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多联检赛道还火多久?

创业   2024-12-02 22:39   浙江  


这两天和圈里的一位大哥吃饭。

这位大哥真是一位风流人物,炒过股,90年代老股民,2016年易会满上台溜得飞快,等到24年吴清接任又溜了回来。

炒过房,98年第一批炒房客,04年从炒房变成了盖房子,16年接着高周转的风,把手里的地产公司股份也都清完了。

在房地产里面赚了不少钱,大哥也就整个IVD厂子,人有钱了,总是喜欢关注健康问题,药企太贵玩不起,IVD花不了几个钱。

19年疫情,大哥就做新冠检测,赚的盆满钵满,然后居然推出了呼吸道多重检测,在疫情后活的也很滋润,疫情后这两年活的也很滋润。

大哥自称自己是“中国第一投机倒把分子”,我们都尊称他一声D大佬,有的时候简化一下,就叫D老。

吃饭的时候,总少不了瞎扯和吹牛,因为D老不是学医学和生物的,16年之前也从来没接触过IVD领域,能抓住新冠不稀奇,但能押中呼吸道多重检测,实在是个稀奇的事,所以我就问他,为啥会选这玩意作为下一个主攻方向。

生意就是买和卖

我们认识很久了,你也是知道的,我不太懂医学这方面的东西,你的公众号,说实话我也不看,太专业,什么检测技术、临床意义,统计学,都太复杂了,看不懂。

但我知道一个事,这个医疗行业,什么科技突破啦,什么救死扶伤啦,都是面上的东西,本质上,它就还是个生意,既然是生意,那核心就是买和卖

谁卖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我要赚钱,我卖嘛;所以这个问题就可以简化为谁买?

很多人说,医院是客户,所以自然是医院买了,但我可不这么认为。

你看,我做过房地产,你说,房子是谁在买?

我说,应该是购房者吧?

错了,是银行,买房的首付只要30%,现在15%了,也就是,大头是银行出,所以,银行才是真正房地产的真正买家。

这个我们在开始炒房的时候就知道了,钱就是水,在银行这个大缸里面,房企就是打水的人,手里拿着的勺,就是房地产商盖的房子和那些被吸引过来买房的人。

如果你想打更多的水,就有两个策略,一次就能打一大勺,或者加快打水的速度,别人打一勺,我能打三勺。

前面这个策略,就是开发超级大盘;后面这个策略,就是高周转

很多时候,围着水缸打水的人很多,要挤进去比较难,那么就需要把这个勺变长,这样就能越过众多竞争者打到水,这个策略,就是增加小区卖点

好,这是房地产的,那对于现在你我身处的IVD行业来说呢?

钱,还是水,但是水缸从银行变成了医保,打水人,自然是医院,那我们这样的IVD厂家呢?

是那个勺。

生化集采的启示

好,既然咱们是做勺的,那下一个问题就是,做个什么样的勺最合适?

有人说,做新项目,那不是废话么,每一个新项目,就是个新勺,就能多舀水。但问题是,什么样的勺是最大的,最受医院欢迎的,这样的勺有什么样的特点?

这个问题,其实医保来回答最为合适,因为他是最了解情况的,就像银行最了解楼盘的销售情况一下,医保报销,没法骗人

然后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IVD产品的集采,是从生化这类产品开始的。我问了很多人,有人说生化这类产品太便宜,没什么做头,这也确实是实话,毕竟很多生化类检测的收费都不高。

但这就很奇怪,如果生化是一个边缘化,没什么降价空间的品类的话,为什么集采会先对生化类检测入手呢?像这个医药行业搞集采,先就是从药入手,因为药是大头嘛。

而且,我也了解到,绝大部分生化免疫分析仪都是投放的,“两年回本,躺赚四年嘛”,钱是非常好赚的,这个又和生化太便宜了,没法做这个说法矛盾了。

后来我才明白,诀窍就在你之前给我说的那个临床意义上,怎么说来着?哦,对,临床意义比较弱。

正因为临床意义比较弱,所以很多病都要做这方面的检测,来为诊断提供相应的参考,你看,这样量就立刻上来了,虽然单价不贵,但架不住量多呀,这就是个很大的勺,而且各个厂家也在拼命的推高速大流水线,就是要把这个勺做的更大

对于这样走量的产品来说,最头疼问题是售后,量大了难免出现问题,而且有的时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你看之前睿昂基因的事,主要就是伴随诊断的临床意义大,和吃药直接挂钩。这检测费用,是阿斯利康给的,但如果阳性结果的数量不够,金主爸爸的钱都回不了本,它又怎么会善罢甘休呢?

但对于很多生化检测项目来说,基本就不会出现重大问题,因为还是那个原因,临床意义弱嘛,所以呢,真要是有什么误诊、骗保这样的事的话,也轮不到你这个检测承担责任。

容易起量,不容易惹事,这样的产品,我认为特别容易大卖。

当然,生化的竞争太激烈了,而且也在被集采,现在再去肯定没戏,得找其他项目,刚好疫情不是来了么,这事得抓住,在做的过程当中,我发现,呼吸道多重检测,非常符合上面两条。

感冒、发烧、咳嗽、流鼻涕,这类症状都可以认为有可能存在呼吸道感染,需要测一下,这个量就很大了,而且,新冠也会造成这种症状,这就让这个量更是翻着跟头上涨。

容易起量这条就满足了。

然后,对于大部分呼吸道疾病来说,是只有对症药,没有特效药的,无论你测不测,你都是吃一些感冒灵、布洛芬这样的药,但它也不是完全没有临床意义,你知道你被什么疾病感染,疾控也能够进一步了解当前呼吸道疾传染病的情况,对吧,但它不会造成什么更大的问题。

不容易惹事这条,就满足了。

当然也是运气,这次踩准了点,毕竟这两个原因以前就存在嘛,不至于说疫情前还是疫情后,这两个条件发生什么大变化,所以还有一个很大的助力,就是医保对于生化检测方面的控费,严格了很多。

我看你公众号之前的文章也谈到过,一个是设备投放的问题(见《设备“投放”,还是不是一个性感的IVD商业模式?》),还有就是如果项目开的不合理,那也会被医保处罚(见《HBA1c过度检验被公示,医保给医生画了个IVD开单红线》),这些都意味着什么?

医院原来的检验勺子变小了,它现在非常需要一个新勺子!

我插了一句,不至于吧?

怎么不至于,医院也是在做生意,院长有相关的业绩和流水压力,前几天闹得沸沸扬扬的住院率破20%,很多人不就是“低标入院”,你说为了啥?

不就是为了能让自己从医保这水缸里面,多舀几勺水嘛!

D老的这些观点,对我的冲击蛮大的,实话说,我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去考虑过产品问题。

一般来说,在考虑一个产品前景的时候都是市场容量(患者人数×检测次数×检测费用)、临床价值、技术可行性等等,不会直接谈,医院能用这个项目挣多少钱。所以,我也问了D老这么一个问题,“难道您不觉得目前呼吸道多重检测火热,是因为呼吸道感染人数增多,临床需求导致的么?”

这个也可能是个原因,但你要知道,不测就不会有,你说的这些感染人数增加,难道不是因为测的更多导致的么。

就像新冠现在几乎销声匿迹了一样,难道新冠真的消失了?非也,只是不测罢了。

如果一个项目,只是想在一家医院开展,那要考虑这家医院的很多细节问题,也许你和院长的关系,会决定一切;但如果一个项目,想在全国大部分医院开展,那么真正要考虑的,是医院为什么要做这个检测

我点了点头,问了最后一个问题,“D老,你说的这些,我能发到我的公众号上去么?”

他撮着牙花子,发呗。

“你就不怕别人把你这套学过去?”

嗨,看过的人未必会信,信的人也未必会去做,而做的人呢,又未必能做成,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是假还真,做人呐,就不要想太久远的事情,想多了就等于啥都没想,对了,今天这顿饭,是你买单吧?

文章来源于诊断科学,作者认真的刘博
声明:本微信注明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

IVD从业者网
体外诊断领域专业新媒体,专注行业价值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