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8日,我在微信上发了第一个朋友圈,文案是这样写的:“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选自莫泊桑的小说《一生》。
那个时候我并不了解莫泊桑,只知道他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的书值得一看。直到读了三遍《一生》,才发现那就是莫泊桑的一生。且不说他小说中关于“女性的婚姻幸福和人生的多变”,就单单说一说关于“孩子的教育”这一话题,就让人陷入深思。
书中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无论怎样,都不能基于自身的欲望和满足来培养孩子。任何过度的严厉和过度的溺爱,都是有害的。过度严厉,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就会心灵扭曲;过度溺爱,会使孩子过分依赖,耽误孩子的教育,最后一事无成,甚至沦为“啃老族”。就像书里的安娜一样,用一生紧紧想抓住的,到头来一个也没有抓住。
那个时候我就在想:一个作家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作品?又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作品?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开始阅读莫泊桑的其他作品,如《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归来》、《漂亮朋友》等,他对底层民众的同情、对拜金主义的讽刺、对爱情的怀疑、对家国的热爱,各种复杂的情感集于他的文字里,让人读着读着竟有些悲悯。结合他短暂的一生,不难看出各种生活对他所造成的极大影响。
后来,我又慢慢地迷上了“先锋文学”。在马原、苏童、余华、格非的作品里,看到很多关于人性、叛逆、虚无、命运等作品,被刺激的大脑又开始了各种追溯与探索。在那个时代,人们面临现实经济潮流的挑战,遭受各种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一直信奉的固有的精神枷锁与现实的理想和价值产生了巨大的冲突,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伟大作品。
对于自己,更多的则是开始理解文学与生活、文学与现实、文学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深究文学作品里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情感纠葛、复杂性格背后的故事,从而引发了我对心理学的研究。
因为有了如上的阅读经历,我开始迫切想了解作品背后的作家行为和作家思维,也就是要了解人,于是才有了对心理学的初步研究。
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和《梦的解析》是我最早看过的心理学书籍,潜意识、无意识以及通过精神分析技巧去治疗病人等,都让我逐渐对“人”本身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自觉与不自觉的行为,都会对生活、学习、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后来走上了教师岗位,遇见了我的第一批学生。那是一群七八岁的小孩子,生长在秦岭山下。由于各种生活环境和生存问题,每个家庭都有一些心酸的故事,导致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些许性格问题。他们天真快乐的笑容里,总藏着胆怯和落寞。为了尽最大可能帮助这群孩子,保护他们幼小的心灵,我开始阅读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性格心理学》,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等。
这些根本性的书籍让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儿童成长的特点和奥秘,了解儿童性格形成的原因和规律,了解问题儿童的心里状况,甚至学会一些小技巧帮助孩子们更健康地成长。我还记得班上一名因父母离异,父亲换上精神病离家出走,跟随80多岁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小男孩,性格自闭、不愿与人沟通、亲近,也不愿和大家交流、游戏。后来在我的帮助和引导下,慢慢变得开朗,如今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这些根本性的书籍让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深度。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四个阶段中提出小学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他认为,这一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这也就是课堂强调的真实情境教学,将学生带入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将抽象的问题具像化,将低阶思维转化为高阶思维。
这些根本性的书籍让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有了更多的方法和理论支撑。阿德勒在《性格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人是一种社会性存在,多重性格的组成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孩子的成长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教育的影响也就更加突出,我通过让孩子亲近自然、理解家人朋友、参与游戏活动、独立思考等,丰富她的情商和责任感,以及对社会的使命感。
这些根本性的书籍,改变了我对生活、学习、工作的理解方式,提高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升了我自身的文化修养。
我对自己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成为一名专业型教育管理者,形成具有个人教育理想的教育理念,并能在实际教育生活中尝试运用。结合目前对自己专业能力及现状的分析,以及当下教育界所提倡的新理念、新概念,我给自己选定了这几本书籍作为根本性书籍,《大概念教学》、《布鲁姆目标分类学》、《项目式教学》。接下来我将就《大概念教学》这本书做细致的分析。
《大概念教学》是刘徽教授所写的一本关于教学变革的前瞻性书籍。它在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现在与未来之间搭建了一座牢固的桥梁,它为当下大单元教学提供了新的路径。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各学科的终极目标。那核心素养是什么呢?课标中这样阐述: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要真正落实这一目标,就要真正理解大概念,形成一定的专家思维。从而将大概念和单元教学相配套,将目标具体化,建构“课程——单元——单课”的下沉通道,从而将素养目标落实在每一节课中。
因此如何将现有的教材进行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设计就是我接下来研究的重中之重,在尝试设计中进行课堂的新探索,发现问题、寻找差距,用单元整体教学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前后联结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建构自己的学习知识框架,让知识如同脑神经一般发散又联结,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尤其是在单元与生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形成思维范式,最终让学生实现有深度地学习。
今天立下的flag,就是我未来的学习方向。愿专业阅读之路,我能走的更加坚定。
END
喜欢诗歌
偶尔写写心情
脚踏实地
且追寻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