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澎湃新闻《走近心理咨询室后,一个女生的最后六年》,蛮愤怒的。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被一对父母“观光”了一次的经历,咨询市场的混乱,非专业人士是很难去区分和判断谁才是可靠的咨询师,“人和人之间的无法信任”在心灵底层运作,而又容易被某些捏造出来的、虚假的头衔和魔法般的疗效宣传所欺骗。
1.寻找咨询师是一件“慎重”的事
我从16年开始做个人体验,也就是我接受心理咨询,这是我们“心理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师的标配。到目前,我已经更换了4个咨询师了。寻找到合适的咨询师,一直是一件慎重的事情。
因为我们要和咨询室里交流的是至深、至隐秘的情感。
因为他或她,将在我的心理世界上中被我们投情,和我们发生爱恨情仇。
而找到一个糟糕的咨询师,相当于给自己找一个杀手。
我回想一下,我是怎么找寻咨询师的?无一例外,都是由我信得过的朋友推荐的,这些咨询师他们或共事过、或共同学习过,或是其老师或督导,对他们的专业能力都是也有把握和信任的。
而我也从咨询中受益。心理动力学学习成长的三驾马车中:学习项目、督导和个人体验,个人体验是最值得的,甚至教我“体验”怎么做咨询。我记得我在我自己的咨询中如何模仿我的咨询师的工作设置、甚至工作风格。
我更换咨询师,有各种理由。有的时候,觉得这个咨询师就送我到这里了,不可能有进步了,需要找个新码头。有的时候是我在开始学习某个流派,我需要换这个流派的咨询师,这样体验、督导和学习项目都是一个流派,促发我更好的内在成长;当然,这过程中也有“坑”,比如清晰的感觉到我的咨询师的个人议题和我撞到一起了,而她没有在这里“修通”,无法带我前行。
但是,我知道,我知道我是行内人士,总是有更多的行业内资源。而其他人隔行如隔山,就不是那么简单的。当我看到这个案例的时候,明明来访者的母亲是个有文化的人,这个家庭也是很有背景的,但仍然会困在野生咨询师这里,无法获得真正的帮助,甚至连命都没了,我在“满怀遗憾”、“人各有命”的同时,也想着这本来是个可以避免的问题。
2.江湖派野生咨询师的面貌
那我就结合这个案例来谈谈我心中的”江湖派野生咨询师”。
澎湃新闻中这么写:
记者调查了解到,L姓咨询师1986年出生。2010年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2012年北京大学自考本科心理学毕业,2017年参加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研修班,2022年获得了心理学硕士学位。
据新浪“爱问医生”等多个平台显示,L姓咨询师自称曾被中国心理学泰斗沈德灿教授誉为“新一代天才咨询师”,自创了“混合实效主义疗法”,“至今保持100%咨询成功率和行业最高的签约率,累积数千个案”,并成为“中国第一位敢于承诺保证效果无效退款的咨询师”。
在某情感咨询师课程里,L姓咨询师这样自我介绍:
“我在一个月内惊艳到了老板和同事,极速成为公司的骨干心理咨询师,三个月成为机构内公认的最顶尖的心理咨询师,跳槽过很多知名心理咨询中心,每去一个地方都是最顶尖的心理咨询师,再后来成为了合伙人,最后成立了自己的心理咨询中心,使公司成为全国顶尖的心理咨询中心之一。”
请大家注意,上文中L姓咨询师没有提到学历,根据新闻后面的内容,有可能是高中(不确定,好像来访母亲去追问),后面这两项“2012年北京大学自考本科心理学毕业,2017年参加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研修班,2022年获得了心理学硕士学位”也不算正经学历。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心理学硕士学位”在被“售卖”,我也经常性接到这样的广告。
“没学历”这件事情,一般情况下,说明智商有限。而心理咨询其实是个“高智商”的智力和情感劳动。
我对“没学历”没有歧视,比如李子柒只有初中学历,但看她的访谈,思想深度、见识、胸襟和人格魅力,远超于我,我是佩服、欣赏的。但李子柒是超越常理的个例,“姜萍”是常态。
第二段,“新一代天才咨询师”,自创了“混合实效主义疗法”,“至今保持100%咨询成功率和行业最高的签约率,累积数千个案”,并成为“中国第一位敢于承诺保证效果无效退款的咨询师”。
是个正常人都不敢这么说。说这段话吧,直接可以贴上“骗子”的标签,并且直接封死。
国内国外,哪个咨询界的泰斗人物敢说这样的话?直接没皮没脸到顶了。
心理咨询公认的四大流派,精神分析、认知行为、人本和后现代,个个博大精深。尤其是精神分析,一直在发展,“一入侯门深似海”。自创一个流派,要理论、技术、实践论证,哪有这么简单。
100%的咨询成功率,更不可能,真实的来访找出来几个,马上就破功。至少这个案例被报道,已经打破了。这让我想起来17年张海音老师在讲“脱落”的时候说,咨询师能留住60%的来访就很好了。我的意思是,最好的咨询师,可能40%的来访是脱落的,是认为咨询是无效的。我们毕竟也要讲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匹配的。
而且这种夸大的宣传,都是违背心理咨询行业伦理的。严格的说,如果法律制度健全的话,这个人该被一票否决,禁止从业。
那么,唯一一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应该是真实的,但2018年国家取消这个资格证书,是因为太没含金量了,鱼龙混杂。
我在网络上搜L姓咨询师的简历,仅在“活动家”(好像是课程销售平台)和“投融界”上找到如下信息。
曾任北京多家顶级咨询中心咨询总监;
现任某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总监;
混合实效主义疗法创始人;
CCTV科教频道等多家媒体特邀心理顾问;
新浪微博医疗平台等网络平台核心专家;
新浪微博微问日报、人民日报、新浪爱问、壹心理网、健康时报等多家公众平台专栏作家;
国家注册企业EAP讲师;
国际传统与现代睡眠协会注册临床催眠治疗师;
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心理训练师督导老师;
心理咨询师技能培训专家、督导;
第一个,的确没啥靠谱的背景,我认为靠谱的背景是学历、毕业院校、靠谱的工作单位。
第二个,CCTV科教频道、新浪微博、壹心理等大平台,是真的在这里吗?是怎么进去的?不审核吗?还是自己写写的?
第三个,协会催眠师就算了,我被“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心理训练师督导老师”唬得一愣一愣的,是个创收项目吗?就像中科院心理所搞的咨询师韭菜项目一样?
再来看他们的工作方式。
(1)在这个个案中,两个咨询师一起工作,L姓咨询师是一个月1次咨询,Y姓咨询师是陪练咨询师,一周1次,L姓咨询师是Y姓咨询师的督导师。这个工作设置,和我们常规的工作设置是不一样的。L姓咨询师既是这个来访的咨询师,也是这个来访的咨询师的督导师,这多重身份以及破坏保密原则,都混在一起了。不知道来访是什么感觉?被罩在一个密不透风的笼子里?
(2)购买套餐的付款方式。心理咨询最经典的付费方式是做完后支付,这也是一个设置,这样来访付或不付,怎么支付,都在撞击设置,可能在说着某种移情反移情,都用来工作。当然,也有事后月付,事先一次次付,也有事先一轮一轮付。都是设置,本身不是问题。
但在本案例中的购买套餐的方式,很商业化,营销化,这是有问题的。心理咨询虽然是个收费的服务,但本质上工作于人的情感,不是个单纯的商品,心理咨询师为钱工作,也不能只为钱工作,心理咨询师要有信仰、有良心、有伦理、有工作界限。
(3)一次脱敏治疗后出现的自杀风险性,不能去识别与处理。脱敏治疗是CBT里的一个方法,本身没问题,但用到这个来访身上是有问题的,以及怎么使用时有问题的。在这个来访身上,相当于创伤直接被暴露、还在伤口上撒盐、让伤口烂的更大一些吧。第一次脱敏治疗后来访出现自杀意念或自残行为,这时候该做的是自杀风险性评估和自杀风险干预。而这两位野生咨询师竟然一点专业意识都没有,继续上所谓的第二次脱敏治疗,最后造成惨剧发生。
所以,从这段可以看出,这两位没有基本的心理工作的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新闻报道中,还有和母女一起工作时候的内容、很多微信上的沟通内容,都是违反伦理、没有工作能力的表现。
3 结语
那怎么才是靠谱的咨询师呢?其实很多人写过,但这个问题本身也是复杂的。
其实我看这个案例,好像是个俄狄浦斯早期情结的困难。6年的时间啊,认知行为疗法讲究短平快,做6年的认知行为本身就有问题了。如果6年时间用来做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咨询,找个靠谱的咨询师,也许会很不同吧。
生活多美好,生命多美好,而这样一条年轻的生命随风而逝。
参见澎湃新闻:走进心理咨询室后:一个女生的最后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