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我们可以通过卫星导航轻松找到前往任何目的地的道路。然而,在没有这些高科技工具的时代,古人是如何穿越广袤的土地而不迷失方向呢?让我们一起探索古代中国人出行时如何认路,以及他们所使用的各种传统方法。
思 维 导 图
早在秦朝时期,为了巩固统一后的统治地位,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秦始皇下令修建了连接全国各地的道路系统,并推行“车同轨”制度,即规定车辆的轮距必须相同,以确保道路的一致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驰道,它不仅宽大且直通全国各大城市,为后来的交通建设奠定了基础。
随着历史的发展,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道路交通网的维护与发展。到了清朝,官道被分为三个等级:官马大路、大路和小路,分别对应着今天的收费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陆上交通体系。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宋朝以后,大量商人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贸易往来,因此出现了专为旅行者准备的路程书。这类书籍不仅提供了详尽的地图信息,还标注了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之间的里程数、驿站位置、沿途地形特点乃至安全提示等。例如,《一统路程图记》就是明朝黄汴编纂的一本非常详细的路程书,涵盖了南北两京至各省府的主要水陆路线,甚至还有袖珍版方便携带。
古人在主干道两侧种植树木,这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或提供阴凉之地,更重要的是用作指示道路走向的自然标志。通过观察排列有序的树木,旅行者可以判断自己是否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政府沿主要官道每隔一段距离设置邮驿站点,这些站点不仅是官方传递信息的重要节点,也成为了过往行人确认行程进度的关键点。此外,“堠”,一种小型土堆,每五里设一座,作为里程参考,帮助人们估算剩余旅程的距离。
在容易迷路的岔路口处,通常会设立指路碑来明确各条分支的方向。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挡箭碑,上面刻有前往不同地点的具体路径,并附带祈福语句,体现了人们对旅途平安的美好愿望。
尽管陆上交通逐渐发达起来,但自隋朝开凿大运河以来,水路运输以其便捷性和可靠性受到更多人的青睐。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利用天然河道或者人工运河航行,成为许多商贾首选的旅行方式之一。这是因为水上航行相对而言更不容易偏离航线,而且能够有效避免陆地上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危险。
四川祖籍,新疆长大
爱笑,爱生活
喜欢记录一切美好!
微信号|BuJuanDuShu
公众号|不倦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