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漫游:我读过的50本书(之四十八)|| 教育界里的斗士——读杨东平的《中国教育会好吗》

学术   文化   2024-09-12 23:06   上海  
读书是一场旅行,看到的是万变的风景
书是一个相机,留下的是恒久的身影 
读书是一壶老酒,回味的是香醇的岁月
读书是一面镜子,映射的是自己的心灵

(作者语) 笔者所写《书海漫游——我读过的50本书》的若干篇文章,在教育牧笛公众号中刊出以来,承蒙各位好友阅读点赞,在此表示感谢。往后将继续推送其它篇章,敬请大家分享和指正。笔者书写的读书感悟,纯属兴趣所在。大多文章与地理学科相关,也有的是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并无特别的选择标准。文章中如有不当或者不实之处,敬请指点,不胜感谢! 一本好书在手,如沐春日暖风。祝愿大家龙年吉祥,心想事成!       ——陈胜庆

尽管素不相识杨东平,但我近些年爱读他的文章。他出版了一本《中国教育会好吗》。我从头看到尾,对杨东平教授的从教经历和教育思想有所了解。《中国教育会好吗》这个书名至少表达了“现在不那么好”的意思,可见这本书有点沉重啊。


杨东平原是上海中学的高中生。中学毕业后赶上“上山下乡”而赴黑龙江务农,后来作为“工农兵”推荐进入北京理工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76年“文革”结束以后,思想解放、社会转型,他就关心社会变革、关心环境保护,更关心教育问题,进而把研究教育作为主业。他成立了一个民营非盈利的教育咨询机构“中国21世纪教育研究院”并担任院长,从此他频频从民间的视角发出改革教育的声音,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杨东平是一位教育评论家。他善于抓住社会关注的热点、教育改革的难点、群众期盼的焦点,切中时弊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往往有一针见血的效应;他也擅长透过复杂的表象,抽丝剥茧,揭穿假象背后的本质问题,让读者有恍然大悟之感。也正因为他针对现实问题进行评论,所以不免与某些学者和教育官员产生矛盾甚至辩论,于是我把他称为“教育界里的斗士”是名副其实的。

一、PISA上海第一的真相


记得2009年,上海代表我国第一次参加经合组织(OECD)的PISA测试,这是针对发达国家或地区15岁学生的国际教育评估项目。那次评估的是数学素养、阅读素养和科学素养三个项目。结果出乎意料之外,上海毫无悬念地获得了三个第一,而且遥遥领先于第二名。当初我们听说后也喜出望外,似乎说明上海的教学质量领先世界!时隔三年后的2012年,上海又一次蝉联了三项“冠军”。事后的事态发展更具有戏剧性:英国教育大臣带领一批教育专家来到上海,考察上海的小学数学教学,他们走进教室听课,与教师和学生座谈,了解学生回家后还要做作业,还发现了有许多课外习题册。英国教育大臣决定聘请上海20余位小学数学教师赴英短期任教,要求他们完全按照中国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执教,最后与英国教师执教的班级进行测试对比,结果显然是上海教师获胜了。于是,英国教育部决定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推进上海的数学教学方法,还把华东师大出版社的《一课一练》进行改编后在英国使用。


这个故事对上海的教师来讲确实是一个鼓舞。但是,如果再做些深度分析的话,可以让我们冷静许多。


杨东平教授对PISA考试发表过一些论文,在此书中也收录了其中一篇短文,提到PISA考试后,还对上海学生有一份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你在课外每周还要学习多少时间?上海学生答卷的统计结果是每周平均13.8小时。对于即将面对“中考”的上海初三学生(在上海的15岁孩子基本是初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按规定每天只有2小时回家作业的时间。但事实上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甚至不少学生超过了13.8小时,即使是每周13.8小时也是所有参赛的国家和地区中的第一名,OECD统计各国的平均值仅7.8小时。换言之,成绩的第一名是用了最多的学习时间获得的,那么,我们的教学效益在哪里?上海教学的优势又在哪里呢?


杨教授尖锐地提出:这便是中国教育的真相和基本面貌,大多数城乡的学生都在严酷的应试教育环境中苦读苦练苦熬。他举例河北衡水的万人高中提倡的“雪狼精神”是“今日疯狂,明日辉煌”,还有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有2万学生,号称“亚洲最大的考试工厂”,他们都是以“时间+汗水”作为基本教育方式的。为此,他呼吁:“基础教育的功能和目标显然不仅仅是考试成绩,那些PISA还没有评价的指标,如身心健康、体能、社会化程度、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艺术欣赏、生活能力,都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如果要评价这些内容,上海会得第几呢?是谁输在起跑线上?”,这是真正令人担忧的。


现在,社会上关于PISA考试的种种评述明显减少,对这个考试的关注度逐渐冷静下来了,已听不到那些沾沾自喜的论调了。不过,PISA考试对改革我国教育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二、衡水中学的是非之争


我读杨东平的文章,最初是从衡水中学是非之争开始的。衡水中学采取“半军事化”管理获得高考辉煌成绩,这个“神话”在社会上引起众多议论。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不赞成学校采取“半军事化”的强势管理举措。面对各方面的质疑和批评,衡水中学的领导一直坚持宣传自己的治校理念、渲染学校的办学成就。衡水中学可以包揽河北省一半以上的“清北率”。现在,衡水中学又在全国扩张,衡水中学XX分校遍布全国许多省市,而这些分校基本上都是民办学校,收费不菲。


杨东平在此书中有“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等几篇文章,均针对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等“超级中学”违反教育规律办学而发声。当时,在衡水中学的官网上,居然还有一篇博文,题目是“杨东平要是衡水中学校长,就该给他几个耳刮子”,铆足了谩骂的本领。这只能说明杨东平的文笔犀利、用词锋芒、观点鲜明、难以辩驳,对方只能拿出打骂的手段了。所以称杨东平为“斗士”毫不言过其实。


衡水中学的根本问题在哪里呢?我们看看杨教授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用半军事化管理学生是违背学生身心健康与心理发展规律的。其实,“半军事化”只是个托词,其实就是“军事化”,实际比军营管理还要严酷,作者甚至用上了“模范监狱”一词。学校的作息表时以分计时的,每一项活动之间的时差只有几分钟,学校里只见学生在下课铃声后不停地奔跑着:从宿舍跑到操场,从教室跑到食堂。早上5点半起床,5点45分开始跑操,6点到6点半是早自修,6点30分高三吃早饭、6点34分高二吃早饭,6点38分高一吃早饭。上午5节课,下午5节课,晚上3节自修课。学校清规戒律很多很细,杨东平教授写道: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我将去掉50%的清规戒律,我会允许学生上课转笔、抖脚、靠墙,允许自习课喝水、抬头或者发呆,放宽学生作息时间,让学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穿衣、叠被、吃饭……。学校竟然还有一项“非触”管理制度,指的是男女同学在2米以内共同行走就属于“非触”,就会被罚,这样的管理是学校应有之义吗?


2.衡水中学靠什么能培养出这么多学生往北大清华输送呢?有一张网传的照片,是一位女学生把三年所有的练习卷垒起来有2.4米高,还有一些学生三年中基本没有脱衣服睡过觉。还有的秘密,是这所学校能在河北省跨地市招生,河北省一流的生源就被“掐尖”了,而且最高分的一些同学能获得高额奖学金,以吸引他们就读于衡水中学。秘密之二,是这所学校招聘的老师也都是各省市的姣姣者,一旦进入该校,在高额工资的背后,也有许多规则在制约着老师,例如随同学生一起起床睡觉、早操自修、上课辅导等等,一整天排满所有的时间。所以,河北省有很多学校的校长既苦于优秀学生的流失,也惋惜学校痛失名师。所有这一切都造成了教育资源严重不公平,形成“一家独大、一片倒下”的局面。作者义正辞严地在文章中痛斥:衡水中学之类的“超级中学”的出现,严重地伤害了教育生态、破坏了教育公平。


3.当资本侵入了教育领域,事情的本来面貌就会发生可怕的变化。其实很多人没有搞清楚的是衡水一中、衡水二中都是民办学校,而衡水中学是公办学校,于是这些学校的校名相似却可以互通有无,民办学校高价收取学费,可以提前挑选招生,这样的利益输送在神不知鬼不觉之间运作着。还有,从来没有听说过参观学校需要交“门票费”,而且高达数百元,这也成为衡水中学的“特色”之一(现在可能不再那么做了吧?)。衡水中学在全国各省举办了很多分校,这些民办性质的分校在招生和收费上会产生怎样的问题?杨东平教授在有限几篇短文中所揭示出的问题,难道不让人感到惊讶吗?


衡水中学的办学引起了社会的热议。责任在哪里呢?杨东平教授直言相告:必须依法办学,依法执教,必须按教育部的要求控制好学校规模和作息规定。本书出版于2015年,衡水中学的大名始终不绝于耳。我没有更多直接的渠道得知这几年来的有什么变化,但是在网络中,依旧还是有许多传闻的。据悉,2024年起衡水中学在省内跨区市的招生就要实行限制了。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还教育一片蓝天。

三.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持续不断地一轮又一轮地进行着,这些教育改革是来自教师群体的呼唤?还是来自学校层面的需求?其实在我国,任何一轮教育改革的指令都是由教育部发出的,自上而下地推进着。我经历了“文革”以后的历次教育改革,先是“加强双基”,后来提出“发展智能”,随后又出现了“教材改革”、“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推进“一纲多本”,建立“三类课程”。在进入21世纪以后又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突出“立德树人”。在这样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中,每所学校和每位老师都身处其中,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理念,钻研教改的新名词。于是乎,一篇篇摆弄词藻的论文、一个个写不明白的课题,都占用了校长和老师很多的精力。例如讲了多年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每一位在学校工作的老师,扪心自问,学生的负担是减轻了,还是越来越重?


而杨东平教授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要自下而上地进行教育改革。如果把视线下移,看看中国的学校自发的教育改革到底做了什么?杨东平以民间教育家的身份跑了许多基层学校,也在寻找来自民间的草根教育家,他们用自己的教育实践实现了属于他们发自内心的教育改革。这些宝贵的探索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学生和自己的老师。


凤凰电视台播出过十集纪录片《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这部纪录片介绍了中国有那么一些教师在努力改变自己学校的教育图景:比如深圳中学的语文老师马小平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生命最后之时还为学生留下了人文教育读本。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领导的“新世纪教育”,成为许多学校发展的指路明灯。在山东潍坊最先取消了学校的行政级别,恢复了校长的本色,也推进了校长的任期交流制度。温州的农村学校,启动了乡土文化的滋养教育的活动。浙江的农村小学,因为校长开发了“童话育人”,使得大量留守儿童“爱童话、看童话、写童话”,形成了“童心、童趣、童真”的儿童教育的乐园。而上虞这个乡贤文化之乡,把当地众多文化名人作为学校的文化特色,也促进了乡村治理和文化建设。在青藏高原上长大的吉美坚赞在雪山之下建起当地第一所民办职业学校,设置了藏语高级班、藏医班、藏式工程建筑班、唐卡绘画班、计算机班等,收取的学生既有十几岁的孩子,也有四十岁的汉子。他把二百多名学生送进了职业大学,还培养了一批技工教师。


看了书中简要的介绍,使我们感到民间有草根教育家。他们在学校所做的一切,不就是实现了教育改革目标吗?但是在教育改革路途中,我们听到一些学院派的专家教授的宏篇大论,他们很专业,高度关注国外教育的研究成果,并且演绎成我们的教育改革目标,提出如高阶思维、深度学习、大单元、大概念、智慧作业、“双新”、“双减”、情景化教学、项目化学习、跨学科教学等等,还有PBL、STEM等等,这么多的新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是怎样的?对于一所基层的学校、对于一些普通的教师,到底要他们做什么?他们到底能做什么?


杨东平教授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都真实地表达出来,让读者对繁杂的教育问题有一些真正的思考。杨东平教授退休以后,他继续在网络上开辟了“杨东平教育洞察”系列视频节目,他涉及的话题非常广泛,而且专题专议,很值得对教育有兴趣的老师与家长观看,并且会收益匪浅的。




教育牧笛
本公众号主要发布:1.第一线教师开展有效教学实践研究的成果;2.课堂有效教学实录;3.有关有效教学研究的学术观点争鸣;4.有效教学的国际比较研究动态;5.有效教学的学科研究方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