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司马迁的"政绩观"

学术   2024-10-25 11:07   山东  

政绩,即政府官员在任内的工作成绩。这是时下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因为它与干部的升迁荣辱紧密相连。

其实,细究起来,此古已有之,不绝史册。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战国策》留下的这番话,就是讲的政绩。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商鞅法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这也是讲的政绩。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岳阳楼记》此语还是讲的政绩。

相比较起来,窃以为司马迁的政绩观似更值得借鉴,也更能给我们以启发。

民大悦,是司马迁政绩观的第一个标准。司马迁把民大悦而不是官大悦上大悦当做政绩首要标准,在当时那个社会十分难能可贵。就是在今天,也不是每个官员都能做到的。因为政绩历来就是五花八门,时而真假难分,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旧日且不论,就说时下,政绩的花样就不少。比如修什么什么大棚,建什么什么一条街,构筑某某大世界,上马某某亮丽工程,搞这种那种达标,建这个那个城的,诸如此类,到底算不算政绩,由谁来判定?在不少地方都成了一笔糊涂账,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都被装进政绩的口袋,甚至于涉嫌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的事也都成了政绩,让老百姓一听政绩二字就害怕。实际上要按司马迁的政绩观来衡量,问题也很简单,判定政绩的真假良莠,关键在于是否给老百姓带来实惠,是否使民大悦,否则,不论搞得声势多大,再有轰动效应,领导再满意,只要人民不满意,这种政绩就只能打入假冒伪劣之列。

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是司马迁政绩观的又一个标准。道不拾遗,是指良好的社会风气,山无盗贼,则是指安定的社会治安环境,这实际上讲的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古人司马迁都懂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个道理,知道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可如今我们有些领导往往片面地把政绩等同于上项目,终日只知道跑贷款,醉心于搞工程建工厂,眼睛只盯着产值排名,而对精神文明建设却不重视,甚至任其一些丑恶现象、违法行为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结果使得当地社会治安混乱,风气败坏,黄赌毒猖獗,人民群众没有安全感。这样的干部,真可谓连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都不如。

家给人足,是司马迁政绩观的第三个标准。这是讲的物质文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说到底,首先要让属下百姓吃饱肚子,穿暖衣服,住上房子。对于今日之官员而言,就是使群众由脱贫而温饱,由温饱而小康,由小康而发达。只有这样,搞民意测验时,老百姓才会举双手拥护你,投给你满意一票。可惜,现在我们有些官员,只关心自己的仕途,乃至为了升官发财,不惜牺牲群众的利益,搞一些劳民伤财的所谓政绩工程。也有一些官员,在他们为官一任的地方,一些困难群众甚至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自己却坐着豪华轿车,住着高档房子,他们家给人足了,一些百姓却家贫人困,说来令人气愤。

司马迁的政绩观,倘若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既讲物质文明,又讲精神文明,还把民大悦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放在头等重要位置。这等真知灼见,出自一位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古人,实在让人敬佩不已。难怪后人对《史记》有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评价。看来,当年太史公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自诩,还真不是吹着玩的。

窃以为,司马迁的政绩观作为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时至今日,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继承发扬。如果我们的官员,都能做出司马迁所讲的那样的政绩来,就实在是老百姓的福音了。


张洪修收藏研究资料分享
党建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