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丨古代有身份证么

文摘   2024-11-01 07:01   广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变化,人们对于身份验证的需求也在不断演进。从最早的秦朝“照身帖”到明清时期的“腰牌”与“牙牌”,再到民国时期宁夏省推行的居民证,中国身份证件的形式与功能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思 维 导 图   


早期身份证制度:秦国照身帖

战国末期,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就包括了对人口流动的严格管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商鞅发明了一种名为“照身帖”的证件。这种证件由打磨光滑的竹板制成,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头像及籍贯信息。所有秦国人出行或住宿时都必须携带照身帖,否则将被视为非法逗留者。然而,讽刺的是,当商鞅因变法失败试图逃离秦国时,他却因为自己制定的这套系统而无法顺利通行,最终被捕。


唐朝官员的身份象征:鱼符与鱼袋

到了唐代,官府为了解决日益复杂的行政事务以及提高工作效率,开始向官员发放一种叫做“鱼符”的身份证明。起初这些鱼符多以木头制造,后来改用更加坚固耐用的铜质材料。根据官员地位的不同,鱼符也会使用玉、金等珍贵材质来制作。鱼符分为左右两半,一半留在宫内作为对照之用,另一半则由官员随身携带。武则天登基后,为了避免民众看到鲤鱼联想到李唐王朝,遂下令将鱼符形状改为龟形,这便是后来广为人知的“金龟婿”典故来源之一。此外,唐朝还设计了一种专门用来存放鱼符的小袋子——鱼袋,它不仅实用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后世的身份标识:腰牌与牙牌

进入宋朝以后,鱼符逐渐被更为简洁方便的腰牌所取代。明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传统,引入了被称为“牙牌”的新式身份证明工具。这些牙牌不再局限于金属材料,而是广泛采用了象牙、兽骨甚至木材等多种原料,并且按照不同级别分为勋、亲、文、武、乐五大类。除了政府官员外,一些富有的家庭成员及其仆役也开始佩戴特制的腰牌以显示其特殊地位。清朝时期,腰牌上增加了描述个人面部特征的内容,进一步增强了防伪能力。


特殊职业的身份凭证

在古代中国,某些特定行业也拥有自己的身份认证机制。例如佛教僧侣需要持有戒牒或者度牒才能进行化缘活动;而合法经营的妓女们则需佩戴官方颁发的特别腰牌以便于区分于那些未经许可从事此类工作的女性。此外,商人外出经商或是举人参加科举考试时,也需要申请临时性的路引作为通行许可。


近代身份证雏形:民国宁夏居民证

直到20世纪30年代,宁夏省政府主席马鸿逵出于政治目的,首次尝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身份证制度。他所推出的“居民证”由白色布料缝制而成,上面记录着持证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籍贯、职业等,同时还详细描绘了身高、面貌特征甚至是手纹图案等个性化数据。此举虽然初衷在于加强对本地居民的控制力度,但客观上也为后来新中国建立统一规范化的公民身份管理系统奠定了基础。


作 者 简 介


四川祖籍,新疆长大

爱笑,爱生活

喜欢记录一切美好!















































长按扫描

关注公众号 


微信号BuJuanDuShu

公众号|不倦读书

精 品 推 荐

不倦读书
高级思维导图讲师。致力于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阅读推广、思维导图创作以及书评内容的平台,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帮助大家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阅读的乐趣,同时提高学习与工作效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