,但不是最佳选择。最佳选择是什么?桂枝加附子汤。当然,本条医圣没说,我们也就一提而已!后面还有太阳病下后的桂枝去芍药汤证,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等等,其中还会涉及下后伤阳和脉促等等问题。可见,仲圣写文章思维缜密至极。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非专业医生
请勿试针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