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思 维 导 图
银两作为货币,其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而直到明清时期,银两才真正成为了市场上的主要流通货币。在这个过程中,银两的形式多样,从大型的银锭到小型的银锞子都有涉及。其中,大元宝通常重量为五十两,形状似马蹄,被称为“宝银”,主要用于官方的大宗商品交易;而小元宝则重十两,形状似锤头,适用于较大的私人交易。此外,还有一种称为银锞子的小型银锭,重量在一两到三五两之间,适用于小额交易。
尽管如此,由于大元宝和小元宝的价值相对较高,它们并不适合日常生活中的小额消费。实际上,古人通常使用的是碎银子,即所谓的“滴珠”或“福珠”。这些碎银子的重量通常不足一两,且没有固定的规格,这使得在交易时需要进行称重。为此,古人出行时往往会携带两样工具:剪子和戥子。
剪子的特殊设计——短刀口和长粗剪柄,利用杠杆原理方便人们剪切银子。而戥子是一种精度极高的小秤,最早出现在宋代,它可以精确到厘(约31毫克),不仅用于称量银子,还可以称量黄金或者贵重药材等物品。在交易时,根据所需金额,使用剪子剪取适量的银子,再用戥子称量,确保支付准确无误。
虽然影视作品中挥金如土的画面令人向往,但在实际生活中,古人使用银两的方式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精细和谨慎。从剪子到戥子,再到银屑的收集与回收,每一个步骤都体现了古人对财富管理的智慧。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年代,掌握这些基本技能无疑是生存下去的重要条件之一。
四川祖籍,新疆长大
爱笑,爱生活
喜欢记录一切美好!
微信号|BuJuanDuShu
公众号|不倦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