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某地推出‘跨代共居’模式,一批‘00后’入住养老院,用陪伴抵房租”“青年养老院爆火,‘80后’‘90后’提前养老”……“年轻人”与“养老”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却在今年以亮眼组合频上热搜、引发众议。
近年来,“多代同楼”“跨代共居”作为新型互助养老模式,已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多地的养老院试行,而杭州高新区(滨江)正是国内较早探索该模式的区域之一。在这里,跨代社交有效破解了老年人“精神孤岛”问题,“朝夕美好”的温暖图景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全文字数:2685字
1
“爷爷奶奶:邀请您参与‘多代同楼’音乐共创活动,下面是我们预创作的两首歌词。您可以在喜欢的歌词旁贴‘笑脸’,并用笔给歌词批注。”在滨江绿康阳光家园老年活动中心门口,一张海报上密密麻麻地贴满了笑脸贴纸,这是年轻陪伴者和老人友爱互动的印记。
滨江绿康阳光家园坐落于白马湖畔,是国内规模较大的“公建民营、医养结合”社会化运营项目,也是全省首批五星级养老机构之一。早在2019年,高新区(滨江)民政局便选定阳光家园作为“多代同楼”陪伴型养老项目的线下试点机构。
历经五年探索,“多代同楼”新型互助养老模式逐步成熟——以每月不少于10小时的陪伴服务换取免租入住的待遇,来招募年轻人入住养老机构,入住时限为一年,每月仅需支付300元的管理费即可,每年入住人员基本控制在10-20人之间。年轻人白天出去工作,晚上回来与老人共同生活。目前,该项目正在开展第四批陪伴者的招募工作。
▲“多代同楼”陪伴者IP及Logo 图源:滨江民政
2
城市中的年轻人被房租“打败”,养老院的老年人被孤独“击垮”。养老机构用空闲床位做“报酬”,交换助老陪伴,“多代同楼”互助中的双方既是获益者又是施予者,本质上可以实现互惠双赢。
对于养老院来说,养老服务人手短缺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尤其因待遇偏低、职业认可度较差,大量年轻人不愿进入养老服务行业。而“多代同楼”模式在盘活闲置资源、弥合代际矛盾、缓解养老供需矛盾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小叶是阳光家园一名“90后”社工。以前,因为养老院里的年轻人不多,小叶除了组织、管理老人的日常活动,还要帮助许多老人解决电脑、手机的“小麻烦”。“有时候下班回家了,我就没法及时帮老人们面对面处理。如今有了入住的陪伴者,即使在晚上,老人们也能找到年轻人帮忙及时解决问题,我也更加安心了。”小叶告诉记者。
“建议适当延长入住时间。一年时间有点短,爷爷奶奶们刚和我们熟悉起来,又要重新接触新的陪伴者。同时,我也开始深刻理解养老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我和几名陪伴者又报名了第四批陪伴者,希望可以再次入选。”小邱说。
▲杭州滨江绿康阳光家园 图源:绿康医养集团
3
纵观国外,“多代同楼”“跨代共居”模式有许多成功的实践案例,应用场景也非常丰富,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西班牙地中海港口城市阿利坎特。最初,西班牙政府为老年人量身打造了“老人村”,尽管生活环境优良,但老人依旧感到很孤独,因此阿利坎特市政府在2003年推行“跨代共住计划”,让收入低、有爱心、有社工经验的青年入住“老人村”。又如2005年,德国开始探索“多代屋”项目,通过构建无血缘关系的多代居民会面的公共场所,保证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从其他代际交往中获得生活服务与精神支持。再如,美国有一个“跨代共居”网站Nesterly,年轻租客和老年房东互相聊天,匹配成功后签订家庭共享协议并组建“新家庭”,网站提供管理租金、保险、后续追踪和冲突调节等服务。日本东京多摩市的一家共居住宅公司让租客以类似家庭的生活方式共居,成员包括老人、小孩、单身青年以及小家庭等群体,他们有自己独立的起居室,但共享厨房、餐厅、洗衣、屋顶菜园等公共空间。
▲美国“跨代共居”网站Nesterly
聚焦国内,相关调查显示,我国九成以上老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同时,早在十多年前,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上海在“十一五”规划中就率先提出了“9073”模式(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这也成为日后国内养老服务体系设计的“风向标”。也就是说,要想真正实现“多代同楼”互助养老模式广泛覆盖,让更多老人、青年受益,应用场景向社区延伸将是国内未来发展的趋势。
今年6月,杭州高新区(滨江)推出社区版“多代同楼”非亲陪伴项目,集结首批20名有缘有爱的“饭米粒”(FAMILY谐音,是对青年陪伴者的昵称)与老人正式结对。年轻人分别来自互联网、产品研发、医学生物、教育培训、社会工作等多个领域,平均年龄27周岁。经街社走访,选出20位急需陪伴的独居、空巢老人,他们平均年龄为77.6周岁。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陪伴者与老人互为家人,实行“一对一”结对入户陪伴。年轻人每月提供不少于10小时的陪伴服务,可获得由政府提供的租房补贴、定点食堂的就餐优惠以及其他爱心礼包。
高新区(滨江)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社区版‘多代同楼’项目坚持‘同楼’的原则,根据陪伴者和老人家庭住址的物理距离,结合陪伴者的特长和老人需求情况进行结对匹配。接下来,高新区(滨江)将依托街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公共空间增加代际交流互助场景。”
创刊于2003年的《杭州》杂志,始终坚持内容为王,以优质内容占据宣传高地。创刊以来,《杭州》杂志立足杭州城市特色,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指导基层、聚焦民生、探讨热点,将前沿的城市理论和丰硕的实践成果向社会各界传播。创刊以来,荣誉不断。2024年,《杭州》杂志“视点”栏目获评全国党刊“十佳”品牌栏目、第七届华东地区期刊“优秀栏目”,3件作品获全国党刊优秀稿件一等奖。杂志文章《以“赛”“会”之城,崛起一座“国际杭”》获2023年度浙江新闻奖报刊类三等奖。
从国内首个吴越国史专题博物馆——吴越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到杭州足球学院在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挂牌,从“国之重器”杭州超重力场项目即将进入第一阶段试运行到第二届“良渚论坛”在杭州开幕,近期的杭州动作频频,按下了发展“加速键”。
杭州要建一座怎样的吴越名城?如何在全国足球改革发展大局中勇当弄潮儿?站在“后亚运、两万亿、超大城市”的新发展阶段,杭州如何更进一步?
……
这一切都能在《杭州》杂志中找到答案。
认识杭州,读懂杭州,从《杭州》杂志开始。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杭州杂志」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