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可明,有伺与无伺以精微者为对象”

健康   2022-10-21 20:44   北京  




I.43 若憶想清静,似无自身,唯照耀对象,为无寻三摩钵地
“一旦记忆、觉知完全清净了,心地自身仿佛空无所有,唯有照亮所指称的对象,这就是所谓的无寻三摩地。无寻三摩地是那个「字、义、知」的认知过程都停掉了,整个心地和所专注的「对象」合而为一。在这个时候,不再有「我专注于“牛”」,或者「这个字所表示的“牛”这类的念头」,而是整个心念,或者说是整个「布提」,都成了「牛」,这才是真正如实体验「牛」,你才会完全认识牛最精微,最微妙的部分。”上一次分享我们读到了这一条,这条经文描述的是进入无寻三摩钵地,不再有认知的过程,完全专注于所专注对象最精微的部分。”
另一版本的翻译:“通过更加深入的止息心的作用,也就是自己对之前事物理解的记忆不再作用,更加呈现出纯粹的清晰外观。在冥想过程的主题,当我们理解的意思与之前的认知慢慢剥离的时候,我们逐渐获得更清晰,更接近对象现实或真实的知识。”仍然以上面提到「牛」的例子来说明,无论是认为「牛」「被宰杀来吃肉的」「被用来供养的这些认知都是基于以往我们对「牛」的记忆不断作用而产生的。当我们通过冥想止息心的作用,我们所理解的「牛」的意思便会与之前的认知慢慢剥离,不再对「牛」产生「被宰杀来吃肉的」「被用来供养的」的这类概念,更加呈现出接近其真相的认知。
这里分享一些实际练习冥想时的经验,首先,我们可以选择以呼吸作为标的物来进行冥想。起初我们在观呼吸时可能借由更多的技巧:比如呼吸的比例、横膈膜如何移动等等。当不断深入练习,便开始与这样的对呼吸的认知开始剥离,我们可能不再认知呼吸到底是吸少呼多、还是吸多呼少,而是会开始朝向气的层面或是通过呼吸更多感受心的模式...这是由粗大慢慢朝向精微的过程,也提示着我们,当借助一个标的物进入到冥想的时候,以往的经验和记忆应该慢被剥离,对事物会呈现全新的认知,才有可能转变旧有的模式如果我们总带着以往的经验来练习冥想,这是在不断加深旧有的记忆,并不利于转变意识模式。
其次,除了呼吸之外,是否可以选择其他标的物?答案是可以的,我们可以选择任何一个对象来进行冥想。不管使用什么样的冥想对象,在冥想过程中经历什么,出现任何的「体验」或者「相」,都是跟以往的记忆相关,是以往记忆被唤醒的结果。在不停的冥想过程里,这些潜意识的种子显化到意识层浮现出来。当这些被调动出来的潜意识里的「好」与「不好」的种子活跃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与所体验到的种种粘连,仅作为观察,它们便会变得枯竭不再发芽,这就是净化的过程。这里也提示大家,这些「好」与「不好」的种子的浮现,与我们选择的标的物无关,只是在冥想过程里借由选择的对象呈现。并且,净化的过程也是自动发生,只需要保持持续不间断的练习,但要放下对练习目标和结果的执着和努力。


I.44 同理可明,有伺与无伺以精微者为对象
“同样道理可以定义,有伺三摩钵地以及无伺三摩钵地所专注者乃精微之对象。如果你懂了有寻、无寻三摩钵地,同样的道理你也会明白有伺、无伺三摩钵地,就是不再有主、客、取分离的三角关系。在有伺、无伺三摩钵地,所专注的是「精」(精微)的对象;而有寻、无寻所专注的对象则是「粗」的。”


《瑜伽经》的解释摘自:
斯瓦米韦达·帕若提著《瑜伽经白话解》
此公众号仅做分享,不作为学术探讨。





推荐·课程
古典瑜伽系统课
古典瑜伽线上主题课
古典瑜伽企业课
古典瑜伽私教课
·咨询课程请添加微信:15001386911



易见小语
专注瑜伽 拓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