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6日,位于浦东张江的华东师大二附中校园里旌旗飘扬、乐声齐鸣。几千名校友从四面八方汇聚一堂,参加母校60周年寿辰的庆典。
在筹备校庆过程中,许多校友写了很多情深意切的回忆文章,许多老教师也写了(或者口述)不少追忆母校60年来峥嵘岁月的往事。后来,校友会抓紧编辑并在校庆前出版了这一套四册的文集,分别为《师说传薪火》(上下两册),是校友写老师的文章;《我与二附中》是校友回忆在校生活的文章;《校友风采录》是部分校友的故事,四册足有二三百万的文字。这套文集凝聚了60年来一所名校走过的辉煌历程,既记录了近万名学子从这里走向社会的坚实步伐,也承载了上百名教师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的辛劳。我如获至宝地阅读了其中许多文章。
90年代初 ,我被大学部派往二附中担任副校长。从我原来工作的华东师大地理系到华东师大二附中,步行距离不过十分钟,但是工作发生很大变化。当初的二附中在上海被称为“金牌学校”,在全国也名声鹊起。对我来说,二附中也是很神秘的学校,它究竟有什么办学秘诀,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众多学子?
在二附中工作了二十来年,我接触了很多二附中的教师和学生,也拜访过不少老领导和老教师,还听过很多老师精彩的讲课,听说了许多二附中的许多故事。但是,要解读二附中成为名校的奥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直到我读了这套文集,60年来学校的原貌似乎重现在我眼前,也让我看到了几代校长和教师承前继后地造就了一所名校。于是,我很想写一篇读后感,诉述我心中的二附中。
一、在大学怀抱中诞生的二附中
华东师大二附中是一所在大学怀抱中诞生的学校。华东师范大学在1951年成立后,大学部领导就谋划要建立一所优质中学,作为教育实习基地和教育改革基地。1958年这所学校终于诞生了。当时大学部非常重视新学校的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的配置,任命有中学管理经验的毛仲磐为首任校长,又从华东师大一附中调入一些骨干教师,再从大学各系的学科教学专业抽调了不少青年教师组成了第一批教师。在这本文集中,有毛校长在40周年校庆时(1998年)写的“二附中建校初期的回顾”一文,让我们看到创校初期条件很艰苦,借用大学部的几间教室上课,还要到车站等处张贴招生小广告。第一批学生入学后,毛校长根据“二附中是教育改革基地”的办学要求,开始了“高中两年制文理分科实验”。结果在1960年第一届两年制学生毕业后,考入大学达73%,这在当时是很高的录取率。第一届还招生了大学预科的两年制学生,毕业后符合华东师大直升条件的竟达93.6%。毛校长在他的文章中还提到:学校坚持学生全面发展,除了认真读书以外,还大力开展课外文体活动,又成立了少体校、组建运动队,培养了一批国家级和市级运动员;学校还非常重视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参加新校舍的建校劳动,农忙时节还组织学生下乡劳动。他在文章里提到首批毕业生中,有的成为院士和专家,有的成了国企总经理,有的成为解放军将官,特别是有十多位校友后来成为华东师大各院系的教授。
毛校长以其人格魅力,赢得全体师生的敬重。他引领二附中在坚持教育改革中促进学校发展,仅用五年时间,二附中就被评为上海市重点中学。这一个台级的跨越,奠定了二附中60余年来持续发展的速度。直到如今,一些耄耋之年的老教师和年过花甲的老校友,对德高望重的毛校长深怀敬意。我来到二附中以后,多次聆听作为学校顾问的毛校长对学校发展的殷切期望。每年新春,我总会收到毛校长亲笔书写的贺年卡,感受到一位前辈的殷殷之情。在60周年校庆那天,一尊毛校长的塑像耸立在绿草如茵的校园内,让他能看到二附中会继续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国家栋梁之才。
毛校长退休后,1978年由蔡多瑞接任校长,他秉承毛校长开创的事业,使得二附中涌现出一股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校风。这一期间,教育部来沪考察上海的高中办学状况后,决定华东师大二附中为上海市唯一的教育部直属的重点中学,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师生。借此东风,蔡校长继续确立了以质量立校、以科研立校、以改革创新立校的办学理念,这在蔡校长撰写“我亲历的二附中教改”的文章中有详细的阐述。与此同时,二附中在1979年接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的20万美金,此款项用于5位青年教师赴美英等国考察进修以及10位教师赴日英法等国交流访问,并且更新了学校理科实验室。政府还拨款400余万元建设二附中的新校园,为二附中的进一步腾飞奠定重要基础。
1983年起由王鸿仁接任校长,在他任职期间,坚持教学改革的传统,并在课程和教材层面上进行深度改革。例如开设了计算机和日语等选修课、自编了初中语文教材;外语教学引进《新概念英语》的部分内容,提出了“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经验;数学课选用美国教授项武义编写的实验教材进行试点;而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也形成重视实验和开展课外活动的特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大提高。语文、政治、历史学科的社会考察活动也都成为学生难忘的记忆,不少六七十岁的老校友在他们文章里还那么细腻地记载着跟随老师远足考察的过程,成为终生的美好记忆。1984年二附中学生一举获得文理科高考状元,理科前十名中有六名是二附中学生,轰动了上海。有媒体采访王校长,问二附中有什么秘密武器?王校长说:我们坚持教学改革,按教育规律办学。这篇采访刊登在文汇报上,引起很大社会反响,也显示出二附中办学的境界与胸怀。当初学校并没有把高考成绩作为奋斗目标,也没有把学生时间都用在应试复习中,而是在教学改革中寻找出一条提升教育质量的路径。当初市教育局对二附中进行教学调研,认为二附中学生的负担不重、学校是注重全面发展的。
其实,二附中从诞生起就吮吸着华东师大的大学精神文化,不断接受华东师大教育专家们的教育思想熏陶。如教育家刘佛年校长曾多次指导二附中的教学改革,袁运开校长组建了各系的教学专家顾问团,定期听取学校汇报并且提出很多教改建议。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作为学校顾问经常来校指导教学科研。而二附中的老师与大学教师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及时获得他们的专业指导。二附中作为华东师大的实习基地的,经常有大学教师带领师范生来学校实习,同样也加强了二附中与大学的联系。1964年华东师大曾经组织各系教师和一些有经验的中学教师百余人到二附中进行为期两周的教学检查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华东师大对二附中提出了“办成第一流中学”的要求,这成为多年来二附中师生共同努力的目标。
我在地理系任教多年,亲身感受到在大学里,有一种强烈的学术氛围和不断奋进的专业精神。来到二附中,同样感觉到这所中学也深受大学文化的影响。我始终认为,二附中之所以能成为一所名校,是因为与华东师大有血脉相承的联系。华东师大对二附中的办学目标与要求的定位、对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的精心组建,以及大学文化给予的潜在影响,都是二附中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改革与创新是二附中的灵魂
60多年来,二附中的发展就是不断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创新的过程。
二附中刚刚成立,就大胆试行文理分科的实验,十分重视对学生因材施教,尤其在培养理科见长的学生方面,有很丰富的经验积淀,一直延续至今。教育部在90年代初对二附中等四所中学(其它三所都在北京)下达试办“全国理科班”的任务。学校对全国理科班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委派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理科班学生毕业时全都保送进入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著名高校,这些学霸还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摘金夺银。到2024年为止,二附中已经累计获得31枚国际奥赛的金牌,涉及物理、化学、数学、生命科学与计算机五门学科。学生在国内外其他学科比赛中的获奖不计其数。除了学科竞赛以外,二附中学生在其他各类竞赛(或活动)中也都能一展风采、获奖无数,说明他们不仅多才多艺,而且具有极强的团队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上海市推进“一期”(1988—1998)和“二期”(1998—2007)两轮课程改革时期,二附中都是主动向上海市教委提交申请报告后成为实验学校。二附中的校长和老师,都认同只有坚持教改才能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道理。学校在“一期”课改中构建了“基础课、选修课、活动课”三类课程的一整套实施方案;在“二期课改”中全校教师持续多年投入校本课程建设,为学生个性化的成长而编制的校本课程总计达二三百门。当时《文汇报》用“课程超市”为题报道了二附中校本课程的选课机制。
二附中在2002年东迁浦东、落户张江,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的突破。这一举措,既得到华东师大的赞同、又赢得浦东新区政府的支持。当时的何晓文校长、李志聪书记和领导班子齐心协力,广大教师都基于长远发展的视野,支持学校落户浦东,为二附中在新世纪的发展又奠定了新的起点。
何晓文是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从1999年至2014年。她的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很强,在二附中搬迁浦东以后,推出了学校发展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如首创“首席教师”制度,命名了首批首席教师,凸显了学者型的教师的引领作用。何校长提出的“教师第一”的观念,经《人民教育》记者采访后撰文刊登在杂志上。在这一时期学校面向全国招聘了一批优秀教师,校园有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氛围,大大提升了教师的整体实力。现在,这批应聘教师中有不少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还有的成为校级和中层领导干部。
搬迁到浦东的二附中,如同这片热土上涌动着创新热潮一样,学校围绕着“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学校组成了一支科创指导教师团队,许多学生的项目被层层选拔参加全国和国际的中学生科创大赛,并且在国际英特尔青少年科学与工程大赛(ISEF)中几乎每年都斩获奖项,还有五位同学获得以他们姓名命名小行星的殊荣,二附中的科创活动在全市乃至全国都属领先地位,是全国首批科技教育创新十佳学校之一。
语文教研组试行的小论文写作,每周占用一课时,贯穿高一、高二全学程。从学生的选题开题—社会调研—查阅资料—撰写初稿—讨论修改—答辩展示,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进行个别化指导、学生转变了听课应考的习惯,最终每位学生都写出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篇论文。这些论文中既有长篇大论,也有对社会问题的细微观察与思考,有些论文受到有关部门重视,被《文汇报》报道。尽管这届学生写小论文花了很多时间,但是在语文高考中却获得全市第一,究其原因,语文特级教师魏国良讲了一句很简短的话:小论文写作使学生知道怎样学好语文了。
新世纪以来,二附中逐渐形成了“N个百分百”的育人创新举措,例如百分百的学生要完成小课题研究、百分百的学生选修校本课程、百分百的学生参加社团、百分百的学生完成100小时的志愿者服务、百分百的学生要学会游泳与太极拳……,可以想象校园中充满学生的青春活力,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发挥了他们的才华与爱好。二附中还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探索中,大力推进“学科德育”、努力践行“实践育人”。特别是“晨晖社团”(即晨晖学院)成为学生进行人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社团,多年来还得到历届中共上海市委领导的关心和鼓励。
2015年后,戴立益和李志聪两位校长在任期间,二附中在辐射优质资源、扩大办学方面有了新突破,先后在上海各区合作建立了4个校区和2个分校、以及好几所义务教育学校,还在海南和江浙等省派出校长管理学校,辐射二附中的办学经验和办学理念,建立了以华东师大二附中为首的华东师大基础教育集团和浦东新区华东师大二附中教育集团,使得二附中这所名校,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二附中值得骄傲的办学成果,与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无关联。没有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就没有勇立潮头的二附中。在二附中校园内,有一块巨石,镌刻着叶澜教授书写的“卓然独立、越而胜己”,它是二附中的校园精神。今天,“追求卓越、崇尚创新”的校训已经成为二附中师生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