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随笔|“”创伤复发阵痛期”可以是一种“情感例假”

文摘   健康   2024-05-04 06:18   浙江  

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据说这是阿德勒说的,但我想这可能是阿德勒早年还跟随佛洛依德时说的,因为我看阿德勒日本弟子写的《被讨厌的勇气》和阿德勒亲自写的《自卑与超越》,这句话的影子已经荡然无存。

无论如何,这句话很佛洛依德,因为这是精神分析所有一切理论假设的起源:早年的创伤经历影响人的一生。

那么由此再推导出,过去的创伤会因缘际会,不时地出现在现在以及未来,正如一种经常在、不定期、状态不稳定的“情感大姨妈,即情感例假期。

比如,我们现在正在经验的五一劳动节长假,和过去未来的国庆长假、春节长假等,对一般人来讲是一个节,对有“被忽视、被抛弃、孤独无依”内在情结的人(不是没有亲人家人)来说,那就是一个“劫”。

因为,中国所有的大节日,几乎都是“阖家欢乐主题,就如”清明节“这种悲伤的节日,悲伤后也是要全家去踏春的。所以这种“氛围感”就是“劫日朋友们”的“入劫”导火索,之后进入一种创伤复发阵痛状态中。

如何能撑过这个假期呢?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暴饮暴食、睡觉、不间断地的看综艺、看电视剧、看搞笑的东西,成为了应对方式。

而当假期结束了,当日常生活又摇摆回来时,情感例假期可能就结束了,我们又和现实链接上了。

所以,情感例假期里,无意识的成分较高,有的时候是恍惚的状态,但同时回避、压抑甚至可能是解离的成分高,像发生了某种“精神退缩”状态。

情感例假期也非一成不变的。

比如,我和一些朋友彼此是很知道的。所以我们的交流语言中有很多这样的话“前段时间抑郁去了、刚刚才出来”...“这次是怎么掉进这个坑里的”“你在坑里的时候体验到了什么?这次有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之间坦然的谈论这些,知道它的必然性。

我们也知道它的可变性。每一次的“坑”看起来一样其实都不一样,随着人格的成长,也会有所变化,比如“意识”的增加与“无意识的减少”、“情感例假时间的缩短、“痛苦程度的减轻与承受痛苦能力的增强”。听起来,我这里讲的都是好事,不是吗?

这个过程就好像是,我们总去“死去”,也会一次次的“活回来”。

但是,是否有那么一种可能。我成长着,是否有一天,我可以不再痛?

这个问题,当我看到18岁克莱因和70岁克莱因,都有同一款“抑郁”的眼睛的时候,我知道“只要是个人,早年创伤永相随”。我也看到过60多岁的猛汉因为童年创伤落泪,大为震撼。但肯定的是,越成熟的我们越具有承受能力和处理能力,即涵容性。

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也是有办法的。那就是像佛陀一样,超越这一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点创伤,也是梦幻泡影,也是“空”。这样的话,你就是不是一个人了,即佛。


综上所述,我所有的观点是:

1.创伤复发阵痛是一种必然性现象,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种你特有的“情感例假期”来对待,这是一种接纳,之后是入劫与度劫。

2.“情感例假”期间,人好像是进入一种无意识化但又情感隔离甚至解离,好像“是或不是,知或不知的临界地带,这像是一种“精神退缩”的状态。

3.”创伤复发阵痛不可逃避,也逃避不了。当勇敢面对时,它从来不会保持原样不变,一次次的“死去可以迎来更好的“活起来”。

4.根本性的办法是,创越一切。非人而成佛。对我们普通人而言,还是要先做好一个“人”,没有捷径。


作者:周丽玉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实习督导师,注册心理师(X-19-219)。经历中挪精神分析、卢林自体/客体关系、和光克莱因等长程培训。浙江大学教育学硕士,省属高校副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新手咨询师|滴水公益海豚心理团队督导。累积临床咨询时数约5000+,临床被团督时数约500+,个督约120+。个人体验约500+,提供个督150+,团督100+,持续接受个人体验和资深督导师督导。
提供心理咨询与督导服务,联系方式:微信zhouliyu007


蜜思周的心理时光
专注心理咨询与心灵成长,我们都应该有更好的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