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经病证传变顺序:
六经传变的顺序历代争论非常大,到底疾病会不会传变,传变的顺序又是如何?是不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首先,本文不会给出太多似是而非的观点,应该肯定的是,疾病是会传变的,按照六经来划分疾病传变是非常合适的,至今还不能建立起来更好的疾病传变模型,至于现代医学对疾病的传变研究,还处于摸大象阶段,不可同日而语之。
其次,疾病的传变是有一定的普遍规律的,也就是有定势的,同时个别案例会存在跳跃性(相对于定势传变顺序而言)。现在我们就要弄清楚什么样的传变规律: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其反序如下: 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
这个传变顺序是基于《黄帝内经》《伤寒论》的理解整理出来的。这里我们要给出另外一种传递模式,基于五运六气,传变规律如下:
一年主气传递:
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其实就是: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
对比上面两种传递规律,
一个是地球的主气: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为地为主。
一个是地球的客气: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为天为客。
主气和客气的排序,就是少阳和太阴,交换了次序。
三阴三阳六经配十二经络
把三阴三阳按照一阴二阴三阴一阳二阳三阳和十二经络配对如下:
一阳:少阳(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经);二阳:阳明(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经);三阳:太阳(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经);一阴:厥阴(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经);二阴:少阴(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三阴:太阴(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其中:少阳、少阴,为枢;太阳、太阴,为开;阳明、厥阴为阖(闭)。重新解构三阴三阳次序图解,我们可以按照子午流注中一天十二时辰对应十二经络作图如下: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次序,我们重构出下图:
按照阳顺(顺时针)阴逆(逆时针)的原理,依然可以得出一阴二阴三阴,一阳二阳三阳的排序,如下图:
我们消化了三阴三阳的传递原理和次序之后,回到张仲景《伤寒论》理论体系中,以太阳经病为起点,来看待疾病的传变问题。
第一层传变关系:
1、太阳病,可以传少阳,也可以传阳明,同属阳经;2、太阳病,可以传少阴,互为表里;
第二层传变关系:
太阳病传变厥阴:
1、太阳病传变到少阳,再传变到厥阴病;2、太阳病传变到少阴,再传变到厥阴病;
太阳病传变太阴
1、太阳病传变到阳阳,再传变到太阴病;2、太阳病传变到少阴,再传变到太阴病;也不排除有其他的传变方式,这些传变模型都是为了描述疾病传变的普遍性规律寻找依据,建立数理关系。
二、六经病传变类型:
第一种是循经传。比如,太阳经的邪气传经,会传给阳明或少阳。究竟是传阳明还是传少阳,还不能下结论。有人按照太阳、阳明、少阳的顺序,认为太阳传阳明,阳明传少阳。不能这样理解循经传,太教条,这不叫辨证论治,而且邪气入阳明后不会再传。在太阳病篇,太阳病既有传阳明的,也有传少阳的,有多种可能。
临床上看,阳明病一般是不会再发生传变的。不管这个阳明病是从太阳传来的,还是从少阳传来的,只要传到阳明了,属于阳明病了,那么一般就不会再往其他的病传变了。一般是这样。
所以,“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比较符合临床实际。但是,阳明病真的就不会再发生传变了吗?
所以,如果患者已经确定传入阳明病了,那么我们就不用着急了。因为他不会再复杂化了。前期可以用白虎汤系列来解决,后期可以用承气汤系列来解决。都可以解决。所以有说法,叫做阳明无死症。但是,话虽这么说,阳明病往往病势比较严峻,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循经传多是由于正气不足,缺少抗邪的力量,哪一经抗邪的力量弱,就容易受到邪气侵袭。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太阳传阳明是由于足阳明胃经的津液不足,而太阳传少阳往往是由于气血亏虚,如“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非专业医生
请勿试针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