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教育的关键是入心

学术   2024-11-25 13:54   山东  

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性教育是党员干部成长的必修课,具有历史性、具体性、渐进性和不易深入的特点。在执政条件下,党性教育有很多优势,但也面临许多风险考验。党性教育如何内化于心,见之于行,成为一项严峻课题。

长期以来,我们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理论宣讲等方式对广大党员开展党性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对20世纪70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干部开展党性教育,容易出现针对性不强、时代感不足、吸引力不够的问题。因此,在社会转型和代际转换的形势下,党性教育的方式方法需要创新,使之更加贴近人心、贴近生活、贴近时代。

突出党性教育的鲜活性。党性是历史的、具体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和异常复杂的奋斗环境中形成的,是通过许多感人事迹、决策事件和日常行为反映出来的。所以,党性教育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生活、工作中来,到生活、工作中去。反映共产党人鲜活党性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革命旧址旧居和革命前辈的口述历史。组织党员干部到革命旧址旧居开展现场教学,运用这些生动直观、具体鲜活的文物、文献和口述历史,引导他们零距离触摸历史,体验革命的艰辛,能够震撼心灵,引起干部共鸣,留下抹不去的烙印。

体现党性教育的人性化。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曾明确提出:党性就是普遍性,个性就是特殊性……没有党员的个性,哪里有党性……总而言之,党员是有各种不同的个性,谁要抹煞各种不同的个性是不行的。抹煞各种差别,结果就会取消统一,抹煞特殊性也就没有统一性。这段话启示我们,共产党员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党员干部也是国家公民和社会成员,有自己的合法合理需求。因此,进行党性教育,树立模范标杆,既要从外部对党员干部提出政治要求,从意识形态和廉洁自律的角度规范党员的行为,又要从内在信仰的深处和个性、人性的角度,探讨党性的内化机理。

突出党性教育的人文性。长期以来,我们侧重从革命性、阶级和意识形态的角度讲党性,这是必要的。但是,不能简单孤立地讲党的历史和革命精神。共产党人的党性是推动中国革命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文化积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结晶。因此,从文化文明、民族精神的角度讲党性,把党的革命精神放在民族精神与民族复兴的全局中考察,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放到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考察,将革命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思想文化与制度文化相结合,市场经济法则与党性原则相结合,坚持党性与发展党性相结合,有助于增强党性教育的人文性和亲和力。这种以党内文化为切入点,民族文化认同与党内先进文化认同相融合的党性教育方式,更容易使干部感同身受、心悦诚服,使外在的灌输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让党性教育真正入心,还应突出党性教育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在价值观教育中渗透方法论培训,使党员干部可学可用。党员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具体的人群中,有亲情友情和社会交往。党性锻炼,本质上是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家庭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博弈选择。因此,党性教育仅仅强调纪律意识、宗旨意识和法治精神是不够的,还要提供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有效方法、拒绝各种诱惑的能力训练和防微杜渐的制度设计,切断不良动机转化为不良行为的机会与路径。一方面,要针对干部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干部心理专题培训,进行心理养护,减轻工作压力。另一方面,根据干部的岗位特点和岗位变化,开展特定的利益观教育和利益调节培训,帮助党员干部坚守信仰高地和道德底线,降低执政风险。这种让干部娴熟于心的方法论培训,能促使党性之灯心中长明,化知为行,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张洪修收藏研究资料分享
党建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