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bilee,香江VS星洲

文摘   财经   2022-06-29 00:32   北京  

#


主要结论:


      第一,2009年金融危机是巨大的分野,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香港受到重大冲击,此后经济总量与增速被新加坡超越,人均GDP差距拉大。从经济结构看,香港服务业占比极高,产业单一化与高度的消费化特征明显,而研发活力与贫富差距系香港亟待改善的重要课题。

      第二,贸易领域,两座城市各有千秋,新加坡在港口吞吐量、服务贸易规模等方面优势显著,但香港“转口贸易”特征明显,货物贸易规模与深度、机场客货量等领域具备优势。

       第三,金融市场,虽然香港面临的挑战日益加重,但从既有的发行货币的国际影响力、资本市场深度、上市公司市值、存量国际债券余额、金融服务人数等仍对新加坡保持优势。大国博弈、逆全球化抬头背景下,作为中国与世界连接的关键枢纽,其重要地位仍无可替代,重新出发的机会值得期待!

       第四,财政与杠杆方面,香港税收生成能力较强,但港府实际支出压力大于新加坡政府,预算平衡水平稍弱。香港总杠杆率接近新加坡的两倍,核心推动力量来自金融危机后的非金融企业,后续降杠杆难度不小。此外,港府杠杆率则长期维持低位,但近年来居民端杠杆亦保持较快增长,需警惕资产负债表衰退压力。

#


1.江洲现状

        再过两天,7月1日,香港回归25周年,英语世界谓之Jubilee。

       对于小Moody在内的90后一代来说,香港是音乐、是电影、是洋气的代名词,是金融的大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颇有“大中华区之光“的风范。疫情前的二十年,是入世的二十年,内地大门逐步打开,经济奇迹持续上演,北上广深拔地而起,此消彼长,东方之珠的星光似有黯淡,港式文化的浪潮逐步消退,再加上畸高的房价、社会矛盾的累积,中美博弈下的多事堡,疫情重击里的海港城,一切看起来都还困难重重……

       从香港出发,向南2600公里,在马来半岛最南端,地处赤道北沿、坐拥马六甲海峡入海口的是新加坡,东南亚独立国家,国城合一,号称“花园城市”,约3/4人口为华族,汉语在这里畅通无阻,这是另一座“亚洲四小龙”。这两座城市有太多相像的地方,经常被国内外媒体和学者拿来对比,今晚小Moody闲来无事,也从区域经济抑或是城投视角做个比较,我们的数据多从1990年谈起。

       截至2021年末,香港面积与人口分别相当于新加坡的1.5和1.3倍,人口密度略低,但GDP和人均GDP相当于后者的93%和71%,二者人均GDP差距不小。从联合国发展指数与GFCI金融中心评价指数看,香港略有一定优势,外汇储备相当于后者的1.2倍。受益于“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枢纽地位,高度自由化与法制化的金融体系,香港曾长期霸占亚洲金融中心的头把交椅,放眼世界仅次于纽约和伦敦,但近年来内地一线城市开放程度加深、逆全球化背景下来自新加坡与东京的挑战加大,香港面临的外部竞争不容小视

#


2.经济总量与结构


      2009年金融危机成为清晰的分割线,对金融立市的香港造成重创,无论是当期绝对额还是此后的相对增速,均被新加坡反超,15-16年虽有一定小幅逆转,但19年以来暴力事件叠加疫情冲击,二者差距再次拉大,2021年美元口径GDP总量相当于后者93%。

       人均GDP方面,2004年起香港被新加坡反超,金融危机加速拉大二者差距,疫情的共同冲击下缺口呈现小幅收窄。CPI方面,香港波动显然更大,2012年后长期高于新加坡,加重了二者实际GDP总量和人均的差距。

      从产业结构看,作为典型的发达经济体,二者服务业占比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相较而言,香港表现得更为极致,过去30年服务业增加值/GDP呈现波动上升态势,2020年末接近89%,高出新加坡18个百分点,30年间走阔近8个百分点。对应到工业增加值占比,香港基本呈现持续下滑态势,2020年末仅占GDP的6.3%,而新加坡虽有一定下滑但工业增加值贡献度仍超24%,香港高度服务化、产业单一化的特征更为凸显

      对比二者最具可比性的金融业GDP,如前所述,整体上香港仍具备优势,但同样在2009年金融危机冲击后优势呈现缩水,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后文将单独就金融业情况展开对比。

      如前述产业结构的差异,香港经济高度服务化特征下,经济的基本盘由消费,尤其是居民的最终消费支撑,对固定资产投资依赖度低。同时,从私人部门信贷/GDP看,香港居民和企业加杠杆的动机和程度长期高于新加坡,2009年后迹象更加显著,这也与后文提到的两个经济体间杠杆率的较大差距形成印证。

        从研发支出/GDP看,高度服务化的经济体,尤其是依靠金融、商贸、文旅、物流等服务业的香港,其内在的创新活力和动机均较为欠缺。

       从世行口径的基尼系数看,香港长期高于新加坡,但2017年下降斜率加大,疫情冲击的2020年被新加坡反超,后续情况仍需观察。有趣的是,2017年后内地与香港在该指标的趋势变化上日渐趋同。

#


3.贸易领域的对决


      两座城市均坐拥天然良港,香港背靠广大的内地市场,转口贸易由来已久;新加坡扼守南太平洋海上生命线,油品与干散航运体量巨大,故有必要从贸易领域予以对比研究。

       从贸易规模/GDP和贸易类型(货物/服务)看,同样在2010年这个关键的风水岭,香港GDP虽输给了新加坡,但贸易额/GDP,尤其是货物贸易方面实现了反超,但服务贸易领域则长期弱于后者,且其对GDP的贡献缺口仍在拉大。由于建筑、通信、金融、运输等均计入服务贸易,而香港的转口模式与新加坡的真实装卸仍有一定区别,二者贸易品细项应也有较大差距,此处懒得再做进一步剖析,感兴趣的看官自行探究。

       对应贸易额/GDP的相对额,从年度进出口货物的总额看,香港长期领先新加坡,由于其单一最大进出口地基本均为内地,贸易集中度远高于新加坡,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背靠大树好乘凉”。从贸易顺逆差与经常账户余额看,香港长期呈现逆差、金融危机后经常账户一度受到较大冲击,但近年来呈现一定好转,这种持续逆差但账户盈余体现出典型的“转口贸易”为主的特征。

       从传统的港口与机场吞吐量看,二者各自的优势鲜明,新加坡港口吞吐规模持续增强,2021年约为香港的4倍,体现出“海上生命线”的禀赋优势;香港机场则在客运与货运领域长期领先新加坡,国际空港的地位凸显,但二者机场运营均严重受到疫情干扰,最近两年客运吞吐被新加坡反超,后续关注疫情防控政策逐步放松后逐步恢复正常。

#


4.金融赛场的竞速


      近年来,在全球各类金融中心的PK榜单里,香港与新加坡经常在纽伦二城后厮杀探花席位。正如小Moody前述,其实香港曾长期霸占亚洲金融头牌,且该地位毋庸置疑,近年来面临的挑战虽有增多,但整体上骆驼仍比马大。

       从货币发行量、流通规模来看,港币的全球影响力明显高于新加坡元,但也导致超发比率偏高,金融危机后为了维持联系汇率制度,广义货币增速明显,疫情冲击更是加大的扩张的斜率。而本轮美联储激进加息牵引下,香港金管局的政策空间着实不大。

       从储蓄相对水平看,高位的消费化经济决定了香港储蓄水平偏低,且金融危机冲击后储蓄率下滑较为明显,近十年与新加坡的差距逐步拉大。对应前文的贸易项分析,香港服务贸易/GDP长期低于新加坡,但从细项看,其金融保险业的服务出口能力强于后者,且2020年作为海外投资人进入内地资本市场的桥头堡,其金融服务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从股票交易额、股票市值看,香港的金融市场资本化程度仍明显领先新加坡。国际债券的发行量与余额优势仍在,近年来余额稳定在2.5倍左右。从金融从业人数看,香港同比增速近年来不及新加坡,但仍维持持续正增长,金融领域就业需求仍维持强劲,且稳定在新加坡的1.3倍以上。

      整体来看,香港货币的国际影响力与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金融从业人员与金融服务的出口能力仍较新加坡保有优势,但面临的挑战不可忽视。

#


5.财政与杠杆率的难题


      从债务角度看,香港与新加坡外债规模差距不大,但金融危机后香港外债增速较快,2015年后超过新加坡。从人均债务看,二者差距的最大缺口发生在2017年,近年来随着香港债务增速的收敛,人均债务负担有所降低。另外,虽然人均债务绝对额方面,内地与两座城市的差距很大,但如果我们将人均GDP引入评价,实际上有效产出视角下内地人均债务负担不轻

      从财政收入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税收看,世行口径下香港税收绝对额长期高于新加坡,单位GDP的税收生成效应较好。从综合税率视角看,对应税收规模的优势,香港综合税率略高于新加坡,但两个经济体均为典型的“轻税”经济体,市场化程度极高,而由于世行一般将部分“五险一金”等企业实际负担一并纳入考量,内地综合税负显著高于香港和新加坡

     从财政支出看,另小Moody意外的是“强力政府”的新加坡政府实际支出负担并不重,换言之政府主导下的投资和民生保障压力相对较小。而一直被内地误解的“小政府”港府实际支出压力不小,具体细项还请感兴趣的客官自行深入研讨。

      从IMF口径下的预算平衡来看,虽然香港税收生成及财政收入端表现更好,但支出端压力同样较大,其预算平衡情况长期不及新加坡。

     从杠杆率来看,近年来均呈现持续扩张态势,但香港总杠杆率显著高于新加坡,约为后者的2倍。从杠杆明细看,香港较为沉重的杠杆率主要由非金融企业部门推升,且易升难降,疫情以来扩张更为明显;政府杠杆率方面,港府虽然维持预算平衡的压力更大,但实际上直接债务负担不重,杠杆率长期低于新加坡;居民杠杆方面,2017年前二者差距不大,这与数据获取前基于高房价的既定认识存在一定出入,但2019年以来香港居民杠杆率增速偏快,暴力事件和疫情在拖累整体经济的同时,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弱化值得关注。


写在后面

  1. 对于两座城市的对比,还有人口、房地产、政府政策等其他很多重要且不容忽视的维度,同时将前述既有的数据与过往发展的历史结点或选择做进一步脚注研究或许意义更大。考虑到小Moody只是一时兴起,晚上随意拉拉数据,欢迎感兴趣的看官深入研究并交流沟通。

  2. 以上数据基本均取自Wind,而数据源基本包括世界银行、IMF、联合国、港府与新加坡政府下属官方统计机构等,再次感谢数据提供商!由于临时起意,图表未做修饰,望诸位见谅。

  3. 从十多年前第一次经深圳入境香港,直到后来由于旅游或是工作原因多次前往,并对赤鱲角机场颇为熟悉,小Moody一直很爱这座城市,最后一次相见还是19年的6月底……

  4. 当然,这座城市面临的挑战也是现实问题,不过在中美博弈加剧、逆全球化再次抬头的大背景下,其大中华区窗口和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仍无法替代,而产业的单一、民生问题的挑战等似乎只能通过积极融入湾区战略予以应对。道阻且长但前途光明,所以就“再出发,明天会更好”!

  5.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谢绝转载!祝福香港,晚安~~~

固收小穆迪
专注固定收益信用研究。欢迎诸位研究大虾小虾,一起观债看市讲信用,拆表评分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