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注于一个真理,可以消除精神涣散。 ”
健康
2022-09-11 20:25
北京
上次分享到心的九种障碍以及伴随而来的几种现象:痛苦、挫折感、身体不安定、不受控制的呼吸。这一经继续阐述,如何对治?斯瓦米韦达大师提到:“为了要抑制那些干扰和障碍,唯有修炼唯一真实,也就是保持或「意念神在当前」。在静坐时心能够定下来的人,就不会受到第30句经所列的九种障碍及伴随而来的几种现象的影响。为了要对治干扰,就是修炼唯一真实,专一于一个念头,一个单一的认知单位而已。”也可以理解为,对治的方法是将向外投射的感官,完全专注于一处,把散乱的心摄受到一处。我们可能会产生疑问了,读书时候也是在专注的读书,是修炼专一的方法吗?斯瓦米韦达大师解释:“专心读书固然非常专心,但却没有专于一,因为书中的每个句子、每个字,都是个别的认知单位,都会形成一个念头。”我们的意识在专心读书的时候其实是不停的转换,念头也会跟着书中的文字和描述流向各个不同的点,心实际上是散乱的,并没有专注。这里斯瓦米韦达大师也说到,必须要「修炼」和「无执」才能让心完全受控,这里的「修炼」可以指向冥想和静坐,这样的「修炼」可以大大提升我们的心力,心能够自由地由我们引导。我们再来看在王志诚老师的翻译:“专注于一个真理,可以消除精神涣散。“现在大家的心都是比较散乱的,容易被控制和陷入各种各样的情绪之中。当我们可以花一些时间确定心的方向是朝向哪里或者说确定去认知一个相对性的真理的时候,生活中的所有喜怒哀乐都是过程和风景,便不会被乐所迷、被哀所惧。
I.33 养慈、悲、喜、舍心以对乐、苦、有德、无德者,心地因而清明愉悦。
培养以慈心对待在乐境的人,以悲心对待在苦境的人,以喜心对待有德之人,以平等舍心对待无德之人,由此心地变的清明而愉悦。斯瓦米韦达大师是这样阐述这句经文的:“专注于培养四种心态:慈、悲、喜、舍。慈是慈爱心;悲是悲悯、同理心;喜是喜悦心;舍是舍弃差异心。对于在乐境的人,我们对他们要友慈关爱;对于身陷逆境的人,悲悯同情他们;见到有人做了善行,要生欢喜心;对于做了恶行的人,不要有差别心,舍弃批判心,不要起负面反应,要平等看待他们。换言之,要行「中道」。这四个是整体的,你不可能只培养其中一种而不顾其余三种,如果没有其余三种,你任何一种都培养不起来。例如,见到有强者在欺凌弱者,强者固然是在做恶行,是无德之人,舍心说不要反应,要你仍然平等地去爱强者,但同时你对受欺凌的人也要起悲心。”分享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这根本是做不到的,我们见到所谓的恶人恶行的反应一定是反感或远离或批判等等,这里的恶人恶行可以指向一切让你感到不愉悦的人和事。这一条其实特别好的能指导我们的生活,当我们遇到所谓「无德之人」时,怎样面对才能使自己尽可能少受到波动、影响、伤害?我们是否可以先不急于下定论,是否可以先不急于去参与一场评论之战,是否可以先不急着批判...而是可否试着默默地去理解人性的一部分,去理解因果的法则,来达到心理上不起任何波动的状态,不受其干扰和影响。在认知的层面,当生活里遇到所谓的恶人恶行的时候而产生情绪和波动的时候,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人的认知结构都是基于自己的,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刺激到了我们某一层的认知结构。而在更大的相对真理的层面,「善」与「恶」最终都是需要被超越的。继续来看王志诚老师对这句经文的阐述:“心的平静来自对德行的培养,对幸福的人的友善和对不幸的人的慈悲,对有德的人的喜乐和对邪恶的人的冷漠。如果碰到一个幸福的人,我们大多数会羡慕他,乃至嫉妒他的成功,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学着为他感到高兴,就像为朋友的幸福快乐一样。如果有人感到不幸,我们应当为他感到难过,而不是雪上加霜的鄙视或者指责他。“别人的美德,容易激惹我们,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回想生活里我们在看到别人成功的时候,是否会升起一丝羡慕或者妒忌:“为什么不是我?”在别人遇到困境的时候,我们是否真心为他感到不幸,而不是庆幸:“还好不是我。”我们必须通过冥想(静坐),增加自己对每一丝念头精微的觉知力。这里并不是要强迫自己来做到一个看起来「好」的状态,在强迫和控制里会有更多的情绪呈爆发式的涌现。我们可以做的,也许就是不断认识真相、认识因果、闻思修,用新的认知来替换旧有的意识模式,再不停地回到生活里。当旧的模式逐渐被替换,也就意味着我们看待事情的角度开始转化,本句经文提到的“养慈、悲、喜、舍心以对乐、苦、有德、无德者”的状态是不需要控制,自然发生。《瑜伽经》的解释摘自:
斯瓦米韦达·帕若提著《瑜伽经白话解》
王志诚老师翻译《瑜伽经》
此公众号仅做分享,不作为学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