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通过语言美、形象美、内涵美等特点,唤醒读者对真的追求,对善的向往,对美的启迪。教师在童话阅读教学中应重视语言工具训练特点,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与阅读兴趣,注重对学生美的培育。
童话教学,重在朗读。学生在阅读和想象中体会童话的语言表达的魅力,脑海中童话故事里的人物形象也随之丰满起来。邢娟老师在培训中讲到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境地朗读。邵建成老师谈到教师要重视学生想象力,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孩子展开联想去阅读童话,同时边读边想象画面,不自觉想象就与童话故事相同步。
童话教学,点在时机。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是阅读童话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们丰富的想象更能感受到童话中独特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把握学生的学情,倒推思考童话故事之所以经典的原因,拆解为教学要点,依据新版课程标准设定学习目标。例如新课标对童话教学要求之一是“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去讲述童话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采取各种学习策略,以指导为主,学生的自主阅读讨论为辅,在课堂上尽量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鼓励学生积极表达,通过理解讲述童话故事。
童话教学,贵在关联。教师在童话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童话故事的丰富想象和神奇的场景。学生联想进入角色,把自己想象成那个人物,和人物产生共鸣,继而萌发对真善美的向往追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渴望阅读文本。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表演、朗诵、讲故事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语言活动,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通过阅读带动写作。
感谢邢娟老师,给我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童话教学策略培训。在节前嘈杂的氛围里,在人声鼎沸的夜空下,邢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述仿佛是一泓清泉给沉醉的夜晚注入了清甜和惬意,启迪教师不忘初心,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激发学生对美好品质的向往追求。
听了邢老师的分享,对于如何帮助孩子更好的复述童话,我收获良多。在帮助孩子复试的过程中,支架不必可少。我们教材中也搭建了不少支架, 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利用教材重中的这些支架。第一,图画支架。借助图画讲故事在第一学段童话教学中出现的最多,这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相符,可以说每个孩子天生就是“看图说话”的高手。统编教材中第一次出现讲故事是在二上《小蝌蚪找妈妈》这个童话,课后习题的五幅图记录了青蛙的成长经历,能够帮助学生厘清课文内容,帮助学生讲好故事。第二,词句支架。借助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讲好故事,也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方法,具有简洁易操作的特点。课后练习中出现的这些词语或句子,一般是提示故事主要内容,或揭示童话内涵的。如,意大利作家达·芬奇的《小毛虫》,课后讲故事练习旨在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借助词句讲故事的能力。“小毛虫、茧、蝴蝶”三个词语提示了小毛虫的三个变化阶段;“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这两句话帮助学生回忆故事情节,同时也揭示了童话精神。借助这些词句的提示,学生可以将小毛虫的变化经历讲清楚。第三表格支架。表格支架在中高年级的童话复述中运用的比较多,此阶段学生的思维已经逐步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简洁明了的图表,能够帮助学生很快厘清童话内容,把握故事要点。如:三下《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课后复述练习:默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再借助表格复述这个故事。表格梳理为学生复述故事搭建了学习支架,学生借助表格提取关键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将信息串联起来,因为这是一个对比型结构的童话,学生易于把握人物性格,在有序、有趣中复述故事,达成目标。
一、保护童真与想象力
1. 尊重独特理解
小学生对童话有自己天真的理解,教师应尊重这些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例如,对于童话中魔法的理解,学生可能有千奇百怪的想象,这都是宝贵的。
2. 鼓励幻想
童话充满奇幻元素,要鼓励学生在童话的情境中尽情幻想。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在奇幻世界中的经历。
二、强调道德教育与价值观传递
1. 自然渗透
童话往往蕴含着道德教育意义,如诚实、勇敢、善良等价值观。教师要自然地将这些价值观渗透到教学中,避免生硬的说教。
2. 引导思考
让学生思考童话中的道德困境,引导学生思情节背后的意义。
三、关注语言特点
1. 生动性教学
童话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童趣。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语言风格,让学生感受语言的趣味性和画面感。
2. 词汇积累
童话课文中有很多适合小学生积累的词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如描写人物外貌、性格的词汇,描写景物的词汇等。
四、注重情节与人物分析
1. 情节连贯性
确保学生理解童话情节的连贯性,因为童话情节往往环环相扣。所以每个情节都要让学生理解清楚。
2. 人物形象塑造
分析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人物的外貌、性格、行为等。
通过邢老师的培训,我学习到了几种很有用的阅读教学策略,也引发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反思自己在童话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我发现最大的问题是:儿童缺位。
童话原本是以幻想为核心,以拟人、夸张、变形等为主要艺术手段,满足于表现人类普遍愿望的适合儿童欣赏和接受的叙事文学样式。”作家通常用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写故事,把真善美的世界展现给儿童。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儿童所喜欢的童话是游戏的快乐、幻想的世界和绝对的自由。童话作为儿童文学作品,体现了一种游戏的精神。
然而,我们老师往往会把落实单元的语文要素视作解读童话文本的全部任务,以成人的视角解读童话,以贴标签的形式把语文要素强加给儿童。原本有意思的童话学习,学生学得索然无味。上课环节一般会以“激趣导入——初读感知——字词学习——精读理解——感悟主旨”这样的方式进行,看似没问题的环节其实不一定适用于每一篇童话,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是对童话文体特征的忽视。教学中我们还可能会出现对学生学习的过分指导干预,对情节关系的过于纠缠,对课文字词修辞的失衡讲解等问题。
为了营造这样的氛围,活跃课堂气氛,童话教学时常常进行角色表演,形成“逢童话必演”的现象,学生表演也往往依照课文原文,原封不动地背诵角色对话,缺乏创造性,教师也少于对学生的台词、动作、表现力进行点评指导,这种方式,除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缺乏实质性作用。
因此,在我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尝试着使用两个方法:
一、问题设计有情境
问题情境既可以锻炼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也可以激活学生原有认知中的相应知识模块,使学生做好思考的准备,有利于指引学生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动机
二、放飞心灵有游戏
儿童热爱游戏,童话也具备了游戏精神,在童话教学中,插入儿童喜爱的游戏,可以极大地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比如看图猜内容,由此吸引学生注意;比如闯关游戏,可以解决童话所承担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任务;比如角色扮演,感受童话的角色形象,调动学生的身体;还有自由创作,不断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等等。通过有效的游戏,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儿童的参与度提高了,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更深层的感受童话。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游戏设计,应要贴合文本,合理设计,将儿童的生活和游戏联系起来,在游戏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想象力。
通过今天的培训和思考,希望对我今后的第一学段的童话教学有所收获,同时也将会成为我童话教学的理论依据。
“没有一朵花从一开始就是花。”每一次的学习与探索,都是对自我能力边界的拓宽,对小学语文教学理解的深化。这次培训不仅让我们掌握了更多实用的技巧和策略,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语文教师对童话阅读教学的热情,以及对持续学习和创新的决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