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
-如在画图中-
夜探虎丘
枫桥夜泊
拙政问雅
网师夜花园
……
2024年暑期,
一座在夜色与灯光中
摇曳生姿的姑苏古城
呈现在游客面前
夜游苏州园林
成为苏州文旅的一大亮点
今天
让我们再次翻开
经典课文《苏州园林》
跟随叶圣陶先生的脚步
漫步苏州园林
品味中式意境、诗意江南
苏州园林是中式园林的典范和翘楚。叶圣陶先生以园林“形”“色”“意”的角度为框架,以散文化的语言为载体,通过对苏州园林的特点、布局、构造等方面进行客观的介绍和说明,向读者展示了苏州园林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01
“标本式”的形美。“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作者在文章开篇就对苏州园林做出整体的评价,“标本”二字点明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设计的学习和参考对象,直接表明其在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地位。
“图画式”的形美。“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2段马上点出苏州园林设计理念的共性——需要在各角度都展现出其图画美的特点,并总体概括了要达成此目标所需要的四个条件,“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作者连用四个“讲究”构成动宾式排比句,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也为后文分点描述做好了结构上的铺垫。
“非对称”的形美。“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对于苏州园林这“一幅画”,作者以作比较的方式将其典型特征具象化,即“不对称”,这样的特征贯串了苏州园林设计的各处,是它“形”的总体特征。
“构图式”的形美。“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借“身在山间”表现园林假山池沼之“形”的“活”。“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则写出了园林植被之“形”的“繁”——在手法的运用上,这两部分都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和作比较的方法来突出园林景物的特点,且三个段落在结构的处理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先直接点明描写对象,再进行细化描写。
作为视觉艺术,“形”是欣赏园林时最能直接观察的点,园内的“水道”“桥梁”“石岸”“金鱼”,乃至后文中的“门窗”“梁柱”等等,这些对于园内可视物的外观描写,都使读者在脑海中勾勒出苏州园林之“形”,对于整体感知苏州园林的风貌有着极强的引导作用。
02
为了丰富读者的感官,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对苏州园林中的色彩有着大量描写。
“七彩相映”。从第4段的“金鱼”,到第5段的“常绿树”,再到第7段的“白墙”,最后是广漆的“淡灰”“白”和与之相映衬的草木之“绿”——这些都是显性的色彩描写。还有些匿于事物本身特征的色彩,如“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的“红”,“盘曲嶙峋的枝干”的“棕”,“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的“绿”。这些丰富的色彩搭配,使得苏州园林更加贴近了其“图画美”的特性。
“冷暖相衬”。如果再细加品味探究,你会发现描写自然景物的色彩更多的是暖色调,而人工的墙、廊等物更多则是冷色调,看似是简单的对比,其实主次已然分出,以人工之景衬自然之景,恰也回扣了第3段中的“自然之趣”——这不仅是苏州园林“形”与“色”设计的源头,也是苏州园林“意境美”的“藏锋”之处。
03
自然意趣。“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如果你看过中国的国画,尤其是山水画,你就应当晓得,为何“不对称”能够体现“美术画”的“自然之趣”。“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等等,作者所举的事例,在内容上形成了相互印证的关系,且这些例子散布在“四个讲究”之中,贯串文章的始末,这种追求本真、去繁求简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式美学的审美格局。
布局意韵。“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这段描写看似是针对园林的花墙和廊子,实则是在描写苏州园林在空间布局上的绝妙巧思——讲究的便是一个对“隔”与“界”的模糊处理,按原文的话来说就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为何要做到这一点?是为了园林景致的层次和深度,不对园林布局进行刻意的区分,其妙处在文中亦有解答,课文第2段提到园林的设计目标,“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要求园林的美一定是立体的,不能是平面的,这幅完美的图画要能够经得起多角度的审视。
结语
本期内容选自《语文周报》
欢迎关注、订阅
在对话框输入“订阅”
可以查看“订阅指南”
统筹|语文周报社编辑出版中心
作者|冯宇轩
图片|小 益
编辑|李爱莉
审核|史今蝉
往期精选
围观
丨更多
热文
丨更多
热文
丨更多
热文
丨更多
热文
丨更多
记得读完文章后点“在看”哦!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