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作文有窍门》阅读心得
今日特别推荐——《教作文有窍门》,著者是优秀的“作家老师”崔蕾。
本书属于大夏书系中作文教学里的一本,旨在帮助一线教师解决“作文难教,教作文最累”的问题。
崔老师认为作文是可以教也是必须教的。同时,作文教学也有着明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那么作文课上教什么呢?“找米”和“熬粥”,作文课的教学中心应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把米熬成粥”。读后,我收获很大,可借鉴意义极强。借今天的机会,和朋友们一起分享:
一、“生活秀”
这里讲到的“生活秀”其实就是再现生活。无论是写景还是记事,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专注于当时当事,对生活的细节留意的并不多。
我们借助图片、视频、表演、分步展示等方式将生活在课堂上再现,让学生真正做到认真观察。将“写真”作为训练的目标,备好熬粥的“米”。
二、多问几个“怎么样”
当学生由三年级过渡到四年级时,会经历由“写清楚”到“写具体”的难题。那么,如何帮助孩子面临这一困境呢?
首先,明确“写得多”并不意味着“写具体”,当然也就不能等同于“写得好”。我们可以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多问问“怎么样”——他这件事情开始时怎么样?后来怎么样?结果又怎么样?他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他说了什么?用什么语气说的?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这样想啊……
假如孩子在日后作文中能经常把这些问题思考一番,并且都将它写清楚,文章也自然会长出血肉,变得具体起来。
三、靠谱想象
想象作文是孩子们的最爱,他们的想象力强于一般的成人且充满童真。但孩子们的想象文章经常天马行空,很“不靠谱”。怎么办呢?直接告诉孩子们“艺术真实”的定义一定是不可取的。我们可以借助《西游记》来举例,问问孩子们孙悟空和猪八戒与现实生活中的猴子和猪有哪些相似点?又有哪些差异?
我们在对比中发现二者身上有原本动物所具有的特点,也发现他们身上存在作者合理的加工,从而体会到何为“靠谱想象”。
四、描写的三步骤
朱自清先生说:“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能轻易放过。”
孩子们由于年龄过小,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往往不细致,容易停留在表面上,所以在作文中对事物的描述也就较为笼统。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刻意的对描写进行练习,将其分为三步骤——叙述、形容、比喻。
就以我们课文中学过的句子为例:“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在我们分析观察后,对一些简单句进行改写,再在改写的基础上,将这种描写应用于我们日常的习作中。
这样的训练虽然是片段的,但这种刻意练习却可以帮助我们将作文完成得更加生动。
五、写出感情的“波浪线”
好的文章从哪里来呢?真情实感才是好文章。那感情又从哪里来呢?从我们的感受、感觉、感动中来。
一篇文章的情感不应是一潭死水,而应是波澜起伏的,只有曲折蜿蜒才会足够吸引人,也才足够动人。
在一篇文章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善于发现自己情感的变化,善于体会自己情绪的转折。在文章中将其体现出来,完成情感的波浪线。
六、议一议,画龙点睛
写完作文并不是作文课的结束。“作文讲评课”相对于“作文指导课”而言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我们可以共赏片段、共改片段,让学生参与进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教师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总体上肯定,但在细节上提建议。
作文修改过程中的“面批面改”会对作文提升一个台阶产生积极的作用。 习作之难不难在其本身,而多在于教之不得当,练之不得法。
教作文是要讲究一点方法的。这本书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提出了58个建议。这58个建议可操作性极强,能够丰富我们的作文课堂,帮助学生在练中学,在学中悟。
作者风采
刘赵晶,中共党员,一级教师,文学学士。从教十年,担任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多次荣获荣誉称号,参与省市区级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喜爱。始终相信种子的力量,向下扎根,向阳生长,终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供稿:刘赵晶
文编:王海玲
终审:邵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