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穆迪的动作
近两日,两则海外评级下调的新闻炸锅。
1) 6月22日,穆迪公告,授予碧桂园“Ba1”企业家族评级,撤销其“Baa3”发行人评级;同时,将其高级无抵押评级由“Baa3”下调至“Ba1”;评级展望由“审查中”调整为“负面”。
2)6月14日晚,穆迪发布的评级报告将复星国际有限公司Ba3的公司家族评级列入下调观察名单,还将Fortune Star (BVI) Limited所发行债券的Ba3有支持高级无抵押债务评级列入下调观察名单,上述债券得到复星无条件及不可撤销的担保。
一个是民营地产No.1,一个是民营投资No.1,共同的特征都是财务杠杆高,撞上惨烈的信用收缩,原有的经营模式受质疑。相较复星本就是投机级,且仅列入负面观察,碧桂园的投资级下调显得更为猛烈。
截至今日,二者相关主体部分海外债券价格基本腰斩,6月以来碧桂园境内成交出现数笔60元的惊悚成交。复星系境内主体复星高科表现较为平静,今日暂未录得异常成交,近半年基本成交在96元以上。
面对评级下调,二者态度均较为积极,一方面发布公告回应,另一方面主动提前赎回或高管下场认购。5月27日,作为上交所搭台的座上宾,碧桂园与机构投资人交流较为深入,但地产链条迟迟不见起色的困境使得恐慌情绪仍在蔓延,部分机构已临近风控的涯边,纵然是行业头牌,“民营地产团灭”的说法似乎比年初还要响亮……
2.机构的抉择
后台不少朋友问起小Moody为什么3个多月没更新,先说一句抱歉,再来胡乱为懒惰开脱——因为前期在忙着配债,短端城投和产业下到极致,直至“资产荒”后也没啥策略可写,加上大京城坚定不移抗疫,只好断断续续居家养肥。
从去年底地产陆续暴雷到上半年融创最终倒下,小Moody的观点没有大的变化,政策底已经出现、行业仍未反转、主动下场救助主体的可能性不大,但需要更为积极的宽松托底。具体可参见上一篇《等待春天》,只是“缩表”和“被动去杠杆”确实痛苦,尤其是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全国销售端未见好转,疫情接棒压制一线需求……地产行业和地产债券的企稳大幅慢于机构预期。
时至半年,一边是城投和央国企的收益率低到令人发指,一边是民营地产雷声不绝、纷纷坠落,内外部评级密集下调,信用债可投库过度拥挤……一边是经济学基本原理与市场经验将周期的认知刻入你的大脑,在如此韧性十足、需求庞大的国内经济大厦里,似乎政策进一步发力是大概率事件,从销售端反馈的企稳终会看到;一边是风控与委托人的压力堪比泰山压顶,甚至公司领导的眉头也是黑云一片,之前的逻辑和信心开始动摇,某种没有提早跑路的懊悔翻腾不已,头顶的大锅边似有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寒光……作为投资经理、信评乃至机构,又一次陷入两难的境地,有人留言问小Moody该怎么办?
其实也不难,解决两难或是犹豫不决的办法,要么做最坏的打算,要么就回到初心。1)做最坏的打算,对于投资经理和机构,聚焦的肯定是仓位和账户,绝对与相对金额,到底能不能承受,能承受到什么水平?承受到什么时间?内部统一思想、共同分担,制定或调整策略,然后坚定执行。2)回到初心,如果还能够承受,那就仍然回到宏微观基本面,评估基本面是否已有变化,这场板块式、属性化的信用雪崩最终会否真的彻底“硬着陆”?中国经济真的到了可以舍弃“土地-地产”循环的旧模式的时代?如果没有,如果不会,如果你还选择相信,那继续等待以及痛苦的内外部协调就是无法避免的成本。
至于信评,投研一体就深度参与上述工作,中台风控就该下调下调,该提示提示,搬个板凳继续观察学习吧。
3. 时代的落幕?
碧桂园和复星国际,债市老熟人,各自领域的民营之光,基本面、资产分布、财务瑕疵这些早就被扒得七七八八,今天就不再赘述。我们一起谈谈所谓的“经营模式”问题。
外评下调后,小Moody看到各种群里充斥着“高杠杆高周转玩死了”、“高杠杆股权投资玩死了”等论调,加上之前我就嗤之以鼻的“民营地产团灭”、“信评价值为0”等怪论,也看到不少“外国评级公司绑定做空机构围猎国内企业”的阴谋论,暂且不论匿名发言者、网络键盘侠背后复杂的利益链条(虽然我是真的觉得这两年没做高收益债私募简直是错过了时代的β)和反智概率,就简单谈谈高杠杆和外部评级。
第一,高杠杆是危险的,表外负债更是水下冰山。本次地产领域信用危机的厚尾效应显露无疑,前期市场曾充分预期的“止于融创”最终落空。
第二,高杠杆高周转的模式,是资本逐利的必然,也是债性金融体系的结果。在地产狂飙的年代,规模为王、资金周转为王,加杠杆的动机完全符合商业逻辑,一致看涨预期下攻城略地便司空见惯,无论引领者还是追随者。另一方面,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传统的债务融资与抵质押增信深入人心,加上“土地-地产-投资”循环的地方GDP诉求,可谓一拍即合。此外,缺乏权益性融资通道,资本市场长期限制地产和投资类企业再融资,导致主动降杠杆途径受限。
第三,理想的“降杠杆”是经济上行期的主动作为,或是杠杆在不同主体间的转移。国内信用债市场,最令小Moody印象深刻的两个降杠杆案例,一个是华菱钢铁,一个是山东宏桥,均是在行业上行期主动收获现金流、减少资本开支,存量年代成为现金奶牛比资产虚胖更加安全。杠杆转移方面,要么银行认栽然后AMC承接,要么上级/股东助力乃至某些国家尝试过的超发货币后全民接盘,只是该选项,对于民企似乎有点天方夜谭。
第四,外评本就是一门生意,内评仍有较大价值。国外三大评级的经营历史悠久,金融市场影响力大,专业性较国内外评机构确有优势,但无论如何,世间没有绝对的客观和中立,连曾经的永久中立国瑞士都可以下场选边站,你要明白无论背后有何诉求,归根结底外评还是一门生意,意识形态多少有之,就好比国际三大也曾下调或明显低估我国主权评级。美元债市场持续崩塌的信用危机愈演愈烈,下调碧桂园也是自保的选择。如果市场继续自由落体,龙湖、万科也不是没有可能。
第五,还是要回到制度优势和道路自信。小Moody一直是偏乐观的,包括对前述的两家企业,企业仍在积极自救,偿债意愿仍强烈,与市场沟通的积极性尚存,被动“去杠杆”虽痛但也别无选择。近期自上而下也在持续向市场传递信心,各地松绑政策进一步推出(虽然个别地方略无厘头),但重点区域限售限贷仍有一定空间,房贷利率仍有下浮选择,过度防疫仍需矫枉过正,基建发力还需加码,三产扶持更要关注……这些看起来好像困难重重,又有些迷雾缭绕,但我国的经济体量仍有足够的承载力、政策工具箱尚有储备,杠杆不低但基本都是内债,政府强力有为,我辈重任再肩,所以请再次回到初心,坚定道路和制度的自信!
观点仅代表个人,不对各位投资负责
感谢DM和Wind方便截图,欢迎留言
纯属睡前无聊,好久没写,随便聊聊
剩下的民营地产商是不是应该主动和地方政府合作,毕竟他们的平台发债那么容易?复星还是要舍得缩表出货,只可惜大消费受挫下好资产出让还需时日,积极找银行质押股权?都有腾挪空间,也都确实不容易……
选一张大中华区最爱的城市图景,愿一切都好起来,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