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丨古人日常说话也用文言文么?

文摘   2024-10-04 07:01   广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在现代社会,当我们提到古代中国时,很多人会立即联想到满口“之乎者也”的文人士大夫形象。但这种印象其实并不完全准确。古人日常交流所使用的语言并非我们今天所见的文言文,而是更加接近口语的大白话。本文将探讨古人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关系及其历史演变过程。

思 维 导 图   



语言的两种形式:口语与书面语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通常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表达方式。在中国古代,人们日常对话中使用的是大白话,即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而在正式场合如撰写文章、记录历史等,则多采用文言文,这是一种精简且格式稳定的书面语言。

文言文的特点与发展

文言文是古代中国人写作文章时的标准书面语言。它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口语简化加工而成,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定型。从那时起到近现代新文化运动前的两千年间,文言文的基本结构几乎没有大的变动。尽管如此,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词汇不断被引入到这一古老体系当中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白话文的兴起

相对于较为固定不变的文言文而言,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即口语,则经历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宋朝之后,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以及阅读普及程度提高,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开始采用更贴近大众生活的白话文进行创作。“话本”就是其中一种典型代表,它是说书艺人表演时使用的底本,结合了口语与书面语特点,逐渐形成了浅近文言体即早期的白话小说风格。

文言文持续流行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即使在口语已经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文言文依然能够长期保持其地位呢?这背后主要有三大原因:

经济因素:早期书写材料(如竹简、丝帛)非常昂贵,而文言文通过简洁明了地传达信息大大减少了所需文字量,从而降低了成本。
社会地位象征:掌握文言文成为了区分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一个重要标志。
政治与文化因素:历代政府尤其是自汉武帝以来皆以儒家思想为治国理念,而儒家经典大多是以文言文撰写的,因此官方文件及正统教育体系内继续沿用了这种传统语言形式。
白话文的发展意义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四大名著这样深受群众喜爱的小说广泛流传开来,白话文逐渐成为主流文学创作形式之一。甚至清朝皇帝雍正在给大臣写朱批时也会偶尔夹杂几句白话文以示亲近之意,这表明即便是在最高层面上也开始接受并认可了这种更加平易近人的表达方式。


虽然古人在非正式场合下确实使用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白话来进行交流,但由于语音系统的变化等因素影响,如果真有机会穿越回古代,想要无障碍地沟通可能仍存在一定难度。不过无论如何,了解这些关于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背景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 简 介


四川祖籍,新疆长大

爱笑,爱生活

喜欢记录一切美好!















































长按扫描

关注公众号 


微信号BuJuanDuShu

公众号|不倦读书

精 品 推 荐

不倦读书
高级思维导图讲师。致力于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阅读推广、思维导图创作以及书评内容的平台,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帮助大家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阅读的乐趣,同时提高学习与工作效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