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朝花夕拾》散文集的“小引”,我们能看到鲁迅先生写下了这样的语句:“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即使到了晚年,鲁迅先生也忘不了故乡的美食味道。他的夫人许广平回忆,“只有火腿他还爱吃,预备出来不一定一餐用完,那么连用几次也可以。”火腿正是鲁迅先生的故乡浙江的特产。鲁迅的日记中就多次提及他和伙伴们喝咖啡、吃冰激凌的经历,例如1929年夏天,鲁迅先生就在日记中记下了此类内容:6月15日“夜同方仁、广平出街饮冰酪”;7月19日“同雪峰、柔石、真吾、贤桢及广平出街饮冰”;7月25日“在北冰洋冰店饮刨冰而归”。
鲁迅先生居住在厦门期间,与在广州的许广平书信往来,他在信中说:“我还想吃一回蛇,尝一点龙虱。”许广平回信:“至于蛇,你到时在年底,不知道可还有?龙虱也已过时,只可买干的了。”不久,鲁迅先生终于来到了广州,品尝到了这里的美食,他满意地给朋友写信说:“这里很繁盛,饮食倒极便当,食物虽较贵而质料殊佳。”
从鲁迅先生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标准的美食家。
鲁迅先生是一个有故乡情结的人,他因家道衰落及外出求学,少年时离开故乡,归国后,一度在故乡绍兴工作,不久之后就到了北京。此后的二十余年生命中,鲁迅只要有机会,就回家探望,直到把母亲接到北京为止。
在小说创作方面,鲁迅先生写下了《故乡》《社戏》等反映故乡生活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在小说《社戏》中,“迅哥儿”和小伙伴们一起在船上煮罗汉豆,还有《孔乙己》中男主角最喜欢的绍兴黄酒和茴香豆。这种种美食,都寄托着鲁迅先生对故乡的思念,因为这些美食是他童年生活的一部分。
比如,鲁迅在《社戏》中写道:“……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到了罗汉豆就想起故乡的社戏——毕竟今后“迅哥儿”再也没有吃过这么好的豆,也没有听到过这么好的戏了。
鲁迅先生的小说和散文作品中,有当时的名厨大菜亮相,但是更多的是这些不起眼的故乡小吃,甚至是连小吃都算不上的孩童时的零食。可能一顿大餐会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而这些故乡零食往往被人们忽略。为何这些小细节、小吃食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让读者好像能够闻到香气?这离不开鲁迅先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特别是对亲身经历的观察。“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试问,“迅哥儿”和小伙伴们煮食罗汉豆后,将豆荚豆壳等物扔进水里,如果缺少实际的生活经验,如何写成如此充满童趣的细节?
最后,我们再回到《朝花夕拾》,让我们翻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每当读到鲁迅先生品尝覆盆子的文字,人们都会会心一笑。这不正是属于儿童的快乐吗?对故乡美食的留恋,正反映了鲁迅先生对童心的关注和爱护。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朝花夕拾·小引》
1927年的夏天,鲁迅是在广州的炎热中度过的。一株广州常见的“水横枝”盆景,让他在燥热中得到了少许的宁静。也就是在这份宁静中,往事涌上他的脑海,从而决定编定《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
本期内容选自《语文周报》
欢迎关注、订阅
在对话框输入“订阅”
可以获取订阅指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