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 | “非亲陪伴”互助养老,杭州这么干

文化   2024-12-18 17:40   浙江  


“浙江某地推出‘跨代共居’模式,一批‘00后’入住养老院,用陪伴抵房租”“青年养老院爆火,‘80后’‘90后’提前养老”……“年轻人”与“养老”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却在今年以亮眼组合频上热搜、引发众议。


近年来,“多代同楼”“跨代共居”作为新型互助养老模式,已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多地的养老院试行,而杭州高新区(滨江)正是国内较早探索该模式的区域之一。在这里,跨代社交有效破解了老年人“精神孤岛”问题,“朝夕美好”的温暖图景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全文字数:2685字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1

双向陪伴:

“人生菜鸟”与“人生前辈”


“爷爷奶奶:邀请您参与‘多代同楼’音乐共创活动,下面是我们预创作的两首歌词。您可以在喜欢的歌词旁贴‘笑脸’,并用笔给歌词批注。”在滨江绿康阳光家园老年活动中心门口,一张海报上密密麻麻地贴满了笑脸贴纸,这是年轻陪伴者和老人友爱互动的印记。


滨江绿康阳光家园坐落于白马湖畔,是国内规模较大的“公建民营、医养结合”社会化运营项目,也是全省首批五星级养老机构之一。早在2019年,高新区(滨江)民政局便选定阳光家园作为“多代同楼”陪伴型养老项目的线下试点机构。


历经五年探索,“多代同楼”新型互助养老模式逐步成熟——以每月不少于10小时的陪伴服务换取免租入住的待遇,来招募年轻人入住养老机构,入住时限为一年,每月仅需支付300元的管理费即可,每年入住人员基本控制在10-20人之间。年轻人白天出去工作,晚上回来与老人共同生活。目前,该项目正在开展第四批陪伴者的招募工作。


▲“多代同楼”陪伴老人

“我们的陪伴对象主要是健康自理区的爷爷奶奶们,他们非常有活力。每名陪伴者都会结对2-3位老人。”小汪是第三批陪伴者之一,在迪卡侬(杭州)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工作,入住即将满一年。“与普通的养老志愿服务不同,‘多代同楼’模式让大家共同生活在这里。除了正常参加服务、组织活动,还有每天迎面遇见时的寒暄、问候以及不经意间帮助老人的点点滴滴。我们的陪伴更像是一种生活的融入。”小汪告诉记者。

王奶奶对第三批陪伴者赞不绝口:“他们很用心,才艺也很丰富,主动为我们组织了乒乓球比赛等各种活动,最近我们还在一起创作歌曲。我很喜欢和我结对的年轻人,很有责任心和爱心,有些没有结对的朋友还会羡慕我呢!”

“我的孩子都在美国,但是我舍不得离开这里。阳光家园里有我的老年朋友,还有一群有趣的年轻朋友。这里的生活很丰富,我很满足。”褚奶奶告诉记者。

▲“多代同楼”陪伴者IP及Logo 图源:滨江民政


小邱是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也是第三批陪伴者之一。谈起这段经历,他滔滔不绝地向记者分享陪伴的点滴和感悟。“80多岁的周奶奶喜欢打门球,她跟我说等再过两年打不动了,就改学画画”“许爷爷也80多岁了,但精神矍铄,二胡拉得非常好。他之前让我教他用手机拍视频,我本来以为他想记录生活,没想到是为了拍自己拉二胡的动作,想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小邱感慨道,“爷爷奶奶们身上有许多令人敬佩的特质,我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些都在影响着我。与老人们相伴,也会让我经常主动思考生命的意义,意识到要珍惜当下。”

“老人们其实不希望我们把他们当作需要被帮助的人。我们与老人们的关系,更像是我们在这次共创歌曲的歌词中写的那样——亦师、亦友、亦知己。其实陪伴是双向的,他们也会和我们分享很多人生故事和经验。”小汪说道。

2

制度完善:

新模式有需求更有难度


城市中的年轻人被房租“打败”,养老院的老年人被孤独“击垮”。养老机构用空闲床位做“报酬”,交换助老陪伴,“多代同楼”互助中的双方既是获益者又是施予者,本质上可以实现互惠双赢。


对于养老院来说,养老服务人手短缺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尤其因待遇偏低、职业认可度较差,大量年轻人不愿进入养老服务行业。而“多代同楼”模式在盘活闲置资源、弥合代际矛盾、缓解养老供需矛盾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小叶是阳光家园一名“90后”社工。以前,因为养老院里的年轻人不多,小叶除了组织、管理老人的日常活动,还要帮助许多老人解决电脑、手机的“小麻烦”。“有时候下班回家了,我就没法及时帮老人们面对面处理。如今有了入住的陪伴者,即使在晚上,老人们也能找到年轻人帮忙及时解决问题,我也更加安心了。”小叶告诉记者。


“建议适当延长入住时间。一年时间有点短,爷爷奶奶们刚和我们熟悉起来,又要重新接触新的陪伴者。同时,我也开始深刻理解养老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我和几名陪伴者又报名了第四批陪伴者,希望可以再次入选。”小邱说。


▲杭州滨江绿康阳光家园 图源:绿康医养集团


从某种角度来看,“多代同楼”模式不失为一种可以吸引且正确引导更多年轻人客观认识养老行业的有益方式,从而助力养老行业与新生力量逐步实现双向奔赴。不过,在吸纳年轻人才方面,“多代同楼”模式仅仅是一种有限且暂时的力量补充,不能代替人才培养、职业体系建设等制度建设。

当然,保障高质量的陪伴服务才是实现“多代同楼”可持续运营的关键。在高新区(滨江)民政局发布的招募陪伴者的公告上,报名条件有十条之多。除了要求申请人在高新区(滨江)工作或创业、在市区无房,还对申请人的学历、专业背景、身体健康、有无犯罪记录、公益精神、陪伴时间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要求。

“选人是首要环节,我们一直非常谨慎。去年发布第三批陪伴者招募信息时,我们收到了200多名人员的报名材料,经过初选、面试、体检、心理测试等多环节,最终挑选了16名陪伴者入住阳光家园。我们尤其会对陪伴者的职业、人品、性格、才艺、公益精神等方面进行重点评估。”阳光家园相关负责人表示,“入住后,我们还会针对老年人和陪伴者的‘个性特长+文化标签+日常习惯+生活画像’服务场景和陪伴事件进行设计,确保双方精准匹配。”

▲滨江区第三批“多代同楼”陪伴者签约仪式

“高新区(滨江)民政局为‘多代同楼’项目制定了培训制度、宿舍管理制度、服务制度、服务满意度调查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入住协议等一系列规章,严格把控人员筛选、人员匹配、陪伴培训、服务监督、退出机制等重要环节,确保服务的优劣有度可量、有章可循。”高新区(滨江)社会养老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部分网友提出了一些质疑,如作息不同会对老年人的生活造成影响、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年轻人入住养老机构会对养老资源造成挤占等。阳光家园相关负责人回应:“我们始终是把老年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我们将十几位年轻人集中安排在某一楼层,与老年人的楼层适度分离,双方在作息时间上并无影响。通过前期的严格筛选和过程的监督管理,可以确保老年人的安全。阳光家园的养老床位相对充裕,年轻人入住的名额设定以保证养老床位资源充裕为前提,短期内也没有扩充名额的计划。”

3

聚焦社区:

场景拓展实现互助广覆盖


纵观国外,“多代同楼”“跨代共居”模式有许多成功的实践案例,应用场景也非常丰富,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西班牙地中海港口城市阿利坎特。最初,西班牙政府为老年人量身打造了“老人村”,尽管生活环境优良,但老人依旧感到很孤独,因此阿利坎特市政府在2003年推行“跨代共住计划”,让收入低、有爱心、有社工经验的青年入住“老人村”。又如2005年,德国开始探索“多代屋”项目,通过构建无血缘关系的多代居民会面的公共场所,保证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从其他代际交往中获得生活服务与精神支持。再如,美国有一个“跨代共居”网站Nesterly,年轻租客和老年房东互相聊天,匹配成功后签订家庭共享协议并组建“新家庭”,网站提供管理租金、保险、后续追踪和冲突调节等服务。日本东京多摩市的一家共居住宅公司让租客以类似家庭的生活方式共居,成员包括老人、小孩、单身青年以及小家庭等群体,他们有自己独立的起居室,但共享厨房、餐厅、洗衣、屋顶菜园等公共空间。


▲美国“跨代共居”网站Nesterly


聚焦国内,相关调查显示,我国九成以上老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同时,早在十多年前,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上海在“十一五”规划中就率先提出了“9073”模式(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这也成为日后国内养老服务体系设计的“风向标”。也就是说,要想真正实现“多代同楼”互助养老模式广泛覆盖,让更多老人、青年受益,应用场景向社区延伸将是国内未来发展的趋势。


今年6月,杭州高新区(滨江)推出社区版“多代同楼”非亲陪伴项目,集结首批20名有缘有爱的“饭米粒”(FAMILY谐音,是对青年陪伴者的昵称)与老人正式结对。年轻人分别来自互联网、产品研发、医学生物、教育培训、社会工作等多个领域,平均年龄27周岁。经街社走访,选出20位急需陪伴的独居、空巢老人,他们平均年龄为77.6周岁。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陪伴者与老人互为家人,实行“一对一”结对入户陪伴。年轻人每月提供不少于10小时的陪伴服务,可获得由政府提供的租房补贴、定点食堂的就餐优惠以及其他爱心礼包。


高新区(滨江)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社区版‘多代同楼’项目坚持‘同楼’的原则,根据陪伴者和老人家庭住址的物理距离,结合陪伴者的特长和老人需求情况进行结对匹配。接下来,高新区(滨江)将依托街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公共空间增加代际交流互助场景。”



“积极老龄化”的公民生活——来自芬兰的享老启示
杭州优质养老机构哪家强?建议收藏




创刊于2003年的《杭州》杂志,始终坚持内容为王,以优质内容占据宣传高地。创刊以来,《杭州》杂志立足杭州城市特色,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指导基层、聚焦民生、探讨热点,将前沿的城市理论和丰硕的实践成果向社会各界传播。创刊以来,荣誉不断。2024年,《杭州》杂志“视点”栏目获评全国党刊“十佳”品牌栏目、第七届华东地区期刊“优秀栏目”,3件作品获全国党刊优秀稿件一等奖。杂志文章《以“赛”“会”之城,崛起一座“国际杭”》获2023年度浙江新闻奖报刊类三等奖。



从国内首个吴越国史专题博物馆——吴越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到杭州足球学院在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挂牌,从“国之重器”杭州超重力场项目即将进入第一阶段试运行到第二届“良渚论坛”在杭州开幕,近期的杭州动作频频,按下了发展“加速键”。


杭州要建一座怎样的吴越名城?如何在全国足球改革发展大局中勇当弄潮儿?站在“后亚运、两万亿、超大城市”的新发展阶段,杭州如何更进一步?


……


这一切都能在《杭州》杂志中找到答案。


认识杭州,读懂杭州,从《杭州》杂志开始。




怎样订阅《杭州》杂志? 


《杭州》杂志为公开发行的半月刊,

刊号CN33-1361/D,

全年订阅价格360元。

订阅杂志请联系:徐老师 0571-85253918

欢迎各大机关企事业单位订阅!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杭州杂志」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作者 | 杨佩佩
版式 | 毛婷
审核 | 张维维 金立山 林军
本文刊登于《杭州》杂志2024年第17期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杭州杂志

杭州杂志
探讨城市发展特色,引领幸福和谐生活,推动城市科学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