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8—10日,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以下简称“教材所”)召开2023—2024年度项目研究阶段性成果评议交流会,教材所学术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学术导师、兼职研究员以及教材所全体干部共计160余人参加了会议。2023—2024年度,教材所举全所之力,组织40支专业创新团队开展了18个重点项目研究,产出标准、要点、案例、方案、工具、平台、决策咨询报告、学术论文、学术专著等各类研究成果共607项,对服务教育决策咨询、为地方和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专业支撑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聚焦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落实提升,共有3个重点项目,形成以下代表性成果。
一是研制《〈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编制与实施指南(小学)》。主要回答了《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由来、定义、意义;阐明了编制原则、规划学校课程的依据、学校课程计划与说明、课程实施与评价及实施保障措施等;提出建立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管理层、以学科负责人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层和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程执行层的课程实施职责体系。
二是研制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监测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课程开设、教学实施与评价、管理保障、满意度4个一级维度以及14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和56个观测点。课程开设维度主要包含国家课程开设情况,校本课程开设门数、类型、周课时数、选课情况;教学实施与评价维度主要包含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作业设计及考试评价;管理保障维度主要包含上级行政支持和学校组织领导保障,学校制度文本及落实的制度保障,校本和区域的教研支持,学校培训和硬件支持的资源保障;满意度维度主要包含对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满意度。
三是课程方案的国际比较研究报告。研究发现,全球持续推进服务于国家或区域发展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以发展学生素养为目标,重点关注信息时代数字素养的更新, 健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增强课程多样性与选择性,着力推进评价多元化,积极探索与人工智能教育相融合的融合型课程。研究建议我国要坚持立德树人在课程体系中的首要位置,强化课程全面育人的功能;要将数智素养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维度之一,要着力推进以跨学科学习为核心的课程综合化;要以多元灵活的课程形成多样化和专业化的课程结构体系;要以跨学科学习、评价多样性促进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育;要大力提升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融合课程实施和评估的能力。
聚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共有2个重点项目,形成以下代表性成果。
一是研制《中小学教研员专业发展指引》。提出教研员专业“发展方向”包括涵养专业精神、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细分为职业道德、教研信念、教育通识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分析判断能力、研究指导能力、组织实施能力、实践转化能力9个方面。提出“发展路径”包括深入教学一线、伴随教师共同成长、帮助教师解决教学问题;坚持“团队研究”和“实践取向”,重点解决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主动学习、强化实践、持续培训,提升岗位胜任力;加强区域内及跨区域的教研交流学习活动,建立上下贯通、横向连接的教研交流学习机制等。
二是出版《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总结了深度学习的活动与体验、联想与结构、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创造、价值与评判等特征,提出了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模型。为指导教师理解实践模型,提出了制定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确立引领性学习主题,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活动,开展持续性学习评价,开展反思性教学改进,创设开放性学习环境等建议。为指导教师撰写教学设计,提出了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设计模板和课时教学设计模板。
聚焦基础教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评估研究,共有2个重点项目,形成以下代表性成果。
一是编撰《基于课程标准的考试命题指导(初中)》丛书。该研究涉及语文、数学等9个学科,提出通过研制多维细目表实现将学业质量标准转化为具体试题考查目标的模型;研制形成了基于核心素养命题的理论模型,结合学科特点对情境类型做了进一步的分类,并就情境的设计原则、加工处理方法、如何与设问自然结合等做了阐释;对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的试题,从考查功能、题型特点、命题思路等维度分别做了阐释,并结合典型案例加以分析。
二是研制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命题评估标准。对学生合格、学科合格、试题合格进行了认定标准研究,制定了《2024—2026年全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命题评估工作方案及评估标准》,提出了试点先行、研究助力、加强交流、共建共享、逐步拓展的评估工作路径。评估指标框架包括命题导向、命题规划、试卷、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命题管理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又细化有具体的评估要点。
聚焦课程教材建设的相关专题研究,共有4个重点项目,形成以下代表性成果。
一是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1+X”研究模式。学科上,逐步覆盖包括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在内的29个哲学社会科学一级学科。组织上,“1”是教材所作为会议主办方,负责统筹组织,“X”为联合主办高校,打造研究共同体,进一步加强有组织科研。周期上,课程与教学论研讨会每年召开1次,其他重点学科研讨会视具体情况举行。成果上,“1”是会议成果集,“X”是围绕会议主题产生的研究报告、咨询报告、相关论文、媒体文章及社会影响力、学术引领力、专业支撑力。
二是中高职贯通培养优化路径。提出了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统筹推进;一体化开发课程教材,高职学校牵头,中职学校配合,行业企业参与;一体化统筹课程实施,按照“整体设计、分段递进”的思路将实习实训贯穿整个培养过程。
三是开展幼小衔接国际比较研究。研究对比分析了日本、挪威、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等代表性国家的经验做法,发现各国为解决幼小课程教学连续性问题,作出三方面探索:第一,多种方式整合课程,缩小课程差异。如幼小课程框架一体化整合,以学习领域对齐幼小课程,设立专门过渡课程等。第二,推广与儿童年龄相适宜的教学法,构建无缝衔接的学习体验。如组织幼小学段学生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小学低段推广游戏化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等。第三,提供资源支持,提升教师衔接能力。如开设幼小教师联合项目,鼓励幼小教师流动、轮换,开展针对性的研讨活动和衔接培训,出台国家指南,提供案例指导和专家指导等。基于以上国际经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中国解决路径。
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概论》为龙头,建构了“主体—内容—路径”三维理论建设的新体系;坚持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 建立以“问题—主体—系统”为核心要素的实证调研支撑理论研究的新机制,形成螺旋上升的“理论—实践”互动建构过程;探索建立国家级研究智库,打造理论传播、引领实践的创新平台。
聚焦大中小学国家教材使用、审核、评估、监测的研究,共有5个重点项目,形成以下代表性成果。
一是马工程重点教材质量保障标准体系。坚持标准建设系统化,覆盖编写、审核、出版、使用等环节;坚持标准设置结构化,以质量为中心,一体化设计人员标准、教材标准、出版机构标准;坚持标准运行机制化,统筹设计编写规范标准、评审制度标准、出版备案标准、审读机制标准、使用监测标准及经费支出标准6大标准,全方位、全环节、全过程保障和提升马工程重点教材质量。
二是完善国家中小学教材审核机制。开展《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材编写修订规范(试行)》执行情况总结分析,形成中小学教材审核典型问题案例598个;对各版本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编辑人员实行信息化管理和数据分析,形成编辑队伍管理的决策咨询报告;研制形成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系列专项审核要点,作为教材专项审核的重要依据。
三是中小学科学类教材评估报告研制。搭建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两批次评估团队,研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科学类教材评估指标。坚持“依标审读、依标评述、依标报告”开展评估工作,针对义务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学和普通高中数学、地理(含地理图册)、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共计形成13份教材评估报告。
四是开展如何用教材教与学研究。以统编三科、数学、英语、地理、音乐共计7个学科教材为试点,形成220个解决教材使用实际问题的典型案例;以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为试点,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研制《核心素养导向的教材使用指导手册》;形成以提升教师教材使用能力为着力点、多方联动促进课程教学改革的工作机制。
五是教材舆情工作体系研究。研制《全国大中小学教材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建立教材舆情“发现—研判—通报—处置—反馈”工作全流程闭环的管理机制。建设系统平台,完善教材舆情数据,形成目前国内体量最大的课程教材舆情数据库。探索利用生成式AI开展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形成一系列服务决策咨询成果。
聚焦加快推进研究立所、人才强所,共有2个重点项目,形成以下代表性成果。
一是有组织科研的内部治理体系建构。围绕如何组织好40支上千人的专业研究队伍,建设项目研究共同体,做好为国家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破解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难题工作,探索建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结构框架和运行体系,形成了目标导向的顶层设计机制、问题导向的项目研究机制、创新导向的保障支撑机制、结果导向的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实现了制度设计结构化、制度运行机制化、内部治理系统化,有力保障研究成果的高质量产出和人才队伍的高质量培养,为开展有组织科研创造了经验、提供了样板。
二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研究项目统筹机制。建立包含顶层设计、过程管理、成果检查和处理改进四阶段的项目统筹机制建构模型,制定印发《课程教材研究所关于深化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研究项目的指导意见》,形成聚焦重点、目标导向的顶层设计机制,强化工作合力、注重交流研讨的过程管理机制,课程标准专家把关指导的成果审核机制,以及加强基层实践应用的成果推广机制。
2023—2024年度,教材所的系列研究项目围绕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育人环节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强化研究引领、回应实践需求、突出问题导向,形成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下一阶段,教材所将紧密围绕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时代新人培养,进一步聚焦研究目标定位和育人重点、难点、痛点问题,持续深化研究,不断提高研究质量和水平,加大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力度,推动实践领域改革,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更加有力的专业支撑。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于《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24年第9期,转载需注明出处
微信编辑|肖雪
●钟启泉: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挑战性课题
●张颖: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高中物理教材编写——2019版普通高中物理(人教版)教材介绍
●吕丽 邵志豪:小初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究——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例
●冯毅: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探析——以小学科学为例
爱我,请给我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