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次访谈是什么
首次访谈和初始访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首次访谈指的就是咨询的第一次,初始访谈指的是后面四到六次(一般情况下),来做一个个案概念化与评估的过程。所以首次访谈也是可以包括在初始访谈里边的。
首次访谈怎么做,很值得一个咨询师去重视。
如果我们把这个咨询比作一艘船,要开出一个港湾去向大海。那首次访谈的成功,对于后面的“旅程”有很大影响的,毕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嘛。如果刚开船就熄火、出故障、刚开出来就撞上礁石,心理感觉就大不妙了。
前些年我在某个平台工作的时候,有两个数据会被考核,一个是首次脱落率,还有一个就是四次脱落率。前者对应首次访谈,后者对应初始访谈。所以压力还是蛮大的。压力一大 ,动作容易变形。
我发现,因为来平台的很多都是“完全陌生人”或者“小年轻”,警惕的、观光客的心态还是蛮多的,就是我只是来体验下的,就像喝酒一样,我只小酌一杯哈。有些还没正式开始了,我们就结束了,没机会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如果当时就能抓住这些感觉,去理解和谈论这些感觉,也许会有帮助,也许下次当他真正的有较多改变的意愿和动力的时候,遇到同样的困难时候,她仍然回来找你再续前缘。
而老来访或朋友介绍的新来访,好像就不太有这种困难,也没有数据考核的压力,首次访谈就会轻松自然,发挥的很好。
2 首次访谈的目标
首次访谈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呢?
作为初始访谈的一部分,当然它有收集信息的任务,但最重要的,还是达成初步的工作的意向,形成工作联盟。通俗的讲,让来访愿意“留下来”。
那么,在来访心中要形成什么?才能让来访留下来呢。
把我放在来访的位置上,我想“你有较好的专业素质,你能深度理解到我,对和你一起工作我是有希望感的,我会好起来的”,这些会让我留下来。
而什么促使以上这些的达成?
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就是“深度的理解”,即高品质的共情。我觉得,在任何一场咨询中,“共情”应该成为一个“背景板”,它无处不在,时时影响。
我们最早学习咨询的时候,学习过“共情”是一种基本态度。现在看来,远远不够、远远不够。远远不是基本的内容反映、情感反馈这么简单。远远不是“我来穿你的鞋子体会你的心情”这种“设身处地”这么简单。
科胡特说,共情不仅仅是一个态度,一种能力,还是一个收集信息的工具,一个疗愈的力量。我说,真正的共情,它是一个综合体,它建立在我个人的人生体验、我的理论取向、我的专业技术能力、“我的身心畅通灵敏可以作为一个反应板”这些基础之上。
我在很深很深的地方和你相遇,那一刻,可能就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之美妙感。
3 首次访谈的“三句话”
一般来讲,我用三句话就开始和结束了一场“首次访谈”。
第一句话,这是你的第一次咨询吗?
这句话背后的动力和目的,一是我要讲咨询设置,二是可以探察“来访治疗史”。
这个问题,来访的回答会是两个方向。
一是没有。那我就说,那在开始我们正式谈话之前,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咨询设置。我讲的真的很简单,可能3-5分钟就结束了。我主要讲保密原则和保密例外,一节咨询的时长、我在咨询里注重感觉和关系,如果之后对咨询有任何感觉和想法、甚至疑问,都可以提出来交谈。
二是来访说,曾经有过咨询体验。那就先请来访展开说说。在来访说的时候,注意去听来访是否做的是正规的咨询,这代表着是否有正常的设置,如果没有的话,你要重新和来访讨论我们的设置;还有要去听来访的治疗史中,他对前咨询师们的感觉和关系,他是如何结束的,是不告而别、突然离开?还是讨论很久是失望很失望才结束?是否还有很多愤怒、委屈等等?是否还余情未了?他对前咨询师的抱怨是什么?听懂这些,你会对来访的关系模式会形成一个印象,也会对你和他之间将来会发生什么有一个预判。如果你感觉来访会有突然脱落的可能性,还要做一个“提前打预防针”的动作。
第二句话,你为何要来做咨询?以及为何这个时候来?为何选了我?
这句连环话背后的动力和目的,探察你现在的困难是什么,痛苦是什么。我认为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是面向世俗生活的,即我们的目的是“在这个世界生活的好”,所以,我们从“现在”进入,当然也可能穿梭到过去与未来,就像我们会坐上时光机一样,而时光机出入的轨道就是“同样的情感”。
那么,往往来访的痛苦不是才产生的,它可能持续了一段时间,甚至几个月或几年,所以他为什么以前不来现在来?也许他已经自行经历过很多,挣扎过很多,现在需要一个外力,一个援助,这样的讨论可以厘清来访如何面对和处理他的痛苦,资源是什么?经历是什么?以及激发他现在的动力。
这个世界上咨询师很多,不止我一个,那来访为何选择我?我什么吸引了她?是有人介绍了我吗?她想象中的我是怎样的?她期待一个什么样的咨询师?希望我怎么对待他?其实咨询一开始,或者开始之前,移情就发生了,而反移情也随之而来。相信我,关注我们的移情和反移情,关心我们的咨询关系,这都和后面的咨询成效息息相关。因为我是自体+客体关系取向的咨询师,我真的相信疗效发生在“你我之间”。
在这个问题上,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可能会引发出大量的内容。具体怎么说,其实考验的是咨询师的灵活性和敏锐性。
那么有什么要注意的?我想,要警惕来访“痛诉家史”。
我觉得很多人对心理动力学有一个误解。心理动力学的理论都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即早年经历影响我们的一生。所以有些人学过一点点,就会以为“我说说过去的事情,我就会好了”。或者有些来访经历过几个不成熟的咨询师,然后学会“咨询就是先来说自己的原生家庭”。我感觉如果这样的话,马上这个咨询就会变得非常刻板、无聊。有些人已经说过多次了,然后给出来的材料会全无感情可言。
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咨询中我们是会回到过去,但不是无原则回去的。而总是沿着痛苦的这条线,在现在、过去或未来中穿梭。很多过去是没有意义的,而有意义的过去有的时候“当下”又说不出来。
所以,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打断,然后对他“痛诉家史”的背后动力做出一个理解,咨询师是要有功能的,咨询这条船,是由来访和咨询师共同驾驶的。
第三句话,我们刚刚交流了多少时间了,我想对我们的交流做一个小结性的理解。
这句话一般发生在本场咨询的最后10分钟。在这里,我会对来访的困难做一个初步的理解和假设,有时候甚至还会预测一下他没有讲的在其他方面的困难和发展趋势。然后,听听来访对本次咨询、对我的感受和想法等等。最后,还要和来访讨论后续的咨询设置、咨询频率和接下来的初始访谈等。有的时候要做一点心理教育,比如咨询不是魔法,起效需要一个过程,虽然我们也希望快哈等等。
有的时候这个过程也挺花时间的,十分钟结束不了。因为是第一次咨询,所以我会适当留出一个15分钟左右的空档。有些来访会有些担忧,比如经济压力啊、时间成本啊,甚至我遇到过来访“担心太喜欢咨询了,太靠近咨询了,会被黏住,咨询师会来操控、利用、剥削我”,或者担心“咨询是不是要一直做下去,是无底洞、无止境的”等等。这样的话,我会适度和来访做一些探讨,对背后的动力做一些理解,如果实在讨论不充分的,我会和来访说,你的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现在没有充分的时间来探讨,可以留到下次。
所以,写到这里。我发现首次访谈也可以很复杂,会有很多变式。我在这里写的,其实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状态。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经验总结,可以参考无需模仿,我想大家都会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
作者:周丽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