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思 维 导 图
中国古代的官学是指由中央朝廷或地方政府直接创办并管理的学校。这种类型的学校起源于商朝时期,当时已经出现了诸如“庠”和“序”的基础教育机构。到了周朝,官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其中包括面向贵族子弟的小学(招收8至15岁学生)和大学(如著名的辟雍),这些学校主要教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尽管官学通常不收取正式学费,但学生入学时需向教师进献一定的“束脩”,这更多是一种象征性的拜师礼而非实际意义上的学费。例如,在唐朝,束脩的形式为绢布;而在宋朝,则是以金钱支付,大约两千钱左右。官学的主要经费来源于政府拨款以及民间捐赠。为了缓解日益增加的学生数量所带来的财政压力,宋朝还创立了“学田制”,通过出租土地来获得额外收入以支持学校的运作。
此外,部分朝代还对在校学生提供生活补助。比如宋仁宗时期,太学内舍生每人每天可获得十文钱作为伙食补助;王安石变法后这一数额显著提高;到了南宋初期,所有太学生不论成绩如何都能享受到每月三千零八十文的生活津贴。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就读于官学的学生都能享受完全免费待遇。汉朝时期就存在所谓的“特别生”,这部分学生虽然无需缴纳学费,但需要自行承担住宿和餐饮等日常开销。
相较于官方主导的教育模式,私学则更加灵活多样。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开创私塾教学先河,“有教无类”的理念使得更多普通人得以接触知识。随着历史推进,私学逐渐成为普及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
私学教师并非公职人员,其收入主要依靠家长支付或者直接向学生收费。根据史料记载,孔子当年定下的学费标准是“十条束脩”,即十条肉干。虽然听起来不多,但在那个年代肉类属于奢侈品,因此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教育价值的认可。
汉朝以后,随着私学规模不断扩大,运营方式趋于成熟,学费也随之变得更为合理化。明清两代,一个孩子读私塾一年所需的费用大概相当于80到120斤小麦的价值,这样的数目对于拥有一定耕地面积的家庭而言是可以承受得起的。另外,《全宋文》中提到过即使是非常贫困的家庭也会尽力节省开支让孩子上学读书,显示出宋代社会普遍重视子女教育的良好风气。
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中国想要接受良好教育都需要付出相应代价。不过相比现代高昂的教育成本而言,古代大部分情况下学费并不算太高昂,甚至还有各种形式的资助政策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孩子上学问题。当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的人毕竟还是少数。
四川祖籍,新疆长大
爱笑,爱生活
喜欢记录一切美好!
微信号|BuJuanDuShu
公众号|不倦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