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漫游:我读过的50本书(之三十九)|| 让学生学好地理——读段玉山教授主编的新版高中地理教材

学术   文化   2024-09-03 00:01   安徽  
读书是一场旅行,看到的是万变的风景
书是一个相机,留下的是恒久的身影 
读书是一壶老酒,回味的是香醇的岁月
读书是一面镜子,映射的是自己的心灵

(作者语) 笔者所写《书海漫游——我读过的50本书》的若干篇文章,在教育牧笛公众号中刊出以来,承蒙各位好友阅读点赞,在此表示感谢。往后将继续推送其它篇章,敬请大家分享和指正。笔者书写的读书感悟,纯属兴趣所在。大多文章与地理学科相关,也有的是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并无特别的选择标准。文章中如有不当或者不实之处,敬请指点,不胜感谢! 一本好书在手,如沐春日暖风。祝愿大家龙年吉祥,心想事成!       ——陈胜庆 




我的书柜里有一套新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共有5册。这是段玉山教授担任主编、通过国家教材委员会的审核、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和中华地图学社在2020年8月出版,目前正在上海市各所高级中学使用,被老师称为的“新教材”。


这套新教材的编写启动于2017年,是在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统一部署下进行的。主编段玉山教授组成了一个包括8位大学教授、10位地理特级教师和教研员组成的编写团队,再加上出版社的多位编辑,经过长达三年的艰辛过程,终于展现出一套全新的高中地理教材。


我仔细阅读了这套教材,感悟到这套教材的鲜明特点,同时也看到了主编与这支编写团队付出的辛劳与智慧。

一、 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



人人都读过中小学,但未必知道各门学科的中小学教材是怎样编写的?


我国在1904年清末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就把地理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之一,由此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地理教材。但是,教材写些什么?让学生怎样学?让老师如何教?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各门学科的“教学大纲”,其中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与要求,这也就成为编写各学科教材的依据。2001年教育部首次颁布了我国中小学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其内涵比原来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深化与拓展。2017年教育部修订了课程标准(2020年又有修改),其中对地理教材编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编写教材是一件十分严肃和复杂的工作。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好后,必须经过国家教材委员会的审查,通过审查的教材还要在部分学校进行试教,通过试教还会发现一些需要改进问题,再反复修改、力求完美。


在段玉山教授的编写团队中,大学教授们理论基础扎实,而中学教师和教研员的实践经验丰富,两者密切配合、取长补短,经过反复研讨与修改,终于按期完成初稿送审。2020年7月该教材通过了国家教材委员会的审查,而且获得很高的评价,这对段教授的编写团队是很大的鼓励。我们几位老教师为他们取得的成功深感高兴,并很有兴趣地阅读新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分享他们的成果。

二、 新高中地理教材的特色



如果作为一项课题研究对教材进行评价,需要建立一个评价方案,还要有调研与测评的数据。而我对这套新教材的评述,是基于经验的直觉判断,纯属个人的观点。我觉得该套教材有五个特点:


(一)教材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这套教材与前几版教材最大不同之处,是分册最多的教材,这是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规定,其中必修两册教材《地理1》和《地理2》是全体学生都要学习的。还有3册是高考选考地理的学生必须选学的,有《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和《资源、环境和国家安全》三册教材。这样解决了学生因为不同的选择,学习内容与要求也应有所区别的问题。必修的《地理1》和《地理2》的学习,是每个高中学生必须达成的基本的素养要求。


但是,在2册必修课本与3册选择性必修课本之间,如何处理好教材内容的合理分配,既要互相衔接又不能重复,这是一个新问题,增加了整套教材整体设计的难度。现在看到的整套5册教材是对“教材适应学生不同需求”的一次尝试与突破,编写团队为之付出大量的精力。


(二)把教材转化为学生的“学材”


通常,我们对教材、课本、教科书等等提法混同使用。然而很多专家早就提出,要强化其作为“学材”的功能,这体现“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即要让教材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段主编也一直持有这样的观点,所以这套教材中很充分地体现出“学材”的特点。


翻开这套教材,除了“正文”部分以外,还有许多“栏目”,栏目的设计是把“教材”转化为“学材”的重要途经。本套教材的栏目设计,我简略分类约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安排在“主题”之下的“问题导引”“学习目标”“核心术语”等,这是引导学生要明确这一主题学习的最基本要求,是学习的“入门”。


第二种类型,是穿插在正文之中的栏目,如“探究”“思考”“阅读”“活动”等。这类栏目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去加深对正文的理解。我们可以比喻“正文”是主食,“栏目”是菜肴,增加了“味道”。


第三种类型,是出现在正文后的“主题练习”和“复习指导”等。在“复习指导”以下还有“知识图谱”“学业要求”,让学生能自我评价。每一单元后都还有一个“实践活动”,详细地设计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内容与过程、活动评价与思考。如果在教学中落实的话,那么地理课就走出了课堂,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测量、取样、调研或者上网等方法亲身体验地理学科实践过程,从单纯的“听课”转化为“做中学”。


除了丰富的“栏目”以外,各单元的首页有一大幅景观图片,富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并有一小段富有诗意的文字,揭示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整套书中处处可见精美的图片,既有天文气象、大海高山等雄伟的自然景观,也有城市、交通、产业等人文景观,可谓图文并茂,会吸引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


(三)教材具有强烈的育人功能


中小学教材是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但是不同的学科体现育人功能的视角与切入口是各有学科特点的。在《地理课程标准》已经提出“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这四项核心素养的内涵,专家们作了很多解读,老师们也都很熟悉的。本套教材很自然地渗透了育人功能。在此以《区域发展》(选必2)教材举例说明。


我国地域广阔,但是各地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很大,必须要在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实现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该分册先从基本概念的角度,说明什么是“区域”和“区域差异”,以及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的原理。然后分为8个专题举例一些典型区域,探讨如何针对区域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区域发展的重点。


例如,专题3是以上海这一世界级的超大城市为例,分析了它在长三角以及长江经济带中的区位优势,用大量图表和数据说明了上海大都市在制造业、金融、交通、科技、文化等领域辐射功能。并且在“拓展案例”栏目中以日本东京为例,说明世界级的大都市都有强大的辐射功能。还在“主题练习”中以武汉市为例,要求学生分析武汉市的区位特点和辐射功能。这样的内容,对于上海学生来说,增强了他们对上海在全国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认识,也提升了他们的社会责任心。


专题5是以辽宁省阜宁市为例,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实现产业转型。目前,我国近代以来历经百年的资源开发,不少资源型城市都出现资源枯竭的现象,实现产业转型迫在眼前,这就是我国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重大任务之一。


专题6是以黄土高原为例,探讨如何对生态脆弱区进行治理。我国长期持续开展黄土高原的治理已经获得明显的生态环境修复的效果,但是全国的生态脆弱区还有其他类型,因地制宜地进行治理和修复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专题7是以我国“西气东输”工程为例,阐述了我国自然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原理。除了“西气东输”以外,还有“南水北调”“西电东输”“北煤南运”等等重大工程,这都是针对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而采取的重大工程措施。


册教材还拓展了国际视野,吸纳了国外区域发展的经验,如在专题5中有“德国鲁尔区的转型”为拓展案例,在专题9“以莱茵河流域为例——流域协作开发与保护”的案例。主题10是“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集中反映了“一带一路”成为以我国为主导的国际合作的重大项目的实施现状。


在中学地理教材中,这是前所未有地采取案例的方式,把我国近几十年来的经济建设的成就,从区域特点的视角进行介绍,不仅让学生了解区域发展一定要因地制宜的原理,而且对国家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了然于心胸。


(四)教材向学生传递国家使命


在《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选必3)的教材中,也是以第一次从“国家安全”的视角诠释了提出了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理念,这在地理教材也未曾出现过的。教材在第2单元写了“石油资源与能源安全”,第3单元写了“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第4单元写了“海洋空间资源与海洋安全”,第5单元写了“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而第6单元则提出了“环境治理与国际合作”。在该教材的栏目中,有“为什么要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的影响”“海底光缆”“蛟龙号的深海之旅”“来自世界灭绝动物墓地的警示”“北极海冰面积的变化”“漂浮在海洋上的‘垃圾漩涡’”等等。同时还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例如“能源利用状况调查”“用遥感数据分析耕地面积”“用三维GIS软件观察海洋国土”和“模拟联合国减排合作大会”等,也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以“国家安全”牵动资源与环境问题,立意高远、内涵深刻。作为基础教育的高中地理的学习,会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有助于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五)教材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由于主编段教授很早就研究地理教育中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题,也编写过地理信息技术的教材。当前在地理科学研究领域中,普遍广泛地应用了信息技术,为国家的社会管理、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等提供重要的地理信息大数据。在这套教材中也体现出这一特点:共设置20多个用地理信息技术的展示与应用的案例,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三、 编写好地理教材的背后



我的工作经历也一直与教材编写与审查有关。我编写过《上海市乡土地理》教材,主编过上海市供各校选用的《绿色探索者》、《低碳生活》、《捍卫祖国南海岛礁》等选修教材,编写过《科学》教材等,还担任过教育部的地理教材审查专家和上海市地理教材主审专家。凡是看到各种地理、科学、环境教材时,都会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在教材的背后,凝聚着主编和编写团队付出的巨大辛劳。有不少参加中学教材编写的大学教授,都会感到比大学教材还难写。这是因为中学生的年龄偏小,一本好教材要适合青少年的年龄与心理的特点,在写作过程中要字字句句反复斟酌,还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育人功能的价值取向。长期以来,段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团队对国内外地理教材做过许多比较研究,还翻译出版了美国主流高中地理教材《地球科学》。编写团队中的中学教师们,对过去的地理教材的优缺点都了如指掌,而大学教授们则从地理学的发展视角提供了许多重要素材。在编写过程中,还邀请了上海市各区县的一些教研员审读了教材初稿,也吸纳了他们的宝贵意见。


由此,一套高中地理教材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广大学生面前。上海每年有几万名高中生能通过这套教材学习地理,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了解人们生活的世界,使他们成为一名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国际视野,懂得人类与地球必须和谐相处的地球公民。据悉,新的初中《地理》教材也将在2024年暑期后的新学期开始使用,相信在同一位主编的统筹下,初高中的地理教学将会有更好的衔接,对地理课堂的改革产生新的推动力。




教育牧笛
本公众号主要发布:1.第一线教师开展有效教学实践研究的成果;2.课堂有效教学实录;3.有关有效教学研究的学术观点争鸣;4.有效教学的国际比较研究动态;5.有效教学的学科研究方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