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本能:我想死,其实我也不想死

文摘   2024-09-12 18:25   浙江  


1.“死本能”到底是什么?

本文是对“死本能”内涵的一个扩展性联想。

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在我的咨询工作中和我个人体验中,我都遭遇到了“死本能”的夹击,所以有段时间都在琢磨“死本能”。

“死本能”到底是什么?

佛洛依德创造了这个伟大的概念。他先是发现了生本能,那种生机勃勃的、发展的、向上的能量,是天生的,最初由“性”作为代表。

之后,他观察“二战”,他痛苦的看到人类在互相残杀、自我毁灭,于是他提出了“死本能”这一概念,这是一个试图消减一切、回到无机状态的能量,也是天生的。

佛洛依德的生死本能,后来被克莱因发展成了爱和恨(攻击性),其实都在说着生命最本质的东西。

比如,所有的生命体都是从出生、到成长、到死亡的。

我们这个宇宙,也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就像最初的生命大爆炸,也许几百万年之后,也会有一个大坍缩,所有的生命都会灭绝,最终一片寂静。

所以当一个生命已经存在之后,就只剩下死亡这一件事情了,死亡是最终的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意思是,以死亡为终,来考虑“生”的问题。好好活,然后安然死。

如果一个人明白以上这些事实,并且真正接受生命的有限性,应该会很坦然的过好人生吧,不会着急去死。

2.“不让自己好好活”的力量

但是,正如我在我自己身上看到的、在咨询中看到的,某一种“不让自己好好活”的力量在搞破坏。

有人会用“梦魇”来比喻:我醒来了,我睁开眼了,我要起床,但是我四肢都无力,动不了。

我自己其实有很多梦魇的体验,我知道这个过程是即可怕又痛苦。

在咨询现场中,最常见的“死本能”表现是“破坏咨询,抵抗改变”,毫无意义的坚持追求只会导致不快乐和痛苦的结果。”

这会让咨询师产生这样的反移情:气馁、沮丧,工作是没有意义的,没有希望的。

佛洛依德在1920年就说到了这个问题,他说“他们的行为就像是被恶毒的命运所追逐,或者被某种“恶魔”的力量所控制。”

我们在这里看,当佛洛依德用“恶毒”与“恶魔”来形容的时候, 这种“不让自己好好活”的破坏力量,即死本能,已经变得不单纯了,不但被扩展了,而且被黑化了。

那么,恶毒的恶魔,这是内化了形成了一个仇恨的、杀戮性的、迫害的内在客体。

我想弄几个简单的例子在这里,方便理解。请注意,当然这些都是演化后的例子,非真实个案,请勿对号入座。

A女士,自述自己常常处在一种精神瘫痪的状态,她没有办法去完成有助于她自身发展的事情,她渴望发展但她只能做一些被要求被安排的工作。和她自身发展的相关的工作,是要和人去交流的、去服务于他人的。

B女士,多年来逃避工作上的晋升,最好自己是处在一个“隐身人”状态。她想象晋升之后,会被提过多的工作需求而自己要疲于应对,耗竭的状态。如果B女士在自己的生活中获得了一些快乐,她会惶惶不安,要把快乐尽快的熄灭或隐藏起来。

C先生,他常常玩着一种像跷跷板一样的心理游戏,一头是好状态,一头是糟糕的状态。当他感觉最近状态不是很好,他就让自己好起来一点,就好像左边跷跷板在升高,当他感觉状态比较好的时候,他觉得不行了,翘的太高了,然后就拨动另一头,让糟糕的感觉升起来。C先生困在这个游戏中无法自拔。

D女士,痛苦于“我总是伤害那些爱我的人”,D女士可爱有才华,她总能吸引到一些欣赏她、关心她、爱护她的人,并且迅速的建立起热烈的关系,但好景不长,D女士不由自主的会去伤害这些人、切断关系,每每又懊悔不已。

那么,以上这些案例里面,都在呈现着怎样的客体关系相貌呢?

在后续的讨论中,我们发现:

在A女士想象中,关于她自身发展的那些事情,可能会是失败的。因为他人对她是不感兴趣的、会觉得她是不够好的、会唾弃她的。

在B女士这里,她后来回忆起好几个相似的母女互动,当她在享受快乐的时候,母亲会叫她去做事情,会去破坏这种快乐,所以,可能在B女士的内心深处,快乐是有原罪的,是不该的。甚至,她可能更想象着“追求快乐”是对母亲的背叛与攻击。

C先生,如果一直一直好,获得成功,会怎样呢?他想象着一群人会冲过来看到他,起先是欣赏他、赞美他,接着是找他的黑料,毁掉他。这明显是一种“嫉毁”的力量在作用。

D女士这里,每每切断关系的这个地方,都是我想要做什么,而对方不同意不愿意,我被拒绝了,我被无视了,她不是真心的。

由此可见,破坏性的死本能的力量,来源于早期的创伤性的经验。那种忽视、无视、占据、情感虐待、对生命力的攻击等等,归结起来是“不被爱”,是反生命力的行为。

母亲、乳房、爱,这三位一体,才是生命的源泉。


3.在“想死不想死之间的挣扎

那么,从这些案例中,这些人表现的想杀死自己(包括生命力),是真的想死吗?

无一例外,自我破坏性强大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躯体上的困难,或者疾病。

但我们最终会发现:他们是用这样的方式在“求爱”,仍然没有放弃对“爱”的渴望。

有些人,当真正碰触到“死亡”的时候,例如严重的和死亡相关的身体疾病、车祸等,突然会幡然醒悟,“我要死了,我不想死”,然后就开始走到了“对抗死亡的赛道上”。例如积极去看病、去锻炼身体、进行性行为、想生个孩子等等。

但这个地方,只是一个开始,因为这只是基于死亡恐惧,用“生”来对抗“死”,一旦危机过去,可能又会回到老路。

所以,在这里,“死本能”和“死亡恐惧”这两个概念终于交汇在一起了。

人会死,是一个事实,一个真相,但人不想死,同样也是一个事实,一个真相。


作者:周丽玉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实习督导师,注册心理师(X-19-219)。经历中挪精神分析、卢林自体/客体关系、和光克莱因等长程培训。浙江大学教育学硕士,省属高校副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新手咨询师|滴水公益海豚心理团队督导。累积临床咨询时数约5000+,临床被团督时数约500+,个督约120+。个人体验约500+,提供个督150+,团督100+,持续接受个人体验和资深督导师督导。
提供心理咨询与督导服务,联系方式:微信zhouliyu007


蜜思周的心理时光
专注心理咨询与心灵成长,我们都应该有更好的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