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象山港的南岸,有一个宁静而不凡的村庄 —— 海墩村。它宛如一颗镶嵌在海边的明珠,历经岁月的洗礼,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曾经,这里是海湾的口径,海水与滩涂交织,是大自然赋予的一片荒芜之地。然而,镇海穿山的先民们,怀揣着对土地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不畏艰辛,远迁至此。他们在这片滩涂上辛勤劳作,晒盐垦荒,一滴滴汗水滴落在土地上,渐渐勾勒出了村庄的轮廓。岁月流转,海墩村在先辈们二百余年的努力下,从一片荒芜变成了充满生机的家园,那一个个盐泥墩,仿佛是岁月的见证者,诉说着先民们的坚韧与奋斗。
海墩村境地原是象山港万礁洋南面海湾的口径,后来逐渐淤积成滩涂,之后发展成盐场。在晒盐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的盐泥墩,因此得名海墩。海墩村的村民是由镇海穿山(今北区区高塘、大碶、新碶一带)诸姓先祖为晒盐、开垦土地移居而来,经过二百余年的艰辛努力发展而成。据记载,明万历间,有鄞县刘姓祖迁至上西泽(今下庄溪)定居;明末,黄岩籍阮姓祖移居于下西泽(今西泽)。除俞、徐两姓外,其余诸姓大多从清代自镇海迁往海墩。海墩建村约在雍正末或乾隆初,迄今已有二百六七十年左右。
贺威圣出生于 1902 年的象山县贤庠镇海墩村。他家境优越,但他心怀天下,同情贫苦人民。1924 年,贺威圣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革命。他创建了象山第一个中共支部,后又任中共杭州地委书记等职务。1926 年 11 月,贺威圣被军阀孙传芳部杀害,年仅 25 岁,是浙江省最早牺牲的共产党领导人。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为海墩村增添了浓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光辉的历史篇章。
贺威圣故居位于海墩村,建造于 1797 年,原是大宅院,共有 29 间房子。2002 年对其中 5 间房子进行了修缮,辟为贺威圣史迹陈列室,共 150 平方米,主要陈列当时的一些生活用品和贺威圣生前用过的部分物品。这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承载着革命先辈精神的重要场所,吸引着人们前来参观、缅怀。
走进海墩村,贺威圣故居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像是一座不朽的丰碑。这座建造于 1797 年的宅院,曾经是贺威圣生活过的地方,如今已成为了人们缅怀革命先辈的圣地。踏入故居,那陈旧的桌椅、泛黄的照片,似乎都在诉说着贺威圣的故事。他本可以享受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他却毅然选择了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他的身影,仿佛穿越了时空,在那动荡的岁月里,坚定地前行。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担当,什么是无私的奉献。
海墩村的每一条小巷、每一座房屋,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村庄周边的田野里,麦浪随风起伏,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远处的象山港,海水波光粼粼,与天空融为一体。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而美好,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静好。然而,我们不能忘记,这份宁静与美好,是先辈们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
海墩村位于象山北部的象山港口南岸,南距县城二十公里,北与鄞县横山渡口隔海相望,是象山港大桥的 “桥头堡”。这里拥有独特的海景风光和田园景色,村庄周边的田野、河流与远处的山峦、大海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海墩村,它不仅是一个村庄,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让我们铭记海墩村的历史,传承贺威圣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