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观点思辨型作文题写作指导
题型界定
高考典题
观点思辨型作文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出现在高考题中。1991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就“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这是较早的观点思辨型作文。该题在题干中明确提出的“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这两种观点,都指向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思考与辨析,考生需要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论述,主要论述方向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证明所选观点的正确性。因此,围绕一个观点展开写作的观点思辨型作文更多是要求同学们寻找证据,评估观点的合理性,思辨性主要体现在对观点的分析和评估上。而在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中,围绕多个观点展开写作的观点思辨型作文逐步开始出现。
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
2021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
写作指津
一、细读作文题目,明确观点指向
考生在细读题目的过程中可以给材料内容划分层次,勾画圈点出关键词句,概括主要观点。比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材料第一段首先阐释了劳动在物质、精神、文化层面的价值与意义;接着点出了现实社会中不同的人对劳动的不同看法,可以总结为在思想上不理解劳动,在行动上不愿意劳动,在态度上不尊重劳动。在思想上不理解劳动的具体观点又包括认为劳动耽误学习,科技可以代替劳动,他人可以代为劳动;材料第二段中的“这”也要引起我们的关注,“这”代指的是上文中的所有的观点,所以也是提醒考生不能单从某一个角度入手,要全面思考;材料第三段要求考生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明确了本则材料的中心观点。由此,考生就可以基本概括出材料中出现的各种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思考辨析,为赞同或驳斥相关观点做好准备。
二、进行比较权衡,理清逻辑关系
面对材料中的多个观点,考生需要进行比较权衡,并理清各个观点间的逻辑关系,包括对立关系、因果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等。比如,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题:“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本则材料以射箭为喻,提出了实现理想的五个阶段,涉及多个观点,这些观点都共同指向“如何实现理想”。考生可以通过理清这些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当代青年实现理想的基础、目标和实践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三、运用思辨方法,展开有效议论
写作中的思辨方法一般包括追根溯源,探究本质;预测影响,剖析利害;同类联想,以小见大;异向对比,质疑有声,等等。比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材料中提到很多不尊重劳动的现象,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追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从本质原因入手,论证“我们要尊重劳动”这一观点。可以进行如下写作:“很多人之所以不尊重劳动,原因之一是对劳动者有一定的偏见,历史上也有这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偏见,而在现代社会里我们要有平等的职业观,尊重每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成果;很多人之所以不尊重劳动,原因之一是没有看到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没有认识到弘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时代意义。只有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才能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
四、设置分论点,标记结构有序性
设置分论点在形式上可以借助同构性语句。同构性语句即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语句,多为判断句式和排比句式。使用同构性语句描述分论点,有利于标记结构的有序性,方便直接呈现出各分论点间的并列、递进等关系。如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考生可以设置如下分论点:理想功成,必要修身;理想功成,必要矫思;理想功成,必要立义。三个分论点句式整齐,层层递进,为“青年人如何实现理想”提供了有效的实施路径。我们还可以通过使用“逻辑提示语”来描述分论点,实现文章结构的显性呈现。比如,“诚然”,提示与前文的让步逻辑关系;“但是”,提示与前文的转折逻辑关系;“所以”,提示与前文的因果逻辑关系;“当然”,提示与前文的“衔接”逻辑关系,意在话题转移;“最后”,提示与前文的“分总”逻辑关系,具有很强的收束意味。
五、寻找合适证据,评估观点合理性
在写作过程中,考生要学会运用逻辑推理和证据支持,形成合理的结论。比如在列举事例时,要注重事例和论点之间的关系、事例与事例之间的关系。所举事例既要有典型性,又能从不同角度来论证论点,要具有全面性和层次性。比如吴晗先生的《谈骨气》,文中三个论据分别围绕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方面阐述论点,论据中的三个人物所处时代不同,遇到的困难不同,但是他们的行动却恰好从三个侧面十分具体地说明了怎样才算“有骨气”这个问题。三个人物形象代表了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从古代文臣武将到现代知识分子各种不同类型的典型,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就表现出了我们民族自上至下、从古到今有着无数有骨气的人,从而具体地说明了“有骨气”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02
观点思辨型作文写作案例
文题展示
有人认为,处世应该深思熟虑,谨慎发言;也有人认为,处世应该明辨是非,敢于发声。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此有怎样的观点与态度?请阐述你的思考和理由。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维导引
该作文题材料涉及两种观点,分别是“慎言”和“敢言”。立意行文时,要厘清“慎言”与“敢言”之间的关联,然后对两者的内涵与联系进行论述。根据材料可知,“慎言”是少说,但不是不说,是深思熟虑后的发声,体现了个人的修养智慧;“敢言”多指言者能明辨是非,敢于秉持公心,为他人发声,为社会发声,为公平正义发声,体现了社会担当。两种观点一种提倡“少说”,一种提倡“多说”,看似矛盾,实则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例如,“慎言”更多指向对自身的约束,“敢言”则更多指向对社会的责任;“慎言”体现了言说时端正的态度,“敢言”体现了言说时巨大的勇气;三思而后言,“慎言”不忘“敢言”,等等。所以,面对语言,计之速迟、较之多寡,都只是肤浅的衡量,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如何用语言表达出深沉的思索、托举出不朽的道义。若只写“慎言”或“敢言”则属于偏离题意。并且,材料中明确提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此有怎样的观点与态度”,考生还需要结合新时代和自身的生活经历来谈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写作示范
思深不避语迟 义正何忌言多
人贵语迟,言多必失,似乎处世应该慎言;伸张正义,不惧发声,似乎处世又该敢言。其实,无论是慎言还是敢言,背后都是对言说态度的纠偏以及对话语道德的呼唤,故我认为:思深不避语迟,义正莫忌言多。
思深常语迟,思考在言前。
精深的话语总是来得缓慢,因为那些“金石之论”,既要经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字斟句酌,又必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情思沉淀。《浮士德》记录的是歌德穷极一生的人生探索,《资本论》也承载着马克思与恩格斯四十余年的思考斗争。即如烛之武说退秦师、诸葛亮舌战群儒,看起来口若悬河、辩才无碍,背后又怎少得了数载沉思、历年厚积?人贵语迟,是一种端正的言说态度,是由精思明辨、谨言慎行而贵,亦因思兼文质,以期彬彬而迟。
义正每言多,道义在言中。
庄子汪洋恣肆,欲托逍遥之道;孟子雄辩滔滔,必达仁义之旨。文以载道,又何嫌言多?杜子美的《石壕吏》、白乐天的《卖炭翁》、柳子厚的《捕蛇者说》,一一向贪虐“亮剑”,个个为黎庶发声,甚如韩愈、苏轼,仗义执言,因文获罪,而韩潮苏海,不改本色!如此深思正义之言,只恨其太少,又岂可谓之“言多必失”?他们纵然失于一时之名利,却必会成就千古之道义。
鲁迅身处风雨如磐的年代,也曾慷慨激昂地说过:“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反观当下,废话文学,一时火热,无用之言,反得效慕,更有无数博眼球的谣言、宣泄情绪的恶语、别有用心的偏论,看似新奇,实则糟粕,甚嚣尘上,令人痛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贫瘠透露思维的空洞,语言的腐坏映照价值的沦落。如此无深思、乏道义的言语竟受追捧,愈发庞多,恐怕才是真正的言多必失!
新人新语言,创新在言外。
我自然承认新的时代需要新的语言,但更坚持新的语言当由新人创造。借用鲁迅先生的比方:“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我们作为时代新人,既要秉持“深思语迟”的审慎态度,又要肩负起“仗义多言”的社会责任,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创造饱含生机的新语言,诞生昂扬奋进的新文化。
晏殊说“似曾相识燕归来”,朱自清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语言抒发着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我们也当以少年之心,发时代新声,用青春之思,立今朝新言。
亮点评析
创作感悟
统筹|语文周报社编辑出版中心
作者|胡家曙 胡 静
图片|小 玲
编辑|赵颂花
审核|史今蝉
往期精选
围观
丨更多
热文
丨更多
热文
丨更多
热文
丨更多
热文
丨更多
记得读完文章后点“在看”哦!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